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并熟悉《平水韵》

(2019-08-18 08:38:00)

认识并熟悉《平水韵》班主任-随心 20198320:01:59

要想学习古典诗词,那么就必须认识并熟悉《平水韵》。这是学习古典格律文学必须掌握的,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不识古韵,是跨不进古典诗词真正的殿堂的。古诗配古韵,古典又雅气,这是很有道理的。

 最早起源于《诗经》,自《诗经》以后,押韵在诗中的运用被广泛继承,换句话讲,没有押韵当然就不是律诗,是律诗肯定必须押韵。押韵能够让诗读起来优美,上下五千年,一直到今天,押韵已经被定义为诗的特征。我们所说的诗,不包括现代诗,因为,不少现代诗作品,根本就不押韵。

历朝历代种类繁多,较早的韵书叫《玉篇》。它的作者顾野王是南朝梁陈之间文字训古学家,代表作有《日赋》,其后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然后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切韵》,由陆法言、颜之推等八人共同编撰完成,被看作是第一部较完整的韵书。

《切韵》依据的语音,是在士大夫阶层使用的通语”(犹如清代的官话)的基础上,照顾了南北方言,并参照了传统典籍的章句训诂书面语言的读法,再区分四声(平、上、去、入),归纳的韵部。

《唐韵》基本是对《切韵》的继承,在《切韵》的基础上,音、韵、字数等各个方面都有增删或修改。唐代诗歌押韵,是按朝廷统一规定的韵书作为标准的。唐代的韵书,如孙缅的《唐韵》等是根据隋朝统一中国后,祖籍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学者陆法言为主,许多南北音韵学者合著的《切韵》为依据的。《切韵》分为193韵。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在众多的韵书中,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毫无疑问,只有《平水韵》。流传的时间最长是指从宋朝到现代,穿越了八百年的历史,流传范围最广,是指国内及海外华人皆在使用《平水韵》。

为什么简称平水韵呢?1,它最早刊行于山西平水;

 2、它是平水人刘渊撰写的。 最早刊行的《平水韵》,共有107个韵部。

一种研究认为:上平部里,二冬之后,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江,而是三钟。后来,三钟分别归入一东”“二冬,原来的四江就成了三江。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平水韵》106个韵部。

另一种研究认为:王文郁编纂的《平水韵略》一书里面,把上声部归到部,这样就是106部了。

以上两种说法不同,这属于纯学术的范畴,我们不必深究。

作为诗律的用韵正宗,《平水韵》共有106个韵:上平15韵,下平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因为近体诗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简要的列举出平声韵目录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 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 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具体解释一下:

平水韵中上平下平没有区别。因为平声字太多,且古代都用毛笔写字,字体大,占了许多篇幅,所以韵书里把平声分为两卷。上平就是平声上卷,下平就是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多。

如果上下合在一起,平声部的字就远远多于上声、去声、入声任何一部的字。 班主任-、韵书目录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是古代书籍目录的习惯。数字仅表示章节,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别的意思。 例如四支,只表示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的韵部。 班主任-随心 20:11:48 3

按现在的读音有的字是相同的,但平水韵中却分到两个韵部里去了。 比如:一东二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古人平时讲话,它们的读音或许也几乎相同,但诗人们写律诗时却不能混用它们。一方面是限于功令,近体诗写作也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读书人应试,不能不遵守它;一方面是已经成为风气,成为审美习惯,平常写近体诗的时候也就遵守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平水韵中同韵部的字,现在大家读起来并不觉得押韵。

比如:四支韵部中支、枝、奇、宜、儿、知、词、期……”其中等以现在的读音来看和字并不押韵。这就是为什么读古人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押韵的原因。 古人从小就背诵诗韵,自然能运用纯熟,但我们今天却往往容易搞错,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班主任-随心 20:13:49

 例如从普通话的角度看,三个字的韵母都是én,照理说应是一个韵的,可是它们在诗韵中却分属于十一真十二侵十三元这三个不同的韵,如果用这三个字作韵脚来写首七绝,在内行人看来就是闹笑话了。当然,如果按新韵是可以的。

同形异义异音的字:中[zhōng,中间],说的是读平声的、含义是中间,才属于【东】韵。  中的另一个读音[zhòng,击中]是仄声,属于去声的【送】韵。这些字,字形同,音义不同。同形同义异音现象:比如,在读平声“lóng”时,在【东】韵;读上声“lǒng”时,在【董】韵。笼 long,古音【龙】名词笼子、笼罩。董韵long,上声古义是竹箱。这个字一直存在争议,古义古音也是存有争议,今音含义已确定,所以望大家注意。 尤其要留意古今读音相反的字。 有些字,今天读仄声,古代读平声。如表示使得字(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些字,今天读平声,古代读仄声。如字,古韵里是上声的,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律诗的押韵,无论是律句还是绝句,都必须押平水韵。也就是《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韵部。律诗押韵只能押平声。仄韵诗不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律诗的交流范围内。而具体到律诗中,押韵只可以押同一韵部的字。比如,押一东韵,就不可以再押二冬韵部的字,只能押上平一东,乱押是不许可的。

因此,熟悉平水韵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只要求大家熟悉,不用去背,也没必要去背,《平水韵》是本韵书,属于工具书,既然是工具书,就是让我们查的,会查会用就OK了。另外还要说明一点: 唐诗所押的韵是《唐韵》,《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但原书已不存在。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王仁昫《切韵》同,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

不过从卞永誉所录《唐韵》序文中所记载的《唐韵》收字、加字的数目看,又不像是根据王仁昫《切韵》编修的。《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这也是《唐韵》更加受人重视的一个原因。 《唐韵》还有另外一种版本,是清代末年(1908 吴县蒋斧在北京得到的一部唐写本《唐韵》残卷。只有去声(有阙漏)、入声两卷。

王国维认为这部《唐韵》残卷,就是《广韵》卷首所载孙愐《唐韵序》的后一部分所说的孙愐在天宝十年 751)对开元年间所作《唐韵》的修订本。 其他学者虽然多不同意王国维的这种看法,但也有人认为蒋斧所收《唐韵》残卷是孙愐《唐韵》的一种增修本,只是成书时间可能稍晚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这部《唐韵》残卷,去声分59韵,比《切韵》的去声多出 3韵;入声分34韵,比《切韵》的入声多出两韵。

按照这种情形看来,同这些去、入声相应的平声、上声,分韵也应该都有增加。全书可能分 204韵。这已经很接近于《广韵》分韵的数目了。《唐韵》小韵的数目,也较王仁昫《切韵》有增加。但所收字的总数却比王韵可能要少,注释很详细,引书极多,特别详于官制、地名、人名和姓氏。唐代还有一部李舟《切韵》,它在收嬜音和收m音的阳声韵部的次序排列以及入声韵部和平、上去三声韵部的配合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对后世的韵书中韵目的排列是有影响的。但原书早已失传了。唐韵不是平水韵,但它们都属于中古音系,基本是相符的。事实上,唐诗押韵是按照《唐韵》。所以,我们看到唐诗中,如果按照《平水韵》去论,却有极少的一部分作品就不符合。无论《切韵》或是《唐韵》,都是以两个地方音为主,分别是,长安音(今天的西安),金陵音(今天的南京),另外,收集了部分各个地方的音(比例比较小)。

其后的历史长河中,这样那样的韵书,实在是太多,举不胜举, 就不一一列出。、平水韵是写诗的正宗用韵,了解了平水韵,对以后填词也有用,就是《词林正韵》。 班主任-随心 20:25:19 《词林正韵》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的,把106部平水韵,归纳合并成19部,有的韵部可以通押。

比如: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韵: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就不一一列出了,平水韵,词林正韵,百度,搜韵都有。

下面,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律句的音节。

我们仍是以七律为主,讲一下七律的音节划分,七律每句的7个字,1234567是怎么划分音节的呢?

 正确的划分是:12/34/5/6/7。我们看一首七律:

 七律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 (唐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按刚才说的音节,我们来断一下句:

七律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 (唐王维)

 渭水/自萦///曲,黄山/旧绕///斜。

 銮舆/迥出///柳,阁道/回看///花。

 云里/帝城///阙,雨中/春树///家。

 为乘/阳气///令,不是/宸游///华。

 如果不是这样断的话很别扭,这样断句不仅吟诵起来顺口,而且,更容易理解句子中的含义。 反之,不仅吟诵起来混乱,句子的含义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混乱。那么,根据12/34/5/6/7,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前四个字,分别都只读半个音,也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唱第12位置上两个字的时候,为一拍。34位置上两个字为一拍。 567位置上的字各唱一拍。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不可以把两个搭配的字,放在23的位置,因为23位上的两个字不在同一个音节里,而两个相互搭配起来的字,必须是在同一个音节,否则的话会让人感觉别扭。 比如:祖国”“长江你就不能把他们放在23的位置上。

音节的划分,出自《乐府》,距今2000多年。每一首唐诗、宋诗、明诗、清诗,都是证据。 而《乐府》是汉朝钦定的,至于为什么,没有任何解释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有作品可以印证。 所以告诉大家:七律的音节划分是:12/34/5/6/7

毫无疑问,五律的划分,就是把七律的12字拿掉,就可以了,12/3/4/5是五律音节的划法。讲完音节划分,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音节意节的概念:

对联以及诗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称为节奏,分为语意节奏语音节奏,简称意节音节

音节是朗读时按停顿需要划分的节奏。 意节是按词语实际意义划分的节奏。节奏的末字称为节奏点意节音节末字分别称为意节点音节点按字数,有一字节奏,两字节奏,也有三字以上的节奏,其中两字节奏居多。 比如刚才这首七律,我们按意节划分一下:七律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 (唐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2221句式)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2221句式)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2221句式)

 为乘/阳气//时令,不是/宸游//物华。(2212句式)

到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平水韵、划分音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练习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