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骈句的定义

(2018-01-08 21:03:43)
分类: 草堂辞赋
骈句的定义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就是偶句,但是最初的骈句并不像现在的偶句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句,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句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这种文句在字数、结构、词义等方面的相对,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对称美。   
    最早的骈句可见于周代,如《易经》、《书经》等文学作品中,到了战国后期,骈句的句型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以骈句为主的骈文,其独有的形式和风格得到了文人的默认。由骈句组成的文体有:骈文、骈赋、律赋。
    对偶、藻饰、声律、用典等写作手法及技巧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尽管在唐宋年间古文运动风声鹤唳,骈文没落,但骈句并没有退出文字舞台,甚至连提倡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以及后来的欧阳修、苏轼等,也是优秀的骈句大师。
    骈句就是对偶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初1年级里我们所学习过的壮句、紧句、长句、隔句都是骈句,骈句和散句是两个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非骈即散、非散即骈。
    晚唐律赋成熟后,骈句的要求也和律诗中偶句的要求同样严格。骈文和骈赋在声律上也向律赋靠拢,比两晋南北朝要规矩的多。到了清朝,骈句的要求基本和对联一样工稳。至清朝末辞赋在国内销声匿迹前,一直遵循对句工稳的规矩。
    例: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非玉关之可望,岂银阙之能闻。
        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
我们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论内部结构还是声律,骈句和对联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用在辞赋中的骈句,四字以上基本上都加上了虚词。所以也有人说,骈句就是加了虚词的对联,这句话某种程度上确实说明了骈句跟对联的区别,但是,虚词并不是骈句的特点,而是骈文,辞赋类文体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很简单,《训蒙骈句》里的骈句,就很少是加了虚词的。换句话讲就是,没有虚词的骈句是很多的,但是没有虚词的辞赋却没有。
骈句的平仄   
    骈句的平仄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
先看例句:
腾蛟/起凤,孟学士/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武库。
蛟-凤;士-宗,电-霜,军-库,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蛟-电;凤-霜;士-军;宗-库,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宗-库,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璞玉浑金之质,高山流水之音。
-------,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山 -水 -音,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领字不作要求。
质-音 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林中百鸟调莺唱,月下孤鸿带影飞。
-鸟-唱,下-鸿-飞,本句中相连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下,鸟-鸿,唱-飞,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唱-飞,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盏;风流山简,驻军常醉习家池。
富-崇,客-空-盏,流-简,军-醉-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富-流,崇-简,客-军,空-醉,盏-池,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盏-池,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当然也有例外,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骈句一开始并不是十分工整的,后来才逐渐变得精巧和工整。
缭绕/千山/之峰 飘颻/一野/之毯。(颻,念yáo)
本句:绕-山-峰,飖-野-毯(这里山-峰,野-毯没有平仄交替)
对句:绕-颻 ,山-野,峰-毯
句脚:峰-毯
云浮/虚表/而卧,玉在/净空/将归
本句:浮-表-卧,在-空-归
对句:浮-在,表-空,卧-归
句脚:卧-归
    六朝骈赋,其声调应用比仅区分平仄两类应用更加细腻与复杂,尤其是在两句之间的骈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六朝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这种现象,在句脚字上,尤其多见。唐代律赋中,用仄韵时,亦常见句脚以不同声调的仄字来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但是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平、去、入声调。
请看例句:
山原/旷/盈视,川泽/纡/骇瞩。(纡,念yū)
本句:原-旷-视,泽-纡-瞩
对句:原-泽,旷-纡,视-瞩
句脚:视-嘱
   这里,视就是去声,瞩就是入神,这个骈句句脚上的字就是同是仄声,而是上、去
入方便寻求变化。
     平仄在同一节奏内的应用,有个内容需要补充一下:
     骈句绝大部分都是两字为一个节奏,也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里的字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极少有一个节奏内,用三、四仄声字都用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去、去、去”“入、入、入”,如此声调,实在难读。用平声字时,同一吟诵节奏内,亦较少见三或四个平声字排在一起的情况。这些声调运用规律,骈句与诗句原理是相通的。
结论:
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对于第4条,上面的例句没有分别列出,那是因为赋句中三字及其以上为一个节奏的本来就不多,就以上例句来看,也只有“孟学士”“王将军”“金谷盏”“习家池”共四个,而这四个节奏的平仄分别为“去入去”“平平平”“平上上”“入平平”,而像“王将军”这样的节奏,在赋文中
是极少见的,是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的。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所以,在我们今后的创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这点。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
骈句的领字
所谓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 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例: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这两句中,“临”“得”“奉”“荷”是领字。用在句子的前面统领两个分句,这是句前领字。
例:送目//池塘/之景,凝情//草树/之姿。
    萦枝//盈尺/之象,带月//如圭/之质。
    这两句中的“有”、“忘”“分”、“误”是句中领字(也有人称为句腰字)。句中领字只领本分句的下半句,这种句式主要用于七字句,在赋文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母字成骈法
母子成骈法就是选定一个字作为母字,在这个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九字为止,隔句以轻隔、重隔、杂隔、平隔为主。选母字时,多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比如先在东韵中选择。通常只选用常用的字,一个韵练习几个字之后,就换下一个韵。平水韵中的韵字的安排,是按照那些韵字在唐诗中的使用频率来排列的,唐诗中出现频率高的,就排在前面,出现频率不高的,就排在后面,由此可见,每个韵部越是排在最前面的字,越是我们要选练的字。直到将平水韵的106个韵练习完毕,多多益善。
如:以“东”字为母字造句  
做壮句:于是东壁降,翰林光。
做紧句:东皋上士,北阙中流。
做五字长句:东君之苦乐,秋客之悲欢。
做六字长句:散东阁之黼黻,(fǔ fú,古代黑白杂成谓之黼,黑青杂成谓之黻),使尧天之文章。
做七字长句:东都做膏腴之饮,北漠餐毛血之风。(苏武出使匈奴之典)
做八字长句:观东麓有常醉之翁,料南山无可吟之色。
做九字长句: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
做轻隔句:东山有道,应采篱下之风;北阙无情,莫观堂上之色。
做重隔句:桃溪散乎落红 ,东风渐去;柳岸欺乎游子,夏露方浓。
做平隔句:不避东闾之斮zhuo;惟其尚直之臣, 即吟南浦之言,可知相知之士。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做这个练习时,只需每句含有母字即可,对骈句的立意则没有什么要求。但是从以上例句也可以看出,作此母字成骈法,应大致符合我们上一讲所总结的骈句的平仄特点和要求: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5、尽量讲究用典并且用词多有出处。
6、壮句要有提引词。
7、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
8、不能骈枝(piánqí)(类似合掌)。
(骈枝,即骈拇枝指,“骈拇”指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相连;“枝指”指手的大拇指或小指旁多长出一个手指来。比喻多余的,不必要的。)
如例句中的“于是东壁降,翰林光”,此句的“东壁”,取的是星宿名称,是壁宿,代表文章之运的星宿。再如例句的“东皋上士,北阙中流”,这里的“东皋”代指田园,“北阙”指的是朝廷。例句的“散东阁之黼黻,使尧天之文章”,这句中的“东阁”指的是大学士殿阁“黼黻”与“文章”取的是本意对仗,古代“黑白杂成而谓之黼,黑青杂成而谓之,青赤杂成而谓之文,赤白杂成而谓之章”。例句的“东都做膏腴之饮,北漠餐毛血之风”____ 虽无明注,但大抵取用于苏武出使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____推测是用李陵降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不避东闾之斮zhuo;惟其尚直之臣, 即吟南浦之言,可知相知之士。 ”,上句用了《吕氏春秋·贵直论》中的典故,下句中的“南浦之言”即“南浦之诗”。
我们作骈句练习,虽然不一定要字字有出处,句句带典,但要切忌自己生造词汇。目前,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骈句的节奏感,句式理解正取,句意通畅,平仄协调这些基础方面,拔苗助长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与母子成骈法相配合练习的方法还有成句翻展法。
成句压翻展法
   所谓成句,就是指前人现成的句子。成句压翻展法就是取古代名家五言或七言诗句作为“成句”,然后按照“压”“翻”“展”的次序进行骈句训练。据说这是古时候常有的一种训练骈句造句的方法,这个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把别人的句子化为己用,这也是旧私塾启蒙教学的一种方法。比给出诗句字数少的叫“压”,类似于现在的缩句练习。比给出诗句字数多的叫“展”,类似于现在的扩句练习。与给出诗句字数相等的叫“翻”,类似于一般的换字练习,但此处必须注意四字以上加虚词。
以五言诗句为例,所造骈句:
少于五字的叫“压”
等于五字的叫“翻”
多于五字的叫“展”
同理
给出一个七言诗句,所造骈句:
少于七字的叫“压”
等于七字的叫“翻”
多于七字的叫 “展”
还是来看实例:
例一:给出诗句“红颜弃轩面,白首卧松云。”_____李白
我们来做骈句
压为三字壮句:或当弃轩冕,卧松云。
压为四字紧句:红颜弃冕,白首卧云。
翻为五字长句:红颜弃于冕,白首卧乎云。
展为六字长句:红颜既弃轩冕,白首当卧松云。
展为七字长句:红颜既弃于轩冕,白首当卧于松云。
展八字句长句:红颜能鄙弃于轩冕,白首当闲卧于松云。
展九字句长句:红颜犹可鄙弃于轩冕,白首何妨闲卧于松云。
特别要注意:五字句以上要有虚词,一般九字句都用得少,到八字就够多了。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如果在要求押韵的赋体里,韵字相隔遥远,朗读起来韵味不足;同时句子太长,也不适合我们的朗读习惯,这个在前面的讲义里已经详细解释过,最适合汉文字组合的是四至八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诗经》是用四字句写成,而近体诗都是五言七言为主的原因。
以上举例的是五言诗句,如果是七言诗句,就应该是压三字句、压四字句、压五字句、压六字句、翻七字句、展八字句、展九字句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举例,大家可以课后自己练习一下。
“压”“翻”“展”这几张方式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子在同一意境上用不同的句式表现变化的能力。初涉辞赋者可以当做游戏来做,既得趣味,亦练功夫。但是要注意,选择“成句”的时候,务必要选近体诗中对仗工整的两联来进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久而久之,就是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母字成骈法”和“成句压翻展法”,都是一些旧塾在骈句训练时的法门。这些训练,主要针对句子而言,也算基础课目。要知道,一篇文章,是有字而词,由词而句,再由句而成章(段),最后由章段而成文的。我们今天说的骈句训练法,即是处于“由词而句”这个环节上。这个环节做好了,即可谓骈句句式的基础已成。
    这些古时候训练骈句造句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也就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好的诗句、词语,那怕是聊天中的一句话,我们都要能将其改写为不同字数的骈句,这样,要不了多久,你写起骈句来就会很顺手的。当然,前提是所造的骈句是符合要求的。
特别要注意:五字句以上要有虚词,一般九字句都用得少,到八字就够多了。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如果在要求押韵的赋体里,韵字相隔遥远,朗读起来韵味不足;同时句子太长,也不适合我们的朗读习惯,这个在前面的讲义里已经详细解释过,最适合汉文字组合的是四至八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诗经》是用四字句写成,而近体诗都是五言七言为主的原因。
以上举例的是五言诗句,如果是七言诗句,就应该是压三字句、压四字句、压五字句、压六字句、翻七字句、展八字句、展九字句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举例,大家可以课后自己练习一下。
“压”“翻”“展”这几张方式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子在同一意境上用不同的句式表现变化的能力。初涉辞赋者可以当做游戏来做,既得趣味,亦练功夫。但是要注意,选择“成句”的时候,务必要选近体诗中对仗工整的两联来进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久而久之,就是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母字成骈法”和“成句压翻展法”,都是一些旧塾在骈句训练时的法门。这些训练,主要针对句子而言,也算基础课目。要知道,一篇文章,是有字而词,由词而句,再由句而成章(段),最后由章段而成文的。我们今天说的骈句训练法,即是处于“由词而句”这个环节上。这个环节做好了,即可谓骈句句式的基础已成。
这些古时候训练骈句造句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也就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好的诗句、词语,那怕是聊天中的一句话,我们都要能将其改写为不同字数的骈句,这样,要不了多久,你写起骈句来就会很顺手的。当然,前提是所造的骈句是符合要求的。
“做珠”的概念
写赋,离不开用典。目前一些人一说起文章用典,就会认为是在搬弄学问、掉书袋。其实,典故之于辞赋,那是非有不可的,没有典故的辞赋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赋。
那么什么是典呢?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典,经也。——《尔雅·释言》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篇文章如果大量使用古代的事或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稍不留心,这篇文章就很容易被这些典故把自己的“骨”(即思想)给淹没或者模糊掉,同样的,一篇文章若完全没有典故,也难以真正出彩。因此,用典多寡,重在适度。  
    在我们掌握平仄、用韵、句式、章法、骈对等构成一篇赋文的技法要素之后,当面临实际写作之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这个障碍应该就是词汇的不足与可用典故太少,这个障碍直接导致我们难以下笔或者辞不尽美。所以,在掌握技法并熟练之后,我们就必须突破这个障碍。而突破这个障碍的最佳途径就是大量阅读与记录。我们很多人都有作阅读笔记的习惯,但是,作为一个辞赋作者,我们的记录方式与其他人应该是有区别的,这点非常关键。今天我们要学习和介绍的就是一种最适合于作赋的阅读时的记录方式,这种方式叫取典化珠,或者做珠。具体来说就是从阅读的典故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词汇或句子,以备后用。
“珠”这个概念在一些旧塾中被分为两种,即骈珠与词珠。所谓骈珠,就是据典故而自行炼化而成的骈句;所谓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关键是要在阅读的岁月中不断积累,并且时时温习。这样才永远不会有词穷之日。否则我们在作赋到一定数量时,就难免会感到词穷而不断重复用词。
每一篇古赋文,里面都有可取之词珠。在取骈珠或词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典故知识,而且对于所取的珠,亦会有较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与翻看查找词典类书籍不同。词典类书籍包括太广,比如《分类字锦》之类,虽然也有分类,但是有相当部分是很常见的词汇,并不适合我们使用。而我们自己做的词珠,则是有选择性的,所选皆有所用,这是最大的区别。其次是词典类书籍,最多见的是是词珠类的内容,大多缺乏骈珠。
骈句的定义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就是偶句,但是最初的骈句并不像现在的偶句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句,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句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这种文句在字数、结构、词义等方面的相对,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对称美。   
    最早的骈句可见于周代,如《易经》、《书经》等文学作品中,到了战国后期,骈句的句型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以骈句为主的骈文,其独有的形式和风格得到了文人的默认。由骈句组成的文体有:骈文、骈赋、律赋。
    对偶、藻饰、声律、用典等写作手法及技巧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尽管在唐宋年间古文运动风声鹤唳,骈文没落,但骈句并没有退出文字舞台,甚至连提倡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以及后来的欧阳修、苏轼等,也是优秀的骈句大师。
    骈句就是对偶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初1年级里我们所学习过的壮句、紧句、长句、隔句都是骈句,骈句和散句是两个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非骈即散、非散即骈。
    晚唐律赋成熟后,骈句的要求也和律诗中偶句的要求同样严格。骈文和骈赋在声律上也向律赋靠拢,比两晋南北朝要规矩的多。到了清朝,骈句的要求基本和对联一样工稳。至清朝末辞赋在国内销声匿迹前,一直遵循对句工稳的规矩。
    例: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非玉关之可望,岂银阙之能闻。
        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
我们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论内部结构还是声律,骈句和对联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用在辞赋中的骈句,四字以上基本上都加上了虚词。所以也有人说,骈句就是加了虚词的对联,这句话某种程度上确实说明了骈句跟对联的区别,但是,虚词并不是骈句的特点,而是骈文,辞赋类文体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很简单,《训蒙骈句》里的骈句,就很少是加了虚词的。换句话讲就是,没有虚词的骈句是很多的,但是没有虚词的辞赋却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