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和子由渑池怀旧》收录于《东坡七集》。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mi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ji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赏析】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意思是说,人生短促, 就好像飞鸿落在积雪上留下浅浅的脚印一样。“飞鸿雪泥”成为一句形容时间易逝,人生短促的成语。诗的首联说,人生随处漂泊好似什么?应当似那飞行途中的鸿雁暂时歇息在雪泥上。苏轼有许多好诗,开篇即如天外奇峰,陡然飞来。这首诗开篇不写兄弟离别和渑池怀旧,却突兀而起,对于漂泊人生发出提问,起笔超拔,有高屋建瓴之势,顿时紧扣读者心弦。次句回答提问,表达他对漂泊人生的感悟,但并不是直接抽象地议论说理,而用了“飞鸿踏雪泥”这个从来有人用过的生动新颖的比喻,将他的哲理感悟蕴含其中。这个比喻是由苏辙原诗的“雪泥”二字引发的,苏轼浮想联翩,变实写为虚拟,创造出虚幻飘渺、神奇浪漫的喻象“飞鸿”,真是诗心灵慧,妙不可言。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苏轼诗的前四句,在句法、格律上有意创新出奇。次句句尾“雪泥”与三句开端“泥上”用了顶真格,使首联与颔联紧密衔接,“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元杨载《诗法家数》)。三四句以“泥上”与“鸿飞”相对,不求时仗工稳而求句意自然连贯。而“何似”与“应似”、“雪泥”与“泥上”、“飞鸿”与“鸿飞”的叠用,也有回环往复、盘旋流畅之妙。清人纪昀评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三》评此诗云:“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浑灏不及崔司勋《黄鹤楼》诗.而撒手游行之妙,则不减义山《杜司勋》一首。”评得精切。 苏轼这首诗的后四句,由放转收,整饬归正,扣住“渑池怀旧”题意,在叙事写景中抒情,以自已所见所闻所忆来印证与深化“雪泥鸿爪”的喻意。苏轼作本诗时,奉闲己去世。所以诗的颈联说:老僧己死了,只能见到埋葬他骨灰的新建佛塔;在僧房的断垣残壁上,我俩旧日的题诗也无从寻找了。上句抒发对慈善老僧的深情缅怀,并印证人生短暂;下句表达不见旧日题诗的惆怅,也深化陈迹易消的感触。这一联用反对法,“已死”对“无由”、“新塔”对“旧题”,对仗十分工巧。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尾联这两句说:子由,你还记得当年在崎岖道路上跋涉的困顿情境吗?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惫,连我们骑坐的病驴也悲声嘶呜啊!上句用真率深情的口吻呼唤并提醒苏辙,要记着往日赴京应举在崎岖路上的艰难跋涉;下句用二、二、三句式,抑扬顿挫的音调节奏,连续叠现艰难跋涉的镜头,兄弟二人互相勉励、比肩奋进的情景宛然在目。这是以景结情的实写之笔,但又仿佛蕴含着隐喻、象征意味。年仅二十五岁的苏轼,从昔日与当前的崎岖旅途,已深深体验了人生飘泊的艰难,弟兄远别的悲苦,并且预感到未来人生道路将有更多的坎坷险阻。这四句与前四句虚实相生,桴鼓相应,全篇圆转流动,浑然一体。施补华《岘佣说诗》评:“东坡七律,一气相生旋转自如之作,最为上乘。”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即属“一气相生旋转自如”的七律上乘之作。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如果将苏轼此诗与苏辙原作相比较,更能显出苏轼诗的高明。苏辙原诗渗透着对兄长的眷怀、思念之情,颇为感人。但全篇句句抒写离别情事,拘泥于写实,未能从中提升出对人生漂泊的哲理思考,诗的意蕴显得浅薄。苏辙的想象力远不及苏轼,在叙事抒情中未能营造生动新领颖的意象,故而诗的审美魅力与韵味不足。苏轼和诗要步苏辙诗原韵,写作难度很大,但他才华横溢,笔墨挥洒自如,不受格律的束缚,能以其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象力营构奇妙的“雪泥鸿爪”喻象。情、景、理融于一炉,使这首诗内涵丰富深邃,意境自然高妙,鲜明地体现了东坡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苏轼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用自然意象作为人生的隐喻并以此开篇;在章法结构上是先议汉后叙,由思今到怀旧;诗的结尾蹇驴嘶鸣;尤其是诗人的人生感悟、生命体验以及对未来的洞见带给作品某种预言家和先知的味道。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