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律诗的起承转合。

(2022-04-12 20:13:13)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0:05
在前两节课,我们重温了律诗的对仗,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律诗的章法,今天我们先来了解律诗的起承转合。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0:39
关于起承转合,在绝句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触过。今天还是了解律诗具体怎么个起、承、转、合。
一、起承转合定义
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承转合,也叫作“起承转结”、“起承围收”、“开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写诗都有章法,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章法的作用就是给大家一个“标准”,这个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一般来讲,文章的章法也讲究起承转合,在一篇文章中: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
“承”是事件的过程;
“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
“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格律诗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和文字布局。律诗、绝句章法有一个大原则叫“起、承、转、合。”格律诗通常都有起承转合,这就是格律诗的章法。章法,也叫结构规律或叫布局谋篇的方法。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1:43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主题是什么,打算怎么样写,想达到什么样目的等等。为了保证思路,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布局。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
唐人及唐代以前的人作诗很少有章法可循,写诗只是依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进行创作,许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出于自然。直到元代,一些诗歌理论家才发现前人在写诗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起承转合的法则(章法)。
所谓 “起”, 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办法开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起为全诗总领,对以下各句具有统领作用。只有起得好,以下才能顺利承转。绝句的起叫“起句”、“发句”、“发端”;律诗叫“起联”、“首联”。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创作的开头亦是如此。诗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虎头”,意即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联留下广阔的空间。诗怎样开头,并无定法,要根据题材来考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3:29
所谓“承”, 就是承接上文,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承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过:承“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喻作诗要掌握精妙之处。有成语“探骊求珠”。)。承在诗中作为一个要素存在,它是诗的四大台柱之一,其地位决不可低估。
所谓“转”, 就是转出新意,就是不能一味地说下去,全是流水帐,要制造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处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转应俯仰上下,照顾前后。转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互相照应。诗至转,仿佛人马行至三岔路口,向何处去?眼前一片迷茫:若向右转,可能山重水复,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若向左转,或许柳暗花明,风光无限,满眼生机。
所谓“合”, 就是承转而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拉回来,做个总结。转折只是手段,必须配合结句,而合才是主旨。合要自然,或就题作结、或题外作结、或拓开一步;或用事、或写景、或抒情,要渊永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尾在全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杨载《诗法家数》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 反之,结句好,谓“虎头豹尾”。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5:35
“起”是起头所写,“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出新意,“合”是合拢收束。
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是承转而合。【敲小黑板划重点】3律诗的起承转合。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6:16
律诗最基本的骨架就是起承转合,也是律诗中比较难掌握的。所以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简单的总结这四个要点:
起:就是开始
承:就是承接
转:就是转折、深入
合:就是总结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7:14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08:34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绝句的起承转合:
二、绝句的起承转合
  1、有起承转合的绝句
看例子:
七绝•虢国夫人
唐 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承主恩,——起
平明骑马入宫门。——承
却嫌脂粉污颜色,——转
淡扫娥眉朝至尊。——合

开门见山,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 
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 得到皇帝的恩赐, 
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 
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的描写。 
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而且敢于“淡扫娥眉朝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表现出了她的受宠之深。 
结构很明显,跟完美的跳水动作一样,一气呵成。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11:25
2、没有起承转合的绝句
当然,有的绝句是没有起承转合的,比如:
(1)四句二联,一句一景,如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是杜诗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巧可爱。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13:09
再如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如此。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二联对仗,无起承和转合关系,除了写景以外,也有记亊的。

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其时武贬金坛令》
朝来仙阁听弦歌,暝入花亭见绮罗。
池边命酒怜风月,江浦回船惜芰荷。
顺便说明一下,并非二联对仗的绝句都无起承和转合关系。我们熟悉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却是第一联写景,第二联转抒发议论的。)
(2)四句并列,句绝气贯,如
李益《水宿闻雁》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诗名《水宿闻雁》的意思是说作者在水边留宿,早起的一瞬间看见雁群的景象。第一拨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来,秋风吹过窗户,水面清冷,惊异秋天这样快就降临了。长长的夜晚,我早早起来,满天星月照在空荡荡的江面上。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14:33
三、律诗的起承转合
律诗和绝句虽然都有起承转合,但就因为绝句是四句,而律诗有八句,中间还有二联对仗,所以律诗的起承转合和绝句还是有许多不同。
一般来说,律诗的第一、二句,即首联,是律诗的起;
律诗的第三、四句,即颔联,是律诗的承;
律诗的第五、六句,即颈联,是律诗的转;
律诗的第七、八句,即尾联,是律诗的合。

下面首先通过杜甫《蜀相》来看格律诗的章法。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论事,诗篇由景及事进而抒发史论,结构独具匠心,笔触流畅自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起)第一句设问扣题,第二句紧承首句自作回答引出武侯祠所在位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承)承接首联,继续描述祠堂周围景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转)话题一转,由景物转到人物,用叙事的手法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合)发岀感叹,结束全篇。全诗气韵流畅,读起来余味悠长、让人叹惋。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17:31
下面我们还是看例子说明起承转合的运用: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前人评价很高。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有的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这首诗好在那里呢?
我们先来大概划分一下这首七律的起承转合,一般来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
先看起句(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登上高处,向上看‘风急天高’一幅秋日天高气爽,猎猎风急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诗人接着写听到的猿猴的叫声。“猿啸哀”三字极其高妙 。一个“哀”字,把诗人的心情带了进来。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低处的江面。
“渚清沙白”写从高处看江中沙洲的景色。被水刚刚漫过的沙洲水是清的,水面外的沙是白的,可见诗人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准确的。接着是“鸟飞回”,把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引入画面,使之更加生动可观。
首联在写法上对仗工整,兴起巧妙。首联在写法上对仗工整,兴起巧妙。如“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 真是天造地设,自然成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18:27
承句(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继续写景,着力描绘秋天长江边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层林叠嶂、茫无边际的山峦,看到秋叶落下的景象。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的恰到好处。接着诗人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写到‘不尽长江滚滚来’,真是神来之笔。
承联在写法上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更加形象生动。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那‘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凄凉感受。
转句(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写尽秋景,转联则转入写情。
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看到眼前秋景,想到自己的一生,感慨而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把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写的真真切切,十分感人。
此联在写法上对仗巧妙,入情入理。这里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写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刻了。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19:48
合句(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联接着写情,以对句而结束全篇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增,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排遣。本来是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变成惹恨添悲,这种反比的手法,更增添了诗的感染力。通看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本诗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承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
转联表现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增,因病断饮而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一来,就把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纸上了。此诗属于八句皆对偶,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而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21:59
好了,关于律诗的起承转合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细说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章法。
我们先来看起
四、律诗的起
“起”。就是诗的开头,没有固定的形式。
一般要求破题开启全篇,点题明旨,为全诗创造氛围,
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演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周振甫先生说:
“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画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
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
明谢榛【四溟诗话】云:
“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24:10
其中起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我们先以形式分类来看律诗的起,律诗有那几种起的方式呢?
1、 对仗起法
是指律诗首联采用对仗,一反律诗首联不对仗格律要求,故这种手法改变了正常律诗格律。但就写作技巧来说,它却是一种有利于表现的手法。在唐人的五、七言律诗中不乏佳作。
它的好处在那儿呢?就是可以加强起句气势,增强全篇力度。
提示:首联对仗,颔联则可对可不对。颈联依例对仗,颔联如不对,则称这种方式为“偷春格”。
注意:对仗起时,分句间相互关系要紧密,并要为承埋下伏笔。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起,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惊醒全篇,求“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叫切题,怎么切?上述曾讲过有:明起、暗起;反、逆起;单、对起等;
以景、人或事件起;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来切题。下面大家来看一些诗人名篇,
他们是如何首联对仗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从远近地理位置距离着眼,将所去之地捉对写出,一下子造了气势恢弘场面,有夺人心魄之妙。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26:56
又如: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个分句,组成一个偶句。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例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看这首作品的起。尽管是首句入韵式,但同样使用了对仗的方式。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 “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30:26
2、比兴法:
即用他物兴起本意,诗的起很多采取比兴起,即用他物兴起本意。它的好处就是:
A是起句会自然;
B是兴中有比。
很自然把所比的物的特点附于被比的物上,不用再多费笔墨。比即喻,是“借物以寓其意”,这是写诗最基本的手法,较为普遍的一种写法。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这样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是“借景以引其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中有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
提示:
A,兴中有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
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有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32:11
兴中有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
兴中有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B,兴中有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拄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 首联中“锦瑟”是一种装饰华美的弦乐器,它是由锦瑟这个物起兴。
它又使我们能看到物。
一弦一拄思华年.= 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33:05
一、 二两句是说:
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我们来看下首联既是托物起兴,又是睹物思人,这锦瑟,应该与自己当年的情人有过密切的关系。
回首当年,那如歌的岁月,犹如锦瑟之音,犹在耳边,令人感慨不已。
颔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
昔日的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谜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所梦。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35:06
3、交代时间、地点、景物
交代时间、地点、景物的方法
没有用多少优美的辞藻,可是只要读了这个开头,就知道下文主要写什么,也是初学者最适合的方法。

如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是时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两字,看不出有什么优美的辞藻。它却很自然地与全诗协调。
画楼西畔桂堂东。=画楼是地点,桂堂这个景是用来烘托意中人的美丽
我们看这首作品,起的两个分句,前分句是回忆昨宵席间欢聚时间,后分句交代画楼、桂堂的地点,诗人就用这些自然景物来烘托意中人的美丽。
在诗中看到一幅画面,这些画面就是我们日常讲的景。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38:09
4、兴起
兴起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
如明高启之【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
关于律诗的起,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讲律诗的起的方法。

班主任-江湖(905953407) 2022/4/11 20:39:45
下面布置作业:
1、 律诗起笔的要点都有什么?
2、 律诗有哪几种起的方式?
3、 写一首七律,题目《初夏》,用韵必须是平水韵。
书写格式要求:大家在写律诗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写成四行,不要写成八行,要两句一行。题目和作者名字各用一行,一共六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