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骈句的句式

(2021-02-02 21:35:03)

【骈句的句式】

2019-03-15  清欢几许   阅 98  转 4
  句式是骈赋、律赋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若能打好句式的理论与运用基础,则无论何种赋体,皆可在句式部分浑无障碍。现将唐中期后,得以归纳的,使用在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加以说明并举例——这些句式的名称皆来源于唐代中期的《赋谱》。

具体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壮句:三字成句相骈对者。
例句: 
1、“由是变黛色,涵碧虚”——王起《墨池赋》 
2、“尔其顺元辰,体干德。”——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 
3、“于是屏青编,收缥帙”—— 谢偃《听歌赋》 
4、“所以殄凶器,降嘉生”——裴度《铸剑戟为农器赋》 
5、“士有阅简策,尚专精”——蒋防《萤光照字赋》 
6、“乃举多士,命有司”——白居易《赋赋》
说明:壮句的使用,通常需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否则很容易显得突兀。如“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即是此类。按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

紧句:四字成句相骈对者。
例句: 
1、“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李程《曰五色赋》 
2、“书编百氏,病载千名”——陆龟蒙《中酒赋》 
3、“空极宵梦,宁逢晓妆”——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 
4、“素秋开律,碧沼凝光”——唐太宗《小池赋》

长句: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
例句: 
1、“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郑锡《日中有王字赋》 
2、“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四声)”——唐太宗《威凤赋》 
3、“倬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4、“丽碧霄以增媚,捧金乌而徐飞”——滕迈 《庆云抱日赋》 
5、“贯星象而调七政,列山川而宅五都”—— 刘允济《明堂赋》 
6、“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路肇《天河赋》 
7、“奔注肯随于川渎,高明自贯于日星”——同上 
8、“当翠辇黄屋之方行,见金枝玉叶之可数”—— 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9,“羽盖凝而轩皇暂驻,风马驾而王母欲前”—— 同上 
10、“上下逦迤而九疑失翠,旁侧参差而五岭迷烟”——王棨《芙蓉峰赋》

隔句:含分句相骈对者 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例句:
轻隔:上4字,下6字(按现在的说法是前一分句4字,后一分句6字。因古时为“竖排”版式,故称为上下,以下皆同)。
1、“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2、“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当,此处为妥当之意,为仄声。归‘漾’韵)——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3、“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韩愈《明水赋》 
4、“若夫虚寂之士,不以世务为荣;隐遁之流,乃以闲居为乐。”——谢偃《茅茨赋》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1、“霏微墀(chi)庑之间,瑶台月晓;仿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林滋《小雪赋》 
2、“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王棨《曲江池赋》

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1、“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

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1、“征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 
2、“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1、“沉其质兮,五材或阙;耀其光兮,六府以修”——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2、“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剸(tuan二声)犀;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于斩马”——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

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既不符合“轻”隔、“重”隔、“疏”隔的归在此类谓“杂隔”)。
1、“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浩虚舟《盆池赋》 
2、“腾辉于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于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 
3、“山之玉楼偃蹇,曾何仿佛;沧海之银宫焕烂,安足翱翔?”——刘允济《明堂赋》

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1、“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
2,“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3,“使蓬瀛可得而宅焉,何必怀于此山也?”——王勃《游庙山赋》
  如元稹的“帝用愀然曰:予何力?泽未周于四海,云胡为而五色。来尔群后,举尔众职。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辇路,就我陶匏。虽有光华之万状,不若丰穰于四郊。”

提引发送句:“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1、“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是则”即为句与句之间的提引类。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2、“安得不燎熏炉,命芳酒”——“安得不”亦为以上之类。
3、“或有惜佳节,纵良游”——“或有”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

“提引发送”:这类的词汇非常丰富,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 “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 “矧夫”(况且,且)、“于是”、“已而”、 “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 “观其”、“稽其” “嗟乎”、“至矣哉”、“大矣哉”之类等等。

“提引发送”这个大类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提引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

  而骈律赋,虽也立足于“对偶”上,但毕竟是讲究“物、理、情”的文章类,不以自我意象的营构为主要手段。故而条理清晰,构建分明是骈律赋必须具备的要素。而这,是不能离开“提引发送”类的。

  即在作散赋与文赋时,与散句最能相兼容者,是带有“古偶”风格的或似骈非骈的排比句式,而不是骈对讲究精严的工整骈句——这是为通篇气韵协调考虑。而若作骈赋或律赋时,则应在不妨碍文章思想立意的程度上,力求句式规范,骈对工整。对于初涉赋文者,更当如此。

  一些作惯了近体诗而改作赋的人,常以作诗的视角去构建赋文。一些长年养成的习惯使其不擅于使用“提引发送”类,至多使用一些如“若夫”“至若”之类的段与段之间的起始语,而忽视了句与句之间“提与引”。这样出来的赋文便难有“灵活之气”,如同“为骈而骈”。要很好地在赋文中使用“提引发送”类,直溯先秦古章是最好的办法。

  赋的句式既有借鉴了“诗”与“骚”的地方,亦有借鉴了古散文的地方,白居易所谓的赋是“杂用其体”,亦确然如此。故谓赋是“集大成者”,在一定角度看,亦是正确的。

  对于句式包括提引发句的一些具体使用技巧,将在后面的“开笔做赋”的训练课目上进行。这里不多说了。

作业:
1、 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共计六个大类。 
2、 壮句为( )字成句相骈对者。紧句为()字成句相骈对者。长句为()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六种。
4、 轻隔:句式为上()字,下()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字,下()字;疏隔:为上()字,下不限多少字;密隔:为上句()字以上,下句()字以上;平隔:上下字数(),但要字数();杂隔:上()字,下()字不限。或下()字,上亦()字不限;漫句:既(),不需要()的句子。 
5、 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作业正确答案: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 三)字成句相骈对者。紧句为(四)字成句相骈对者。长句为(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隔句为含(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重)(疏)(密)(平)(杂)六种。
4、轻隔:句式为上(4)字,下(6)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杂隔:上(4)字,下(5)字不限。或下(4)字,上亦(5)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5、什么是提引发送?
  提引发送,原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提引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
  提引发送好在通篇文章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好无阻碍,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提示词,起承转合全靠意象即便是老手也难得不在意象的衔接上去争议。
  而骈文律赋,虽也立足于“对偶”上,但毕竟是讲究“物、理、情”的文章类,不以自我意象的营构为主要手段。故而条理清晰,构建分明是骈律赋必须具备的要素。而这,是不能离开“提引发送”类的。
  且不仅仅骈赋、律赋常用,骈文也大体如此。而文赋、散赋也参照其中句式使骈散相间,但在骈散转换之时不会生硬而有脱节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