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

(2020-06-01 22:16:18)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0:11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 对联的避忌
前面几讲讨论了对联基本规则即六要素。今天讨论对联的避忌。
 
首先,对联的游戏规则就是六要素。因此,违反六要素就是犯规,这些当然是对联的避忌。
 
其次,《联律通则》还专门规定了一些避忌: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再次,联界还有一些未定论,还在争论中的避忌,如:孤平、孤仄。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0:44
综合而言,对联的禁忌包括以下内容:
 
 
一、音韵和谐方面的避忌:
 
在音韵和谐方面的禁忌主要有:节拍失对、平仄失替、平仄失对(同声落脚)、三平尾、三仄尾、孤平等。
 
(一)、节拍失对:
 
指出对句按照语意节奏,断读的节奏不一样。
 
月上 芸窗 惊 好梦
风来 室内 怎能 
 
“好梦”和“怎能”不宜拆分。出对句的断句不一致。而且词性、结构也失对。
 
历秋冬剩花几许【哥仔】
化雪冰消香万山【联友】
 
如果按照诗律来断句:
 
历秋 冬剩 花 几许
化雪 冰消 香 万山
 
显然出句不通,且46字失替。而对句则句意通顺。
 
如果按照意节律来断句:
 
历 秋冬 剩花 几许
化雪 冰消 香 万山
 
对句仍然应该是2212节奏。而出句则句意通顺。把出句视为一个三字分句和一个四字分句,各自都符合马蹄律。显然,应该按照意节律来断句。
 
但是,出对句的断句节奏不一致,这就是节拍失对。
 
有些出句,可以因各人的理解不同,会有不同的断句,只要句子通顺,是允许的。
 
孤灯 同月 亮【联友】==
形名 连名 形 
 
“孤灯同月一样亮”或“孤灯同月一起亮”。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孤灯 同  月亮【联友】==
形名 连 单纯词
 
“灯和月”。这是一个并列结构作联合主语,或类似于“古道西风瘦马”的纯名词意境。
 
孤灯 同月 亮【联友】==
孑影 盼君 归【荷塘】
 
孤灯 同 月亮【联友】==
羌笛 共 秋风【舰长】
 
这样对,是可以的。所以判别对句是否节拍失对,要看出对句的语流是否一致。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1:25
(二)、平仄失替
 
【失替】:一个句子中,音步步脚的平仄不按照马蹄律的规定平仄交替(即没有做到“二四六分明”),叫失替。
 
疏篱小径新痕翠【联友】==  
平平仄仄平平仄               
繁壑老藤枯枝黄【联友】           
平仄仄平平平平                 
 
对句四六字“藤”、“枝”都是平声,没有平仄交替。而且因为第六字失替,还造成了四平尾。
 
判断是否失替,要从句子的古音和今音分别判断。如果其中有一个合律,就不是失替。只有古音、今音都失替,才是真正的失替。
 
上例各个字的古音今音平仄都没有变化,所以对句的24字位失替是板上钉钉。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2:17
(三)、平仄失对:
 
【失对】:上下联在节奏点上,不是平仄相反,而是平仄相同,叫失对。
 
如上例,
 
疏篱小径新痕翠【联友】==  
平平仄仄平平仄               
繁壑老藤枯枝黄【联友】           
平仄仄平平平平   
 
对句第六字“枝”与出句“痕”都是平声字,平仄相同而非相反。
 
可见,失替和失对,都是因为没有遵守“246分明”造成的。
 
同样,判断上下联是否平仄失对,也要用古音和今音去检查。如果古音今音其中有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的,就不是平仄失对。
 
联界有一种说法:“忌同声落脚”。这其实就是说平仄失对。
 
有人把这个禁忌定义为上下联最后一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即联脚平仄失对。
 
愚意以为,这是不全面的。
 
音步有步脚(每个音步的后一个字);分句有句脚(每一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上下联有联脚(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联脚同时是最后一个分句的句脚,也是全联最后一个音步的步脚。
 
所以,愚意以为,同声落脚有三重意义:
 
、音步步脚失对;
 
、分句句脚失对;
 
、全联联脚失对。
 
这三个层次的失对,都是同声落脚,都是对联的禁忌之一。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3:09
(四)、尾三平(三平尾)、尾三仄(三仄尾):
 
1、三平尾
 
【三平尾】:下联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犹怕春来梅事尽【飞雪落尘】
恐无香在诗魂孤【联友】
仄平平仄平平平
 
这是由于第五字不论,把应仄第五字错用平声字而造成的。我们在说“一三五不论”的时候,强调了一个条件:必须不造成三平尾,就是这个原因。
 
2、三仄尾
 
【三仄尾】:上联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
 
初露桃腮蝶索吻【联友】
平仄仄平仄仄仄(古)
平仄仄平平仄仄(今)
 
可见,如果把出句看作古音,是三仄尾。但是,如果把出句作为今音,则合律。
 
三仄尾、三平尾,都是诗律的术语,只对五言、七言律句而言。即只适用于对联中的五言、七言律句。
 
双数字数的句子,或形式虽为五、七言句,但因领字或句首句中有单音节音步而依意节律断句为“1+4”、“3+4”或“1+6”句式的句子,不必考虑三仄尾、三平尾的问题。
                                                                                                 
因为双数字数的句子,只要保证246字位平仄交替,就不会出现三平尾和三仄尾。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4:00
《联律通则》的要求是:“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这是因为,三仄尾在古人的格律诗中偶有所见,而三平尾则极其少见。可见,古人是把三平尾当做格律诗的大忌,而三仄尾则是格律诗的小忌。
 
原因是,仄声包括上去,古音的入声其实发音跟去声相似去声、入声与上声的差异较大,即使三仄尾,只要有上声跟去声、入声交替,也不会感觉到很单调。
 
初露桃腮蝶索吻【联友】
        入去上(古)
 
后三有入声、去声、上声,还是有比较大的变化。所以读起来不会太沉闷。
 
当然,能不出现三仄尾是最完美的。
 
因为格律诗是对联的来源之一,所以,格律诗的禁忌,自然也是对联的禁忌。因此,我们在对联实践中,应该自觉按照《联律通则》对三仄尾和三平尾的规定。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4:43
(五)、孤平:
 
在古人的格律诗中,基本找不到孤平的句子。可见,孤平也是格律诗的大忌之一,古人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已经自觉避免孤平。
 
可是,《联律通则》并没有“孤平”这个禁忌。为什么?
 
有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对孤平的定义,诗词联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王力和启功给出的孤平定义,各有其支持者,未能统一。
 
王力先生的观点是:在平声收尾的律句中,除了尾字外,只有另一个平声字孤独存在,就是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不论,就是:
 
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
 
但是,王力先生这个观点,对于五字句的诗律正格就解释不通:
 
仄仄仄平平
 
这也是除了尾字以外,只有另一个平声字。但这个句式,却是诗律正格之一。
 
启功先生的观点是:只要有两仄夹一平,就是孤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
 
按照启功先生的定义,孤平不仅出现在平声收尾的律句,也会出现在仄声收尾的律句。
 
但是,两种观点都一致认为,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之一。只是什么才算是孤平?以什么定义来判断孤平?现在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解语花(2011337085) 2020/6/1 20:04:45
月下纤纤影~解语花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5:52
也有不少人认为(有专家说这是清朝王士祯的观点但暂时我还没有查到相关论证):只要平声收尾的律句,有两个平声字连在一起,就不是孤平。而没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还是孤平:
 
仄仄仄平平
 
虽然符合王力先生的孤平定义,但是因为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所以不算孤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
 
虽然除了尾字外,句中有另外两个平声,但是不能连在一起,所以也算孤平。
 
我个人赞同“两个平声连在一起就不是孤平”这个观点。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6:52
《联律通则》不能把还没有取得共识的概念作为对联的规则,否则必然会引起更大的争议。这就是《联律通则》的对联禁忌没有列入孤平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能以为孤平是可以允许的。因为,孤平确实对声韵造成很大伤害。我们读孤平的句子,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不顺口。因此,在对联实践中,还是应该自觉避免孤平。
 
而且按照我们学校的课程安排,大家在联班毕业以后,只要自己愿意,都自动转入诗班继续学诗。格律诗是忌孤平的。为了尽早养成忌孤平的习惯,所以我们统一规定忌孤平。
 
至于大家在我们学校以外的其他联班、联群,请大家入乡随俗。人家不把孤平看作对联禁忌的,没必要去争论。毕竟专家们吵了几十年都没能统一的事,我们又怎能去确认?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7:29
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的原因及规避方法:
 
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都是因为“一三五不论”造成的。
 
看几个诗律句型:
 
A、第一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a、第一组句型,结尾两个字是“仄平”,如果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论,即应平而用仄,就会出现孤平情况: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b、即使七言第一字也换成平,仍然没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还是孤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
 
c、但是,在A的情形下,如果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换成平,则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就不是孤平:
 
、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平       
 
因为孤平概念,是针对“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即以平声结尾的句子)这两个句型提出的,而对联的上联,是仄声结尾,所以对上联,不必考虑孤平。也就是说,在对联中,孤平只会出现在下联。
 

【管理员】辅导~栗粒子(1294527239) 2020/6/1 20:07:44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8:12
B、第二组: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第二组句型,结尾两个字是“仄仄”,倒数第三字(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不论”,即应平而用仄,必然是三仄尾。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8:45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9:08

 
C、第三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组句型,结尾两个字是“平平”,倒数第三字(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不论”,即应仄而用平,必然是三平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出现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的原因都是因为135不论造成的。这些现象,都是病句,而不是变格。
 
所以我们在讲变格的时候,都特别说明:“在不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前提下,135可以不论。”这是确定变格的前提。
 
我把这三种禁忌的句型和规避方法制成下表,供大家参考。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09:50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0:23
(六)、关于孤仄:
 
有同学问:既然有孤平,那就应该有孤仄。那么,孤仄是不是禁忌?
 
愚意以为:孤仄不算诗、联的禁忌。当然,也应该尽量避免。理由:
 
A、关于孤仄,目前没有明确概念。
 
是整句话只有一个仄声,如“平平平平仄”,或“平平平仄平”?
 
还是跟孤平一样,指除了尾字外,只有一个孤单的仄声字?
 
又或者是凡有两平夹一仄就是孤仄?
 
没有任何人给出一个概念。所以不好定义孤仄。
 
B、在古人的诗、联中,孤仄的现象很多见。说明古人对孤仄并不像孤平那么忌讳。这点大家多看古诗、古联就可以找到证明。
 
当然,有些联友和联班、联群也把孤仄列为对联避忌,有一些联友和联班、联群不把孤平作为避忌。联界也为此争论不休。
 
为了本班的统一起见,我们把孤平也列为对联避忌,而孤仄则列为尽量避免之列。如在别的群,大家可以入乡随俗,没必要争论。
 

解语花(2011337085) 2020/6/1 20:11:47
杯空愁未减~解语花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1:56
二、词语对举方面的避忌:
 
词语对举方面的避忌有四个方面:字句失对、词性失对、结构失对和不规则重字。
 
(一)、字句失对:即上下联字句不对等。
 
如果两句话的分句数目、每个分句的字数、整句话的总字数不相等,根本称不上是对联。
 
(二)、词性失对:上下联相对位置上的词语词性不对品。
 
词性对品是对联基本规则之一。由于汉语发展,古今语法体系有一定区别。目前联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古今双轨制,即词性对品可按下列方法判断:
 
1、按照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下联相应位置上,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允许某些代词对名词或动词、形容词。
 
2、按照古代的字类划分,在上下联相应位置上,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
 
浅深 流水 琴中 听,
形形 动名 名名 
虚虚 虚实 实虚 
 
远近 青山 画里 
形形 形名 名名 
虚虚 虚实 实虚 
 
按照现代汉语词性,除了第三字“流”对“青”是动词对形容词,其余各对应的字均是词性相同。而这里的“流”对“青”,是《联律通则》允许的。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再详细讨论。
 
而按古代的字类划分,上下联各对应的字都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
 
《联律通则》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这里的“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指的就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以及传统对格的一些属对方法。传统对格与词性放宽的规则,我们以后再讨论。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词性相同”或“字类相同”的任一种规则,都可以视为词性对品。
 
而既不符合“词性相同”,也不符合“字类相同”,就是我们必须避忌的。

【冒泡】云汐(3327818983) 2020/6/1 20:12:31
@主讲~玄烨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3:18
谢谢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3:22
凿壁偷光贼用功,
动名动名副动名
虚实虚实虚虚实
 
推窗借月吾吟诗。
动名动名代动名
虚实虚实实虚实
 
第五字“贼”是副词,虚字;“吾”是代词,实字。像这样无论现代词性古代或字类都不相同的,就是词性失对。是必须避忌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兼类词或词性活用的情形,判断词性或字类,要根据整句话的具体语境,词语在句中的词义、字义来判断其词性或字类。
 
如上例的“贼”,是兼类词。但是在这个语境中,“贼”不可能是名词,而是副词。所以不能把“贼”当作名词来与代词相对。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4:19
三)、结构失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词语结构或句子成分不对应。
 
常见的结构失对,主要有以下情形:
 
1、合成词或词组结构失对:
 
煮透 相思 堪下酒==
动形 副动 副动名
动补 偏正 偏正
 谓   宾   谓宾
 
尽抛 寂寞 岂无愁
副动 连绵 副动名
偏正 单纯 偏正
 谓   宾   谓宾
 
“煮透”,动补结构;“尽抛”,动词性偏正结构。结构失对。
 
“相思”作为一种心态,在句中是偏正结构作宾语,名物化为名词;“寂寞”是形容词性连绵词,在句中也是处于宾语的位置,同样是一种心态,被名物化为名词。而且在对句实践中,被广泛地使用,所以作为特例,可以相对。
 
2、短语结构失对:
 
春艳 百花 开满 地;
名形 数量 动形 
主谓 偏正 动   
 
时祥 万事 喜 盈门。
名形 数量 名 动名
主谓 偏正 主 谓宾
    
“开满地”是动宾结构,而“喜盈门”是主谓宾式短语,句法结构不一致。  
 
3、词义配合不当
 
寻春不必枝头望【白衣】==
动宾
归燕已于檐底欢【联友】
偏正
 
乍一看,“寻春”和“归燕”都是“动+名”,上下联前二都是动宾结构。但仔细分析一下,是谁“寻春”?应该是“我”吧?也就是说,上联的主语被省略了。因此,“寻春”是货真价实的动宾词组。
 
而“归燕”则是下联的主语,因此,“归燕”应该是“归来的燕子”,是名词性偏正词组而不是动宾词组,“归”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这就是词义配合不当。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6:15
4、语序失对:
 
【凿壁偷光】贼  用功,
  动名动名  副  动名  
状语   状语 谓宾
 
【推窗借月】吾  吟诗。
  动名动名  代  动名
    状语   主语 谓宾
 
出句的主语被隐藏了,而对句却显明了主语“吾”,与出句的状语“贼”相对,这就是语序失对。
 
见梅相问早=z
傲雪不争春
 
是谁“见梅相问早”?是“我”。是谁“傲雪不争春”?是梅。
 
出句隐藏了主语“我”,对句也隐藏了主语“梅”。但是,出对句被隐藏的主语不是同一个主语。这叫“偷换主语”。也是对联要避忌的。
 
凡出句隐藏主语的,对句也应该隐藏主语,而且对句被隐藏的主语应该与出句的主语一致,不能更换。
 
捉月 囚 书壁==
动名 动 名名
动宾    偏正
谓宾 谓 定宾
 
借光 苦 读诗
动名 副 名名
动宾    动宾
谓宾 状 谓宾
 
出对句都是连动句式,“囚”和“读”是谓语,而“苦”是状语,“书”是定语。用“苦”对“囚”(状语对谓语)、“读”对“书”(谓语对定语),显然是语序失对。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7:48
(四)、不规则重字:
 
有不规则重字,就有规则重字。我们先来了解什么叫重字,什么是规则重字。
 
1、重字:
 
【重字】:指一联内或上下联有相同的字。
 
如:
 
 
 
上下联分别有相同的字:“在”、“祠”;“可”、“传”(红字)。
 
上下联共有的字“贤”、“女”(蓝字)。
 
又如:
 
学界称泰斗;
世界赞奇人。
 
上下联共有“界”字。
 
居然天上客,
客上天然居。
 
五个字都是上下联共有。
 
民国联31、《题杭州西冷诗社四照阁联》叶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上下联分别有两组相连的字“面面”“山山”和“心心”“地地”相对。
 
陈立挽孙中山联:
 
天下为公,公名满天下;
心中唯国,国父在心中。
 
不仅单字可以重字,词组也可以重字。上联的“天下”、“心中”也是重字。
 

解语花(2011337085) 2020/6/1 20:18:31
野径香无主~解语花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19:58
2、规则重字:
 
【规则重字修辞】是一种对联常用修辞手法,也是传统对格之一。指同样的字词,在上下联内或联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
 
规则重字的基本规则有两点:同位异字;异位互重。
 
、同位异字:
 
【同位异字】:当上联有一组重字的时候,下联在相同位置上用另一组重字相对。这样对就是规则重字。
 
如:
 
 
在上联前四个分句的二字位、五字位有两组重字“在”和“祠”,下联二字位、五字位也用两组重字“可”和“传”与上联的“在”、“祠”相对,就叫“同位异字”相对。
 
又如:陈立挽孙中山联:
 
天下为公,公名满天下;
心中唯国,国父在心中。
 
上联词组“天下”重复;下联在相同位置以词组“心中”重复来对,也叫“同位异字”相对。
 
有两个特例特许同位同字相对,即也算规则重字:
 
、极少数几个虚词,如结构助词“得”、连词“而”等,因为是虚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一定的语法作用,所以放宽要求,允许同位同字相对,即不视为不规则重字。
 
清联77、史可法祠 前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
 
而且,这类虚字同位同字相对,必然平仄会失对。应该尽量在非节奏点上,以免影响平仄交替:
 
读生前、 浩气 之歌,废书 而叹;
结再世、 孤忠 之局,过墓 兴哀。
 
上下联前三字是领字。“之”在后面的四字句中处于第三字,不是节奏点,不会影响平仄交替。
 
、某些单数字数的回文联:
 
居然天上客,
客上天然居。
 
这种下联逐字反读上联的单字数回文联,中间的字必然会出现同位重字相对的情况。作为趣对之一,也放宽要求,允许属对。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21:11
除此之外的同位同字相对,都是不规则重字。
 
 
、异位互重:
 
【异位互重】:上联与下联在若干个字位上,以若干个不同的字交叉相对。这样也是规则重字。
 
如:
 
江西景德镇丁伟超题交友联
 
推己及人,毋以人长卑己短;
论人量己,勿因己短妒人长。
 
上下联的“己”、“人”;“长”、“短”都是异位互重。这些都是规则重字。
 
 
居然天上客,
客上天然居。
 
此联除了“天”字外,其他的字,“居”对“客”;“然”对“上”都叫异位互重。前面说了,特殊的回文联,中间的同位同字相对,也算规则重字,比如此联的“天”。所以此联全联都是规则重字。
 
 
3、什么是不规则重字?
 
【不规则重字】,是指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而又不符合传统对格重字规则的字。
 
不规则重字却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所以被列为对联避忌。主要有几种形式:
 
、上下联同位同字重字:
 
学界称泰斗;
世界赞奇人。
 
上下联的“界”都在第二字。这就叫同位重字。显然,同位重字的平仄一般是失对的。所以是不规则重字。
 
、上下联的同位重字不同步:
 
上联出现了重字而下联相同位置却没有相应出现重字,或下联出现了重字而上联相同位置却没有相应出现重字。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上下联的“好”、“难”是规则重字。而下联前二分句的“业”重复,上联的相应位置的“书”、“田”却没有重复。“业”是不规则重字。
 
 
文采惊天,登阁吟诗,江南自古多佳士;
昌明动地,临江睹韵,楚地从来出栋材。
 
上下联有两个“江”,但在另一联没有用相同的字相对;下联有两个“地”,上联也没有用相同两个字相对。
 
 
 
如前所述,上联红字“在”、“祠”,下联红字“可”、“传”(意为留下传记,读zhuàn)都是同位相对,作排比,是有规则重字。
 
而上下联的“贤”和“女”(蓝字),在另一联都没有分别用两组相同的字相对,所以也是不规则重字。
 
像上述两副对联中,虽然有规则重字,但因为也有不规则重字,所以全副对联都被视为不规则重字。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23:18
、规则重字重字的平仄:
 
规则重字也应该尽量满足六要素的“平仄对拍”的要求。但可以稍宽。
 
如:陈立挽孙中山联:
 
天下为公,公名满天下;
心中唯国,国父在心中。
 
上联一分句的“天”对“心”,是第一字位,双数字句,第一字可以不论。但是在二分句则处于第四字,是音步步脚。虽然这两个字在上联是失替,在上下联是失对,但这两个字又无法替换,所以允许放宽。
 
又如:【明】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下联的一分句,看上去246字位的“声”和“事”都是同声,失替。但是 ,这样的句子,其实是三个分句排比。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因此,“声”和“事”又是分句句脚,平仄可以放宽。关于分句句脚的平仄,我们到高级班再讨论。
 
三、意联方面的避忌:
 
主要有两种:
 
(一)、意隔。
 
(二)、合掌。
 
这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第五讲讨论过,不重复。请大家复习第五讲讲义。

【管理员】主讲~玄烨(1612149608) 2020/6/1 20:25:18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作业:
 
一、找出下列对联犯忌之处,说明所犯何忌。
 
1、寒星清月松间照==
   残花冷风水面漂
 
2、秋霜一枕,空让多情种少年==
寒露随风,会须陈酿醉龙钟
 
3、何必秋风观画扇==
当知瑞雪照丰年
 
4、碧水惹羞池半月==
白雪拥抱梅绽开
 
二、判断下列对联是否不规则重字。
 
1、洞庭天下水 == 
岳阳天下楼。
 
 
2、【清】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三、判断下列对联是否合掌或意隔。
 
1、扬子碧波天天涌 == 
长江银浪日日飞
 
2、秋雨潇潇,零落桐花铺满径;
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七讲对联的避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