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禹贡》全文注释
(2019-09-25 08:59:54)《尚书·禹贡》全文注释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1,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2。
冀州3:既载壶口4,治梁及岐5。既修太原6,至于岳阳7。覃怀厎绩8,至于衡漳9。厥土惟白壤10,厥赋惟上上11,错12,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13,大陆既作14。岛夷皮服15,夹右碣石入于河16。
【注释】
禹,又称大禹,是舜的大臣,夏朝的开国君主。贡,功也。见《周礼?大宰》注和《广雅?说文》。《说文》说:“贡,献功也。”禹贡,就是禹的功绩。《史记?五帝本纪》说:“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功,不失其宜。”《史记?匈奴传》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可见尧舜的时候,禹的功劳最大。洪水平定以后,万民安居乐业,深深怀念尧舜的德泽和大禹的功绩,史官写了这篇文章,表扬大禹的功勋,名叫《禹贡》。本篇是我国最早最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历来受到重视。后来的《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等,都受了它的影响。研究它的著作很多,胡渭的《禹贡锥指》最完善,最闳博。
1、敷:分。敷土:分别九州的土地。 2、随:行走。刊:砍伐。奠:定。以山川定界域。
3、冀州:在今山西与河北西部。尧时的政治中心。 4、载:事,施工。壶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南。
5、梁:山名,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岐:通歧,山的支脉。日本人所写《史记》残巻作岐。
6、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汾水上游。 7、岳阳:《水经?汾水注》:“《禹贡》所谓岳阳,即霍太山。”霍太山即太岳山,在今山西霍县东,汾水所经之地。阳:山的南面。
8、覃怀:地名,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底:致,获得。缚:功绩。
9、衡:通横。漳水:在覃怀之北。 10、厥:其指冀州。惟:为。壤:柔土。
11、赋:赋税。上上:《禹贡》将赋税和土质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 12、错:杂。杂出第二。
13、恒:滱水。卫:滹沱河。从:顺着河道。 14、大陆:泽名,在今河北巨鹿县西北。作:治理。
15、岛夷:住在海上的东方民族。 16夹:近,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抚宁、昌黎二县。
以上第一段第一节,记叙大禹治理冀州的功绩。
【译文】
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那里的土是白壤,那里的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那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黄河。
济、河惟兖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泽3,灉、沮会同4。桑土既蚕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坟7,厥草惟繇8,厥木惟条9。厥田惟中下,厥赋贞10,作十有三载乃同11。厥贡漆丝12,厥篚织文13。浮于济、漯,达于河14。
【注释】
1、济:水名。源出河南济源县,汉代在今河南武陟县流入黄河,又向南溢出,流向山东,与黄河平行入海。兖州:今河北、山东境。
2、九河:黄河流到兖州,分为九条河。道:疏导。 3、雷夏:泽名,在今山东荷泽东北。
4、澭:黄河的支流,已湮灭。沮:澭河的支流,也湮灭了。会同:会合流入雷夏泽。
5、桑土:宜养桑的田。蚕:养蚕。 6、是降丘宅土:是,于是。降,下。宅,居。
7、坟:马融说:“有膏肥也。” 8、繇:茂盛。 9、条:长。
10、贞:《孔疏》说:“贞即下下,为第九也。” 11、乃同:才与其它八州相同。
12、漆丝:《孔传》:“地宜漆林,又宜养蚕。” 13、厥篚织文:篚,竹器。《孔传》说:“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
14、漂:水名,黄河的支流。
以上第一段第二节,记叙大禹治理兖州的功绩。
【译文】
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疏通了,雷夏也已经成了湖泽,澭水和沮水会合流进了雷夏泽。栽种桑树的地方都已经养蚕,于是人们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那里的土质又黑又肥,那里的草是茂盛的,那里的树是修长的。那里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与其它八个州相同。那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那竹筐装着的彩绸。进贡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
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2,濰、淄其道3。厥土白坟,海滨广斥4。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5,海物惟错6。岱畎丝、枲、铅、松、怪石7。莱夷作牧8。厥篚檿丝9。浮于汶10,达于济。
【注释】
1、海:今渤海。岱:泰山。青州:今山东半岛。 2、嵎夷:地名。略:治。
3、潍、淄:二水名,在今山东。道:疏通。 4、斥:谓碱卤地。
5、絺:细葛布。 6、错:杂,非一种。 7、畎:山谷。枲:不结子的大麻。铅:锡。
8、莱夷作牧:莱夷,地名,可以放牧。今莱州、登州一带。 9、檿:山桑,柞树。
10、汶:水名。在今山东。
以上第一段第三节,记叙大禹治理青州的功绩。
【译文】
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那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那里的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那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的丝、大麻、锡、松和奇特的石头。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是那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2,蒙、羽其艺3,大野既猪4,东原厎平5。厥土赤埴坟6,草木渐包7。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8,羽畎夏翟9,峄阳孤桐10,泗滨浮磬11,淮夷蠙珠暨鱼12。厥篚玄纤、缟13。浮于淮、泗,达于河14。
【注释】
1、海:指黄海。淮:淮河。徐州:今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
2、沂:沂水,在山东。乂:治
3、蒙:山名,在山东蒙阴县西南。羽:羽山,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南。艺:种植。
4、大野:巨野泽,在山东巨野县。猪:潴,水停聚的地方。
5、东原:今山东东平县地,在汶水济水之间。厎:致,得到。平:治理。
6、埴:土粘曰埴。 7、渐包:滋长而丛生。又写作渐苞。
8、土五色:《孔传》说:“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候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
9、羽:羽山。畎:山谷。夏:大。翟:山雉,羽毛可作装饰品。
10、峄:峄山,在江苏邳县境。阳:山的南面。孤桐:特生的桐木。
11、泗:水名,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下流入淮河。浮磬:一种可以作磬的石头。
12、蠙珠:蠙蚌所产之珠。 13、玄:黑色。纤:细缯,绸。缟:白缯,绢。
14、达于河:金履祥说:“达于河,《古文尚书》作达于荷。《说文》引《书》亦作荷。今俗本误作河耳。荷泽水与济水相通。”
以上第一段第四节,记叙大禹治理徐州的功绩。
【译文】
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量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后,蒙山、羽山一带已经可以种植了,大野泽已经停聚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那里的土是红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断滋长而丛生。那里的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那里的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鸡,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泗水边上的可以做磬的石头,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鱼。还有那筐子装着的黑色的绸和白色的绢。进贡的船只行于淮河、泗水,到达与济水相通的荷泽。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1,阳鸟攸居2。三江既入3,震泽厎定4。筱簜既敷5,厥草惟夭6,厥木惟乔7。厥土惟涂泥8。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9。厥贡惟金三品10,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11。岛夷卉服12。厥篚织贝13,厥包桔柚14,锡贡15。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注释】
1、彭蠡:今鄱阳湖。猪:潴,水停聚。
2、阳鸟:鸟读为岛。阳岛,,即扬州附近海岸各岛。大者则台湾、海南。云阳岛,南方阳位也。
3、三江:岷江、汉水与彭蠡。入:入海。 4、震泽:江苏太湖。厎定:获得安定。
5、筿:小竹。簜:大竹。 6、夭:茂盛。 7、乔:高大。
8、涂泥:潮湿的泥土。 9、上错:依阮元校增“上“字。 10、金三品:指金、银、铜。
11、瑶:美玉。琨:美石。齿:象牙。革:犀皮。羽:鸟羽。毛旄牛尾。惟:与,和。
12、岛夷:沿海各岛的人。卉服:草服,蓑衣草笠之属。 13、织贝:贝锦。
14、包裹。 15、锡贡:黄式三曰:“锡亦贡也。”
以上第一段第五节,记叙大禹治理扬州的功绩。
【译文】
淮河与黄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泽已经汇集了深水,南方各岛可以安居。三条江水已经流入大海,震泽也获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已经遍布各地,那里的草很茂盛,那里的树很高大。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那里的田是第九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七等,杂出是第六等。那里的贡品是金、银、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鸟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东南沿海各岛的人穿着草编的衣服。这一带把那筐装的贝锦,那包裹的橘柚作为贡品。进贡的船只沿着长江、黄海到达淮河、泗水。
荆及衡阳惟荆州1。江、汉朝宗于海2,九江孔殷3,沱、潜既道4,云土、梦作乂5。厥土惟涂泥6,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7,砺8、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厎贡厥名9。包匦菁茅10,厥篚玄纁玑组11,九江纳锡大龟12。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13,至于南河14。
【注释】
1、荆:山名,在今湖北南漳县。衡:山名,在今湖南衡山县。
2、朝宗:诸候朝见天子,春天朝见叫朝,夏天朝见叫宗。这里比喻长江汉水归向大海。
3、九江:即今洞庭。孔:大。殷:定。
4、沱、潜:沱水,长江的支流,在今湖北枝江县。潜水,汉水的支流,在今湖北潜江县。道:通。
5、云土、梦:即云梦,二泽名。《左传》说:“江南为云,江北为梦。”作:指耕作。乂:治理。
6、毛:通旄,旄牛尾。惟:与。
7、杶:椿树。幹:柘木,可做弓。栝:桧树。
8、砺:粗磨刀石。砥:细磨刀石。砮:石制的箭镞。丹:丹砂。箘簵:美竹。楛:木名,可作箭杆。
9、三邦:《孔传》说近泽三国。名:名产。
10、包:包裹。匦:杨梅。匦,古文作机。《异物志》云:“杨梅一名机。”
11、玄:赤黑色。纁:黄赤色。玄纁,指彩色丝绸。玑组:玑,不圆的珠。组,丝带。玑组,珍珠串。
12、纳:入。锡:赐,贡献。
13、逾:越。舍舟陆行叫逾。
14、南河:指洛阳巩县一带的河。以上第一段第六节,记叙大禹治理荆州的功绩。
【译文】
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长江、汉水像诸候朝见天子一样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潜水疏通以后,云梦泽一带可以耕作了。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那里的田是第八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三等。那里的贡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银、铜、椿树、柘树、桧树、柏树、粗磨石、细磨石、造箭镞的石头、丹砂和美竹、楛木。三个诸候国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裹好了的杨梅、菁茅,装在筐子里的彩色丝绸和一串串的珍珠。九江进贡大龟。这些贡品经长江、沱水、潜水、汉水,到达汉水上游,改走陆路到洛水,再到南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