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布局谋篇

律诗基础二第5讲:(起承转合布局谋篇)主讲-青莲若秀 20:01:20
讲布局谋篇之前,咱们回顾一下起承转合。
七律的起承转合讲究 “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1、平起:七律的起,讲究平,平和,稳固。句子结构平稳,语义也要平稳,要有根有据。
这一点和七绝不同,绝的起讲究突兀,要峻拔,像绝壁,像孤峰,孤峰突立。七绝我们以后要学。
主讲-青莲若秀 20:02:18
2、顺承:这个顺,包括意顺,还包括笔顺。
意顺,是指这个环节要顺着起的话题和意境写。因为所谓“起”,就是给下文提头,就是引起下文,所以你不能在紧接着的下文里另起话题。
笔顺,是指与起之间要有连接---意义上的或字面上的。但是,承不是接过起的话题继续说些与起相仿佛的事,而是必须有扩展、提升或深入。把起的话题或意境进一步说深、说透、说细。
主讲-青莲若秀 20:03:26
3、跳转:是说转这个环节要有跳跃的感觉。要跳出起、承的话题和意境,另写一层意义。
是话题和意境上的转移。转,讲究“跳”。同时,也正是因为话题和意境上的跳开一步,更需要字面上的连接。
主讲-青莲若秀 20:04:05
4、妙合:七律最后的合讲究一个“妙”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人想不到会有这样一联或一句,但细细想来又甚合情理。但这个“妙”字说的是“合”,必须起到关合的作用,不能来一句与整首诗风马牛不相及的话结束全篇。
做到了以上“平起,顺承,跳转,妙合”,一首七律就有味了。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起承转合之中,而起承转合的每一环节都应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且把起承转合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
我们将会在下面一一陈述。
主讲-青莲若秀 20:05:19
一、起承转合法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主讲-青莲若秀 20:08:20
首联点出送别之地,措绘出山明水秀的图景;
颔联表达对友人漂泊的深切关怀;
颈联十分工整,以“浮云”、“落日”作比,既说明友人的行踪不定,又表示了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以马犹不忍离别,人何以堪作结,化用古典诗句,别开生而。整首诗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深为后人所赞赏。
主讲-青莲若秀 20:08:48
这首诗就是以一联为一个起承转合的单位,七律、五律一般是以两句为一单位,一二句起,三四句承,五六句转,七八句合。这是基本的形式。
主讲-青莲若秀 20:09:22
但有的也不尽如此。请看:
二、起承继转合法
在一首律诗中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尾联为转合,即属“起承继转合法”。
所谓“继”,就是颈联接着颔联的意思,继续发挥而不转折。这样写,往往把转、合的功能放在尾联了。
如(唐)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主讲-青莲若秀 20:11:51
离离原上草,=起破题
一岁一枯荣。=引起下联
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
远芳侵古道,=继续写“草”,重点落到“古原”。
晴翠接荒城。=继续写“草”,引出“离别”题意。
又送王孙去,=转写送别
萋萋满别情。=合抒情作结、首尾呼应,关合全篇、卒章点题。
主讲-青莲若秀 20:12:33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 三字。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引起一联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主讲-青莲若秀 20:13:20
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第七八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主讲-青莲若秀 20:14:08
又如: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微雨里,=起:点出地点。
建业暮钟时。=起:点出时间。
漠漠帆来重,=承:第一句“微雨里”。
冥冥鸟去迟。=承:第二句“暮钟时”。
海门深不见,=继:承第二句“暮”。
浦树远含滋。=继:承第一句“雨”。
主讲-青莲若秀 20:15:30
相送情无限,=转:转抒情。
沾襟比散丝。=合:与第一句“雨”首尾呼应。
主讲-青莲若秀 20:18:59
三、起承展转合法。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即属“起承展转合法”。这就打破了以一联为单位的布局惯例,这种布局的特点,是中间四句分别地并列描写四样景物,铺叙的手法很明显。
主讲-青莲若秀 20:19:27
从形式上看,好像把一首绝句分为两半,中间放入四句,每句各写一个景物似的,这种布局法,在律诗中很常见。
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没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主讲-青莲若秀 20:21:19
不知香积寺,=起句扣题。
数里入云峰。=承首句“不知”。
古木没人径,=展写“木”,视觉。
深山何处钟。=展写“钟”,听觉,再承“不知”。
泉声咽危石,=展写“泉”,听觉。
日色冷青松。=展写“日”,视觉。
薄暮空潭曲,=转到佛教,禅意“空”。
安禅制毒龙。=合归结主题,安禅来抑制世俗的欲望。
主讲-青莲若秀 20:21:56
第一句,“不知香积寺”,直接切入诗题,写诗人徒步去访问深山密林中的香积寺。“不知”是讲出了只知香积寺之大概方位,不知其具体所在。
主讲-青莲若秀 20:22:17
第二句承,“数里入云峰”,则极写香积寺所处之高远、幽深、难觅:才走了几里路,就已经重峦叠嶂,云封雾绕,而寺院还遥不可见!诗人的迷惘心境,香积寺的深藏幽远,俱可在字里行间窥知。
主讲-青莲若秀 20:22:51
三四句写了诗人看到的景物,古树、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主讲-青莲若秀 20:23:21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日色,逼真如画。
主讲-青莲若秀 20:24:06
七八两句转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想到制伏毒龙的故事,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主讲-青莲若秀 20:24:43
又如:白居易《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主讲-青莲若秀 20:30:32
湖上春来似画图,=起,点题而起,交代时间地点并以比喻赞之。
乱峰围绕水平铺。=承上句,将山水进行总的描绘。
松排山面千重翠,=展写松林。
月点波心一颗珠。=展写月亮。
碧毯线头抽早稻,=展写早稻。
青罗裙带展新蒲。=展写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转笔锋一转,提出问题。
一半勾留是此湖。=合对上句作释,归结全诗主题。
主讲-青莲若秀 20:31:33
四、 起承直下法
一首律诗中首句起句后,从次句开始承而直下,没有转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属于“起承直下法”。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主讲-青莲若秀 20:32:55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起句提事,如春雷乍响。
初闻涕泪满衣裳。=承:紧承“忽传”,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转:以转为承,承而直下。
漫卷诗书喜欲狂。=承:连续两个动作。
白首放歌须纵酒,=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青春作伴好还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即从巴峡穿巫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便下襄阳向洛阳。=承合: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主讲-青莲若秀 20:33:50
这首诗一气直下,全非起承转合手法。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写情。大家看,写情得力于首联第二句。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第三、四转承。颈联承“喜欲狂”,而尾联承“好还乡”,也是具体写“喜欲狂”。全诗自首句至尾句,一气贯注,一气呵成。
主讲-青莲若秀 20:34:49
五、起承转承转承转合法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承,第五句再转,第六句再承,第七句再转,第八句合,即属于“起承转承转承转合法”。
例: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主讲-青莲若秀 20:36:23
相见时难别亦难,=起:点出“别”、“难”为通篇主眼。
东风无力百花残。=承:承上句,渲染“别”的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转:转说蚕,满腹情丝,生为尽吐。
蜡炬成灰泪始干。=承:承蚕,说绛蜡自煎,流干成烬。
晓镜但愁云鬓改,=转:转晓妆对镜,抚鬓自伤。
夜吟应觉月光寒。=承:承“改”,如此良夜,独自苦吟。
蓬山此去无多路,=转:再转到“蓬山”,“不远”实则上是“远”。
青鸟殷勤为探看。=合:烦王母信使—青鸟代为探看,以期待作结。
主讲-青莲若秀 20:37:32
六、跳跃式的布局法
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也就不一般,各联之间,甚至上下句之间,在时空上的跨度很大,表现出明显的突出的跌宕起伏与跳跃。这样的布局可称之为“跳跃式的布局法”。
主讲-青莲若秀 20:38:09
张乔的《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依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主讲-青莲若秀 20:38:51
此诗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之安宁,颔联以大开之笔,从内蒙古的昭君墓写到了甘肃的凉州;颈联又以大合之笔,写大漠无兵和穷边有客;尾联写出诗人自己的心愿。各联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无法用常规的起承转合分析来说明。
主讲-青莲若秀 20:40:02
以上六种是律诗布局比较典型的形式。但布局谋篇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在创作中可以借鉴,不可拘泥。运乎之妙,存于一心。真正有功力的诗人,往往不着意于布局而自成面目。起承转合方法对现代人来说多用于文学创作和表达上。清朝的刘熙载《艺概》“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我们讲完了章法和布局,就要进入一个“实战”的阶段了,怎样才能写好格律诗? 我相信在座各位或多或少都会提过个问题。
主讲-青莲若秀 20:41:01
希望大家能按下面的步骤写:
创作格律诗步骤:
1、确定主题和题材;(确定反映主题内容)
2、确定韵脚;
3、要注意立意谋篇,把选取一定的素材,根据主题意思和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的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4、检查是否遵守了格律诗各种规则。
主讲-青莲若秀 20:41:57
下面咱们分析一首诗,看看它的起承转合是如何安排的。
例诗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析:题目是蜀相,写杜甫往游成都武侯祠拜祭诸葛亮。
第一联是起。以自问自答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主讲-青莲若秀 20:43:14
看这样的起法,两句中,人是杜甫,事是往游,地是锦官城外武侯祠,时与物,借柏森森来表达,暗示是晚春天气。
从“何处寻”到“柏森森”所暗示的行进路线,以及次联的及门、上阶、步庭。起中包含了地点、时间。因为这个问句,也暗示了人物。祠堂、晚春、作者杜甫。
第二联是承。写眼见之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主讲-青莲若秀 20:44:04
因为是以“行”为主动作,游览的目的地是武侯祠,所以诗人不拖泥带水,立即走到了武侯祠前,开始写入祠所见。
首先,他往下看,地面的碧草,色映台阶,然后他抬头,观察到黄鹂,藏鸣深叶。
承是细写。是对“祠堂”的深入,对“柏森森”的扩展,对“寻”的提升。
主讲-青莲若秀 20:45:44
当然,杜甫一方面在谈诸葛亮,一方面也在抒写自己的心境,这种映射手法是自然存在的,不须特别强调。这一联写丞相生前事,为“合”里的“死”做了充分的铺垫。第四联是合。写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想着想着,最后不禁老泪纵横了。
本来此诗是以“行”为主动作,以“武侯祠”为目的地,现在走到武侯祠遗像前,“行”的事已尽,因此在第四联以一个小动作“流泪”来结束本诗。
主讲-青莲若秀 20:46:49
总结一下:
第一联(起):以问答提出与本题目相关的各种信息,如人、事、时、地、物,目的是把本诗题的主要事件及其周边条件,简要地予以说明。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件事,就是在“行、立、坐、卧”四种身体基本动作中,选定一项,设定为本诗的主要动作;这个设定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在这首诗里主要动作是“行”(游武侯祠)。起,起下,领起下文。
第二联(承):在主要动作的支配下,写出他眼前所看见的景物;本联以目视所见为诉求。承,对起的话题或意境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
主讲-青莲若秀 20:48:14
第三联(转):停止目视,进入沉思,主要是思考诗人本身由过去到现在,或由现在到将来所发生的事件,写出其思考内容或予以评论。走到神像前,“游”到了终点,所以这一联的动作是“立”。转,跳出景物描写,进入抒情。注意这里起连接作用的字眼“三顾”。顾,有看的意思,更有回头看的意思。前文对景物的描写主要是“看”。这里用“三顾”作为字面上的连接点。
主讲-青莲若秀 20:48:54
并且三顾的时间点,已越过了前文的景物,这时回顾景物,自然。而对下文又非常贴切。其实这个“三顾”的内容又和前文不是一层意思,已经换了话题。这就是老杜用字之妙。
第四联(合):顺着第三联沉思的方向,身体明显的换个小动作,做一件相关又不相同的事—哭,将题意完结。
主讲-青莲若秀 20:50:13
这首诗也是典型的起承转合法。
再强调一下:我们学过了章法和布局谋篇,我提醒大家要记住,章法和布局谋篇是对前人作品的总结,不是规矩,没有定式,它们是灵活多变的。
主讲-青莲若秀 20:50:32
具体来说,起承转合是初学者比较理想的思路构架,但古人作品并非都是按照(起——承——转——合)这样的顺序去写。所谓文无定法,写诗也是一样,可以“起承转合”,也可以“起承承合”、“ 起转承合”等等模式。没有了框框,你脑子里就“如何表达好”一个问题了,自然就会更易上手。
主讲-青莲若秀 20:52:19
完成作业后大家把基础二5讲总的复习一下,迎接下次的升级考试。谢谢大家。
主讲-青莲若秀 20:53:30
翰林辞赋院十八期基础二年级第五讲作业。七律《咏秋》
作业要求:
1.押韵按照《平水韵》。
2.替、粘、对,不得有误。
3.承句和转句,必须是偶句。
4.符合景+情。
5.不得出现太阳雨之类的情况。
6.不能有:三仄尾、三平尾。
7.结合讲义的“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写。要求承,一定要有扩张。注意“起承转合”的连贯性,不能断裂。
前一篇:对联赏析
后一篇: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