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赋》[唐]郑希稷赏析

《埙赋》
http://image58.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2/1820/30384287_1.jpg
《埙赋》
[唐]郑希稷
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於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在钧成性,其由橐籥。随时自得于规矩,任素靡劳於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纵。既敷有以通无,遂因无以有用。广纔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及夫和乐既翕,燕婉相亲。命蒙瞍鸠乐人,应仲氏之篪,自谐琴瑟;亲伊耆之鼓,无相夺伦。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声,见遗裏耳。则知行于时、入于俗,曾不知折杨之曲。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卧,岂虚然也!为政者建宗,立乐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
高尚啊!埙之声音纯洁自然有如天籁。音韵高雅而非深不可测,居中而不偏不倚。其宽厚之品格,为古代厚德之人所珍视。埙的制作虽不繁杂琐细,却不能浮浅敷衍,要寻专门的人来做。在旋转的陶轮上成其形,任其素面,不涂朱丹,鼓动风箱(以火炼之),随时而自成。成与不成,皆是偶然,任由天意。(埙之为器),有与无相通,因无而有用。宽不过一、二寸,长不过手掌大,虚中厚外,锐上圆下。乐器本身自完整,出音也不需要借助他物。体积虽小,类别却大(八音之土,唯有埙)。(吹奏时)运平和之气灌入其中,奏出理化之音,传达于外。近闻声音不大,远听反而清晰。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适中,清浊分明,似钟磬之妙,非笙竽所能匹敌。埙乐表达了弟兄和睦、夫妻恩爱,其乐融融的场景。把蒙瞍和乐工集合起来(另译:让蒙瞍把乐工集中起来),埙与篪同奏,如琴与瑟一般和谐;埙与大鼓相配合,互不夺色,相得益彰。
唉!桑间濮上之流行音乐不绝于耳,而这纯洁的天籁之音却被人们遗忘在乡间。人们只知道当下流行的通俗乐,却不懂高雅的音乐。只因为事物的普通人们便不去重视,这哪里符合圣贤之人所崇尚的“无为”的信条呢?
常言道:曲高和寡。正因为此,季桓子受齐女乐而荒疏朝政,魏文侯一听雅乐就要打瞌睡,也不是虚言哪!无论是从政还是从事音乐艺术,其目的归根结底都是教化人民,规范风俗。而要真正懂音乐,一定内心充满真诚才可以,不仅仅是“不知肉味”啊!
http://image58.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2/1820/30384287_3
张颖铮 译注
了不起啊!埙所奏出的音乐纯洁自然,有如天籁,高雅纯正而不隐晦,声音居中而不偏颇。埙的凝重醇厚的品格,为古代圣贤之人所珍视。(埙的音品)
去掉琐细与腻浓,避免浮华浅薄,征集专门的人来从事制埙之事。(制作人的境界)。在转轮上成就埙的陶土特性,按照一定的尺寸成形,绘以彩漆,才知泥土之器,成也是天意。埙,有其形,更有其无限的神韵;又因无限的深厚底蕴,(可以净化心灵)而成为有用之器。从埙上可以看出:埙将无限孕育于有限之中,有限之形又体现了无限的世界。(埙的哲学)埙的宽不过一二寸,长不过一个手掌,中空壁厚,上尖下圆。乐器本身已经很完善了,其出音也不用借助其他工具。体积不大,内涵极深。(埙的形状)
运平和之气灌入其中,将诗书礼乐、传统道德之思想传达于外。其声通畅而不逼近,旷远而不荒僻。刚柔适度,清浊分明。与钟磬有同功之妙,又哪里是竽、笙之类器乐可以匹敌的?埙乐可使兄弟和睦,夫妻恩爱。将乐工集合起来,与“仲氏”之篪相和,自然和谐如琴瑟;与“伊耆”之鼓相应,动人心魂无以相比。(埙乐演奏)
唉!桑间濮上之流行乐不绝于耳,而如此高尚纯洁的天籁之音,地气之声却渐渐被城市遗忘。人们只熟悉那些现时代的民俗的流行音乐,却不理会折杨柳送友人、表现离别之情的雅乐。因所用之物平常而不去注意,这哪里是高雅圣贤所崇尚的“无为”之信条?曲高则和寡,极致而无以相配。因此,季桓子不肯上朝,文侯听雅乐总想睡觉,这都不假啊!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从事艺术,亦或教化普通百姓,无不由此而来啊!凡知埙之音的人,必有他自己的道理或依据去理解埙,因此,埙乐所给予他的,恐怕不仅仅是如孔子当年“三月不知肉味”,想必是有更深层的意韵吧。(埙的境界与其社会功能)
徵:音“征”,征集,召集。甄人:制陶人;甄,制造陶器的转轮。
业:从事。暴公:《世本》记载“暴辛公作埙”。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
丹雘:油漆用的红色颜料;雘,音“或”,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
既敷:同“既夫”,语气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广纔连寸,长匪盈把:纔,同“才”,仅仅;匪,同“非”,不过;盈,满。
圆上而锐下:埙的外形应是锐上而圆下,《尔雅》注:“埙,……锐上平底,形如秤锤……”,疑此处是作者笔误。
周:完善。
假:借助。
取类:内涵,本性。
理化:道德,思想。
金石:金,指编钟;石,指磬;古人用金石代指钟磬之声。
和乐既翕:《诗-小雅》:“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指兄弟和睦。
燕婉相亲:夫妻和爱。
矇瞍:盲人;鸠:召集。
《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诗经》云:“琴瑟友之”,琴瑟相和之意。
伊耆:周代官名,掌管国之大祭祀。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耳听雅音,则目视正仪,足行正容,心论正道。”——《说苑》 汉刘向著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孔子语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孔子的志向是以礼乐为邦,但鲁定公与季桓子受齐女乐,政局有变,理想难以实现,便携弟子周游列国14年。——《论语》
(21)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感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魏文侯,战国初年号称“好古”,:“我衣冠端正,恭恭敬敬地去听古乐,但是常常要打瞌睡;但欣赏郑卫之音(即新兴的民间歌舞),却从来不觉的疲倦。”
(22)孚:依据,凭借;盈:丰富。
(2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增补:
《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埙的知识
一、构造
埙,吹孔气鸣乐器,音色淳厚、丰满,多用于古朴、凝重等乐曲中。多以陶制,又称“陶埙”。
埙的种类很多,如梨形埙、鱼形埙、牛头埙、猴头埙、葫芦埙和根据虎、兔等其它动物造型制作的各种孔数的动物埙以及由陆金山先生研制成功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的十二孔埙和鸳鸯埙等。这里介绍的是经陆金山先生予以改进的历史悠久、流行较广、易于操作的梨形十孔埙。这种埙的构造为:平底梨状。空腹。顶端开有一个稍大的圆形吹孔。腹壁上以前七后二的比数开有大小不等的九个圆形指孔(又称音孔)。
二、定调
埙的定调不同于笛、箫。
埙的调,是以埙的胴音的实际音高来确定。如某枚埙胴音的实际音高为C就称其为“C调埙”。胴音的实际音高为G,就称其为“G调埙”。
何为胴音?将指孔全部按闭,使口唇构成的风门与埙的吹孔呈平正角度,用中庸呼气(平吹法)在埙上吹出来的音,即为“胴音”。相当于笛、箫的“筒音”。
埙的内堂(腹腔)容积的大小,吹孔、指孔孔径的大小,都对振动频率产生影响,就是说都对发音的高度产生影响。内堂容积越小,发音越高;越大,发音越低。人们正在依据这一原理,制作出了适应各种需求的调高不同的埙。低音大埙(又称雅埙)音色淳厚、宽广;高音小埙(又称颂埙)音色高亢、明亮,穿透力强;中音埙音色甜美、圆润,富于歌唱性。
三、音域
埙的音域与埙的孔数多少和孔径大小有关。由于埙的特殊发音方式,导至其不能像笛、箫等其它吹奏乐器那样发出规则的超吹音(只有一个不规则的超吹泛音),故其音域的幅度受到一定制约。虽经历代改革家不断努力有所改善,但仍比较狭窄。
值得指出的是,埙演奏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吹奏方法,即“俯吹法”。通过“俯吹法”可在埙上吹出若干个比胴音还要低的音,从而使埙的音域得以向低音方向进一步扩展。
十孔埙的音域,从胴音算起为十度,加算胴音俯吹尚能发出的七度低音(其中最低的四度音音量微弱)共十七度。
四、吹埙的姿势
1、立式:独奏、重奏、齐奏时可采用。两脚分立,约与肩同宽。腿直,腰直,胸部自然抬起。头正,肩平,眼前视。双手捧埙。双臂以肘关节为轴自然弯曲并抬起,两肘自然下垂。置埙之吹孔于口唇中央椭圆形风门下唇边缘处,下唇、下巴与埙体吹孔内侧相贴,勿将吹孔遮盖死。张开的双臂与身体构成约四十五度左右角。将呼气向前(稍下)吹去,很小一部分气流顺着埙壁外围无声地散去大部分气流与吹孔锐边(横壁)磨擦,成声后进入埙腔,在腔内引起涡旋运动,造成腔内气团的振动,产生音波,成为埙音。
2、坐式:独奏、重奏、齐奏、合奏、伴奏时均可采用。上半身与立式相同。下半身与笛子坐式相同。
持埙按孔法
双手诸指微曲,呈现自然弯曲状,以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节指肚,分别依次开闭第一、二、三孔。以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节指肚,分别依次开闭第四、五、六孔。左手拇指第一节指肚,开闭第七孔。右手拇指第一节指肚,开闭第八孔。右手小指第一节指肚,开闭第九孔。左手小指托于埙体下部,与其它诸指及口唇中央下唇边缘相配合,以增强埙体在演奏中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