古代对哥哥的称呼

古代称呼哥哥为兄长、兄台、兄亲。
兄在古代又叫作“昆”,今天用“哥”来称呼兄长。兄弟姐妹来源于同一血统,古人都以“手足”形容其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便关系再亲密,兄弟姐妹之间的称呼也不可忽视。
家中兄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称呼中要用数字表示出排行,或者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表示尊敬,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https://p.ssl.qhimg.com/t01cfd22a60ded66203.jpg
扩展资料:
古代对男子的称谓
1、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学问居高者的尊称,相当今之“先生”。
2、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
3、丈夫:古称成年男子,不专指女子配偶。
4、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在字后加“父”或“甫”表性别,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
5、甫:通“父”。
6、须眉:男子为须眉,因古人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以此代称。
古代对妇女的称谓
1、裙钗:旧时为妇女的代称,以服饰借代。
2、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3、蛾眉:本为女子长得美的眉毛,代指女子美貌,进而代称美女。
4、粉黛:粉黛是富贵人家女子的化妆用品。故以此代称美女。
5、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以此代称妇女。
6、姥:古代称老妇人。
7、妪:古代对年龄大的妇人的称呼。
8、媪:古代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属称谓
古人口语中称呼自己的哥哥为:晜、兄、昆
晜:
读音:kn
解释:古同“昆”,兄。
昆:
读音:kn
解释:哥哥,~弟。
兄:
读音:xing
解释:哥哥,胞~。
https://p.ssl.qhimg.com/t01385484056f1780fe.png
扩展资料:
兄弟
“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男。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兄姊”。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弟子”,还称为“侄男”“侄女”。对于男性还可以称为“从子”“从男”“从女”“犹子”“犹男”“犹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属称谓
在外人面前:兄称妹为舍妹,妹称兄为家兄。当面:兄称妹为小妹或直呼其名,妹称兄为兄长或父兄。
拓展:
古代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也有一种观点建议恢复表字制度。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说的话,这里的“大兄”(大哥)是吕蒙对鲁肃的称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哥(你)为什么领悟这个道理这样迟呢?”
古代对哥哥的称呼为:兄、兄长。
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
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的,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父之弟统称“叔父”。如《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另外,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等。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dd98d1001e9390109b0fe9275ec54e737d196ef
扩展资料:
哥在汉语中本来是“歌”(唱歌)的本字,而从甲骨文起“兄”便是表示现今的“哥”义。在东汉前尚未见“歌”字。“哥”在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男。
“哥”字不作“歌”是从唐朝开始的。《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四哥是指玄宗之父睿宗。玄宗的儿子李琰也称其父为“三哥”。玄宗称李宪(睿宗长子)为大哥,又是以“哥”称兄。
同时代的白居易在《祭浮梁大兄文》中也出现了以“哥”称兄。由此可见当时“哥”可以兼指父兄。五代后期至北宋,兄弟之间都是称“哥”的,根本不用“弟”这个称呼。所以宋代亲兄弟之间,大哥回叫弟弟“二哥”而不是“二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