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句的定义
(2018-01-08 21:03:43)分类: 草堂辞赋 |
骈句的定义
我们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论内部结构还是声律,骈句和对联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用在辞赋中的骈句,四字以上基本上都加上了虚词。所以也有人说,骈句就是加了虚词的对联,这句话某种程度上确实说明了骈句跟对联的区别,但是,虚词并不是骈句的特点,而是骈文,辞赋类文体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很简单,《训蒙骈句》里的骈句,就很少是加了虚词的。换句话讲就是,没有虚词的骈句是很多的,但是没有虚词的辞赋却没有。
骈句的平仄
先看例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蛟-凤;士-宗,电-霜,军-库,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蛟-凤;士-宗,电-霜,军-库,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蛟-电;凤-霜;士-军;宗-库,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宗-库,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璞玉浑金之质,高山流水之音。
玉--金--质,山--水-音,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玉-山 金-水 质-音,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领字不作要求。
质-音,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质-音,
。
林中百鸟调莺唱,月下孤鸿带影飞。
中-鸟-唱,下-鸿-飞,本句中相连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中-下,鸟-鸿,唱-飞,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唱-飞,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盏;风流山简,驻军常醉习家池。
富-崇,客-空-盏,流-简,军-醉-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
富-流,崇-简,客-军,空-醉,盏-池,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
盏-池,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缭绕于/千山/之峰,
本句:绕-山-峰,飖-野-毯(这里山-峰,野-毯没有平仄交替)
对句:绕-颻 ,山-野,峰-毯
句脚:峰-毯
云浮/虚表/而卧,玉在/净空/将归
本句:浮-表-卧,在-空-归
对句:浮-在,表-空,卧-归
对句:浮-在,表-空,卧-归
句脚:卧-归
请看例句: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纡,念yū)
本句:原-旷-视,泽-纡-瞩
对句:原-泽,旷-纡,视-瞩
句脚:视-嘱
结论:
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是极少见的,是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的。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所以,在我们今后的创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这点。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的。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所以,在我们今后的创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这点。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
骈句的领字
所谓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 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例: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这两句中,“临”“得”“奉”“荷”是领字。用在句子的前面统领两个分句,这是句前领字。
例: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
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
母字成骈法
母子成骈法就是选定一个字作为母字,在这个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九字为止,隔句以轻隔、重隔、杂隔、平隔为主。选母字时,多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比如先在东韵中选择。通常只选用常用的字,一个韵练习几个字之后,就换下一个韵。平水韵中的韵字的安排,是按照那些韵字在唐诗中的使用频率来排列的,唐诗中出现频率高的,就排在前面,出现频率不高的,就排在后面,由此可见,每个韵部越是排在最前面的字,越是我们要选练的字。直到将平水韵的106个韵练习完毕,多多益善。
如:以“东”字为母字造句
做壮句:于是东壁降,翰林光。
做紧句:东皋上士,北阙中流。
做五字长句:东君之苦乐,秋客之悲欢。
做六字长句:散东阁之黼黻,(fǔ fú,古代黑白杂成谓之黼,黑青杂成谓之黻),使尧天之文章。
做七字长句:东都做膏腴之饮,北漠餐毛血之风。(苏武出使匈奴之典)
做八字长句:观东麓有常醉之翁,料南山无可吟之色。
做九字长句: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
做轻隔句:东山有道,应采篱下之风;北阙无情,莫观堂上之色。
做重隔句:桃溪散乎落红 ,东风渐去;柳岸欺乎游子,夏露方浓。
做平隔句:不避东闾之斮zhuo;惟其尚直之臣, 即吟南浦之言,可知相知之士。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做这个练习时,只需每句含有母字即可,对骈句的立意则没有什么要求。但是从以上例句也可以看出,作此母字成骈法,应大致符合我们上一讲所总结的骈句的平仄特点和要求: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5、尽量讲究用典并且用词多有出处。
6、壮句要有提引词。
7、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
8、不能骈枝(piánqí)(类似合掌)。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5、尽量讲究用典并且用词多有出处。
6、壮句要有提引词。
7、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
8、不能骈枝(piánqí)(类似合掌)。
(骈枝,即骈拇枝指,“骈拇”指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相连;“枝指”指手的大拇指或小指旁多长出一个手指来。比喻多余的,不必要的。)
如例句中的“于是东壁降,翰林光”,此句的“东壁”,取的是星宿名称,是壁宿,代表文章之运的星宿。再如例句的“东皋上士,北阙中流”,这里的“东皋”代指田园,“北阙”指的是朝廷。例句的“散东阁之黼黻,使尧天之文章”,这句中的“东阁”指的是大学士殿阁“黼黻”与“文章”取的是本意对仗,古代“黑白杂成而谓之黼,黑青杂成而谓之,青赤杂成而谓之文,赤白杂成而谓之章”。例句的“东都做膏腴之饮,北漠餐毛血之风”____ 虽无明注,但大抵取用于苏武出使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____推测是用李陵降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不避东闾之斮zhuo;惟其尚直之臣, 即吟南浦之言,可知相知之士。 ”,上句用了《吕氏春秋·贵直论》中的典故,下句中的“南浦之言”即“南浦之诗”。
我们作骈句练习,虽然不一定要字字有出处,句句带典,但要切忌自己生造词汇。目前,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骈句的节奏感,句式理解正取,句意通畅,平仄协调这些基础方面,拔苗助长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与母子成骈法相配合练习的方法还有成句翻展法。
如例句中的“于是东壁降,翰林光”,此句的“东壁”,取的是星宿名称,是壁宿,代表文章之运的星宿。再如例句的“东皋上士,北阙中流”,这里的“东皋”代指田园,“北阙”指的是朝廷。例句的“散东阁之黼黻,使尧天之文章”,这句中的“东阁”指的是大学士殿阁“黼黻”与“文章”取的是本意对仗,古代“黑白杂成而谓之黼,黑青杂成而谓之,青赤杂成而谓之文,赤白杂成而谓之章”。例句的“东都做膏腴之饮,北漠餐毛血之风”____ 虽无明注,但大抵取用于苏武出使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所嗟其族何罪于东市,更叹其身无功于北奴。”____推测是用李陵降匈奴的典故。例句中的“不避东闾之斮zhuo;惟其尚直之臣, 即吟南浦之言,可知相知之士。 ”,上句用了《吕氏春秋·贵直论》中的典故,下句中的“南浦之言”即“南浦之诗”。
我们作骈句练习,虽然不一定要字字有出处,句句带典,但要切忌自己生造词汇。目前,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骈句的节奏感,句式理解正取,句意通畅,平仄协调这些基础方面,拔苗助长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与母子成骈法相配合练习的方法还有成句翻展法。
成句压翻展法
以五言诗句为例,所造骈句:
少于五字的叫“压”
等于五字的叫“翻”
多于五字的叫“展”
同理
给出一个七言诗句,所造骈句:
少于七字的叫“压”
等于七字的叫“翻”
多于七字的叫 “展”
还是来看实例:
例一:给出诗句“红颜弃轩面,白首卧松云。”_____李白
我们来做骈句
压为三字壮句:或当弃轩冕,卧松云。
压为四字紧句:红颜弃冕,白首卧云。
翻为五字长句:红颜弃于冕,白首卧乎云。
展为六字长句:红颜既弃轩冕,白首当卧松云。
展为七字长句:红颜既弃于轩冕,白首当卧于松云。
展八字句长句:红颜能鄙弃于轩冕,白首当闲卧于松云。
展九字句长句:红颜犹可鄙弃于轩冕,白首何妨闲卧于松云。
特别要注意:五字句以上要有虚词,一般九字句都用得少,到八字就够多了。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如果在要求押韵的赋体里,韵字相隔遥远,朗读起来韵味不足;同时句子太长,也不适合我们的朗读习惯,这个在前面的讲义里已经详细解释过,最适合汉文字组合的是四至八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诗经》是用四字句写成,而近体诗都是五言七言为主的原因。
以上举例的是五言诗句,如果是七言诗句,就应该是压三字句、压四字句、压五字句、压六字句、翻七字句、展八字句、展九字句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举例,大家可以课后自己练习一下。
“压”“翻”“展”这几张方式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子在同一意境上用不同的句式表现变化的能力。初涉辞赋者可以当做游戏来做,既得趣味,亦练功夫。但是要注意,选择“成句”的时候,务必要选近体诗中对仗工整的两联来进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久而久之,就是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母字成骈法”和“成句压翻展法”,都是一些旧塾在骈句训练时的法门。这些训练,主要针对句子而言,也算基础课目。要知道,一篇文章,是有字而词,由词而句,再由句而成章(段),最后由章段而成文的。我们今天说的骈句训练法,即是处于“由词而句”这个环节上。这个环节做好了,即可谓骈句句式的基础已成。
这些古时候训练骈句造句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也就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好的诗句、词语,那怕是聊天中的一句话,我们都要能将其改写为不同字数的骈句,这样,要不了多久,你写起骈句来就会很顺手的。当然,前提是所造的骈句是符合要求的。
我们来做骈句
压为三字壮句:或当弃轩冕,卧松云。
压为四字紧句:红颜弃冕,白首卧云。
翻为五字长句:红颜弃于冕,白首卧乎云。
展为六字长句:红颜既弃轩冕,白首当卧松云。
展为七字长句:红颜既弃于轩冕,白首当卧于松云。
展八字句长句:红颜能鄙弃于轩冕,白首当闲卧于松云。
展九字句长句:红颜犹可鄙弃于轩冕,白首何妨闲卧于松云。
特别要注意:五字句以上要有虚词,一般九字句都用得少,到八字就够多了。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如果在要求押韵的赋体里,韵字相隔遥远,朗读起来韵味不足;同时句子太长,也不适合我们的朗读习惯,这个在前面的讲义里已经详细解释过,最适合汉文字组合的是四至八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诗经》是用四字句写成,而近体诗都是五言七言为主的原因。
以上举例的是五言诗句,如果是七言诗句,就应该是压三字句、压四字句、压五字句、压六字句、翻七字句、展八字句、展九字句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举例,大家可以课后自己练习一下。
“压”“翻”“展”这几张方式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子在同一意境上用不同的句式表现变化的能力。初涉辞赋者可以当做游戏来做,既得趣味,亦练功夫。但是要注意,选择“成句”的时候,务必要选近体诗中对仗工整的两联来进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久而久之,就是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特别要注意:五字句以上要有虚词,一般九字句都用得少,到八字就够多了。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如果在要求押韵的赋体里,韵字相隔遥远,朗读起来韵味不足;同时句子太长,也不适合我们的朗读习惯,这个在前面的讲义里已经详细解释过,最适合汉文字组合的是四至八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诗经》是用四字句写成,而近体诗都是五言七言为主的原因。 以上举例的是五言诗句,如果是七言诗句,就应该是压三字句、压四字句、压五字句、压六字句、翻七字句、展八字句、展九字句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举例,大家可以课后自己练习一下。 “压”“翻”“展”这几张方式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子在同一意境上用不同的句式表现变化的能力。初涉辞赋者可以当做游戏来做,既得趣味,亦练功夫。但是要注意,选择“成句”的时候,务必要选近体诗中对仗工整的两联来进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久而久之,就是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这些古时候训练骈句造句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也就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好的诗句、词语,那怕是聊天中的一句话,我们都要能将其改写为不同字数的骈句,这样,要不了多久,你写起骈句来就会很顺手的。当然,前提是所造的骈句是符合要求的。
|
前一篇:火灾“引线”逃生自救“宝典”!
后一篇:转: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