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班讲义第十三讲.对联修辞手法(二)

楹联班讲义第十三讲.对联修辞手法(二)
班主任-叶子(2453620454) 2019/9/6 20:33:04
大家晚上好
接放假前讲
六借 代 借代是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与它关系密切的事物来代替,也就是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名称。借代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常见借代有三种:1.用有关的事物代人, 人的籍贯、郡望、官职、谥号、用物、作品、事业所在地等,都可用来代表此人。如柳宗元,河东人,所以称“柳河东”;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称“杜工部”。如项王庙联: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风。
刘邦曾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本联惋惜项羽兵败人亡,险固的山河都归属刘邦了。这里借《大风歌》代刘邦。
如旧时一塾师自挽联: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
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
“之乎者也”,文言文常用虚词,代表文章,这里引申作文章的句读、讲解,即塾师的日常工作。“柴米油盐”,代称日常生活。 又如李白诗句联: 吴宫花草埋幽境,晋代衣冠成古丘。 衣冠,是人体的服饰,就用以代人,特指有身份地位的人。这里借代晋朝的名门世族。
3.用个别代一般用个别事物代一般事物,如音乐茶座联: 一杯龙井消烦渴; 几曲焦桐解虑优。 “龙井”,仅是茶叶的一个品种,用来代一般优质茶。
“焦桐”,古琴名,这里用此古琴代替乐器,进而代替高雅的乐曲。 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事物,二者只是相似;借代的本体和借体关系密切,借体往往是本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用典:用典是使用典故,即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以使联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表达婉转,意思含蓄。用典要准确,忌牵强。用典最好是如同自己说话,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得在用典。
用典有种种情况。有上下联共用一典,有上下联各用一典或数典,或一联用典,另一联不用典。用典的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用典有直用,有化用。例如秋日婚联: 诗题红叶同心结; 酒饮黄花合卺杯。
此联四处用了典故:诗题红叶。传说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考,偶临御沟,拾得一片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渥恰好与题诗的宫女婚配。后人用红叶题诗表示良缘巧合的婚姻。同心结。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后用同心结表示恩爱。酒饮黄花。黄花即菊花。
古代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诗题红叶同心结; 酒饮黄花合卺杯。 合卺(jn)。旧时婚礼饮交杯酒。卺,婚礼用的酒器。
《礼记?6?1昏仪》:“合卺而酳。”酳(jìn),用酒漱口。以上典故的运用,正适合秋日婚礼,表明婚姻是最佳配合,这是典故的直用。又如朱自清自题堂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诗是慨叹流光易逝,有个人迟暮之感。朱自清是反用其意,改变了原句伤感、失落的情怀,代之以乐观、洒脱的情调。这是典故的化用。化用,或多或少地要改变典故的原句原意。
诗词对联,都不是典故用得越多越好。可用典也可不用典时,最好不用典。须要用典时,最好用容易为人理解的典故,少用、不用僻典。
八、排比: 排比是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可以充分酣畅地表达意思,加强语言的气势。排比,应当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如果只有两个,应属对偶。
排比,可以在联首,也可以在联中或联末。使用排比手法,要注意事物的排列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空间方位为序,或以事物的主次轻重为序。 长联中常有排比。
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又如1941年元旦,长沙开追悼抗战殉职军民大会,有联云:挥泪叙从头:抗战三四年,吾伯有死,吾叔有死,吾兄有死,吾弟有死,吾师有死,吾友有死,吾徒有死,吾侄有死。到如今五亲离散,六眷飘零。总算为国家尽忠,替民族尽孝。
伤心话遗裔:悲愁千万种,饥者无依,病者无依,老者无依,幼者无依,鳏者无依,寡者无依,孤者无依,独者无依。徒令我两鬓枯萧,百忧丛集。真不知何处报怨,到几时报仇?
此联用死难者家属亲友的口吻,直抒胸中悲愤。连用了八个“有死”、八个“无依”,显出日寇的野蛮残暴,我全民族受难之深。这样用排比的修辞方式,声声血,字字泪,如暮鼓频敲,震撼人心。
倘若将排比改成普通句式,成为”伯、叔、兄、弟、师、友、徒、侄皆有死”,“饥、病、老、幼、鳏、寡、孤、独俱无依”,感情就不若排比强烈,气势减弱。 短联,有全部用排比的。如格言联: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上联讲思想方法和自我修养,不要主观、固执,夹杂个人成见。下联讲治学之道,如同治玉要切磋打磨。
九、设问: 设问是本无所疑,故意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提问后自己再作回答,以示强调;提问后不作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回味。设问,可以使联语形成一点波澜,避免一味平实陈述。 设问,有半联内自问自答;有上联问,下联答;有上下联问,都不作回答。 如旧时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桃花八月桂; 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三更灯火”,指深夜灯光供我读书。“五更鸡”,指拂晓鸡鸣,催我早起,“闻鸡起舞”,不忘国事。此联是半联内自问自答。如果不用设问,改为一般陈述:“二月桃花八月桂动人;三更灯火五更鸡益我。”显然,语言效果就差了。
又如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几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载,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越秀山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高五层,登楼眺望,全市尽收眼底。故侯,指主持建楼的朱亮祖,封永嘉侯。此联吊古抒怀,悲 壮激越,感慨难平。上联说,经过无数次兵火劫难,从前摘星摩空的英雄人物都过去了,只剩下这座高楼。
下联说,时间过去五百年,当初楼的修建主持人也不存在,只剩下我心潮翻滚,为英雄人物激动不已。“看剑”,出自辛弃疾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有英雄壮志未酬之意。
上联设问,“问谁……”,下联回答,“只我……”。作者实是以“目空今古”的英雄人物自许的,悲英雄,又是悲自己。 再如明董其昌撰杭州飞来峰冷泉亭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上下联设问,均不作回答,从而加深读者对冷泉的“冷”、飞来峰“飞”的印象,趣味隽永。两百多年后,清学者俞樾夫妇游亭,为此联作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改设问为陈述,缺乏兴味。
十、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它既有启发性,又有说服力。口语“难道……吗?”“怎么不……呢?”就是反问。反问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反问句中。 如朱曼华挽鲁迅联: 差幸呐喊有声,忍听南腔北调?
从兹彷徨无适,哪堪月黑风高。“呐喊”、“彷徨”、“南腔北调”,鲁讯小说、杂文集名。“忍听”,怎忍听。此联巧借鲁迅著作名入联,表达对鲁迅在文化思想战线上业绩的尊崇,同时抒发了对鲁迅逝世的悲痛。反问,使语言深沉,更有力量。
又如冯玉祥讽刺国民党会议联: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此联用反问,表达了对国民党官僚老爷作风的憎恨。如果不用反问,改“哪知”为“不知”,改“岂是”为“未是”,语气就轻,语意也会受到影响。
设问不同。反问的意思是确定的,用肯定表示否定,用否定表示肯定;设问本身一般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反问不需要回答;设问一般需要回答。
十一、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
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关于对联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意总结积累,学会运用。
班主任-叶子(2453620454)2019/9/6 21:01:08
作业:
叶落秋山瘦=
雪下枝堆玉=
久伴冬梅添傲骨=
风柔柳岸添春色=
月傍枫林读子夜=
大家晚上好
六
常见借代有三种:
刘邦曾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本联惋惜项羽兵败人亡,险固的山河都归属刘邦了。这里借《大风歌》代刘邦。
如旧时一塾师自挽联:
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
“之乎者也”,文言文常用虚词,代表文章,这里引申作文章的句读、讲解,即塾师的日常工作。“柴米油盐”,代称日常生活。
3.用个别代一般
“焦桐”,古琴名,这里用此古琴代替乐器,进而代替高雅的乐曲。
七、用典:
用典有种种情况。有上下联共用一典,有上下联各用一典或数典,或一联用典,另一联不用典。用典的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用典有直用,有化用。例如秋日婚联:
此联四处用了典故:诗题红叶。传说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考,偶临御沟,拾得一片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渥恰好与题诗的宫女婚配。后人用红叶题诗表示良缘巧合的婚姻。同心结。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后用同心结表示恩爱。酒饮黄花。黄花即菊花。
古代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诗题红叶同心结;
《礼记?6?1昏仪》:“合卺而酳。”酳(jìn),用酒漱口。以上典故的运用,正适合秋日婚礼,表明婚姻是最佳配合,这是典故的直用。
诗词对联,都不是典故用得越多越好。可用典也可不用典时,最好不用典。须要用典时,最好用容易为人理解的典故,少用、不用僻典。
八
排比,可以在联首,也可以在联中或联末。
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又如1941年元旦,长沙开追悼抗战殉职军民大会,有联云:
伤心话遗裔:悲愁千万种,饥者无依,病者无依,老者无依,幼者无依,鳏者无依,寡者无依,孤者无依,独者无依。徒令我两鬓枯萧,百忧丛集。真不知何处报怨,到几时报仇?
此联用死难者家属亲友的口吻,直抒胸中悲愤。连用了八个“有死”、八个“无依”,显出日寇的野蛮残暴,我全民族受难之深。这样用排比的修辞
倘若将排比改成普通句式,成为”伯、叔、兄、弟、师、友、徒、侄皆有死”,“饥、病、老、幼、鳏、寡、孤、
九
“三更灯火”,指深夜灯光供我读书。“五更鸡”,指拂晓鸡鸣,催我早起,“闻鸡起舞”,不忘国事。此联是半联内自问自答。如果不用设问,改为一般陈述:“二月桃花八月桂动人;三更灯火五更鸡益我。”显然,语言效果就差了。
又如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下联说,时间过去五百年,当初楼的修建主持人也不存
上联设问,“问谁……”,下联回
十
从兹彷徨无适,哪堪月黑风高。“呐喊”、“彷徨”、“南腔北调”,鲁讯小说、杂文集名。“忍听”,怎忍听。此联巧借鲁迅著作名入联,表达对鲁迅在文化思想战线上业绩的尊崇,同时抒发了对鲁迅逝世的悲痛。反问,使语言深沉,更有力量。
又如冯玉祥讽刺国民党会议联:
设问不同。反问的意思是确定的,用肯定表示否定,用否定表示肯定;设问本身一般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反问不需要回答;设问一般需要回答。
十一、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关于对联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意总结积累,学会运用。
班主任-叶子(2453620454)
作业:
叶落秋山瘦=
雪下枝堆玉=
久伴冬梅添傲骨=
风柔柳岸添春色=
月傍枫林读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