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一直有烧五七,七七的习俗,据说人死了以后,灵魂眷顾家人子女,不忍离去,要过了五七(35天,有的地方是七七49天)才肯离开去天堂,因此五期成了我国特别是山东丧葬文化的重要环节而倍加重视。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明人张宣在《疑曜·七七》中指出:“里俗死人,每遇七日,辄设祭。”我国古代就对丧葬十分重视,《孝经》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论语》载:“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礼记·杂记下》:“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虞是安的意思,父母安葬以后,迎灵魂于殡宫的仪式。《礼记·王制》:“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候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殡是停放灵柩,葬是掩埋。根据死者地位的不同,举行葬、祭的时次也不一样,每次都以七日为期,士三虞,大夫五虞,诸侯七虞。都是七天一个周期。在这里,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带有深厚的崇信习惯。这要追塬于古人的星象崇拜。古代一直对北斗七星和七曜极为崇拜《尚书·尧典》中也有对“璇玑玉衡”的记载。古人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划分四季,巧妙地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北斗和北极被看成天之枢扭和中心,这就是太极,就是道,是宇宙万物之本,于是人们把北斗和七曜所代表的意义逐渐积淀到数字上来,以七代表和象征天意,是个极数,因而具有神圣性、权威性和崇拜性。这便产生了以七为节律的周期并赋予其神秘内涵。
《周易·复卦·彖传》:“反复其道,七日复来,天行也。”七与七相处,阴阳相会,正是阳气反复回转运动,阴阳化合而转的过程。程传说:“物无剥尽之理,故剥极则复来,阴极则阳升。阳剥机于上而复生于下。穷上而反下也。复,阴极而阳复也。”反复其道,阳之消至七日而来复。阴阳的反复,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是此消彼长的循环,所以天地有圆满生生不息之德。
在我国远古就信奉神灵,传统文化中亦有“灵魂聚散之说”,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魂为阴,魄为阳。其中三魂和七魄当中,又各另分阴阳。三魂之中。天魂为阳,地魂为阴,命魂又为阳。七魄中天冲灵慧二魄为阴为天魄,气魄力魄中枢魄为阳为人魄,精英二魄为阳为地魄。魂是可以离开肉体的《周易·系辞》云:“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在这里幽明、死生、鬼神无一不是阴阳变化,抬头可见天文,低头可察地理,由天地明暗、方向左右、地势高低的变化中,就可以了解明暗的道理,回顾万物的终了,就可以了解死生的规律,精神与形体结合,成为生命,精神游离于形体之外,那是变异。由这些精神与形体的离合现象,就可以推测鬼神之变化的实际情况。而魄是不能离开肉体的,《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杜预注:“魄,形也。”《白虎通义》云:“魂者,澐也,犹澐沄行不休也;魄者,迫也,犹迫迫着人体也。”明代田艺衡《春雨逸响》亦云:“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蜡;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考索·七七》引《临淮新语》:“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日,即古者招魂之意。”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就是说,人有三魂七魄,魂魄虽然与肉体分离却并没有立即散去,要经过五七三十五天才能彻底离家飞散升天.
到魏晋之际,佛学东渐,其转世轮回之说,使人找到了更好安抚灵魂世界的办法。让死者早日安息,灵魂早日转世超生,结束冥中痛苦,永离恶趣,获得好的生缘,得生人天。这对死者是一种善待,对家属精神也是极大的慰藉。为了满足人们对七的崇拜的深层民族心理,在社会上形成了以大夫五虞的五七祭奠文化仪式,以彰显孝道,寄托哀思,并流传下来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民间丧葬风俗,亦叫丧葬文化。
五七仪式的符号意义:
【上香】:“天地绝通”,“民神异业”不利于老天管理于是派重和黎分管神和民的事,人有事要向黎说,黎再通过重向上天反映,他们成了沟通天地、人神的重要媒介。后来人们觉着太繁琐不如直接与神灵沟通于是产生了香。香烟也就成了与神灵沟通的必备之物。阳间的心愿和信息都要通过缕缕青烟传递给神灵或死者,其中隐藏着更加隐秘的民俗意义,以凸显与强化神鬼信仰的作用,以求神灵死者的特殊眷顾。
【纸钱】又称冥钱。中国旧时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一般是将白纸或浅黄色火纸剪成铜钱的形状,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烧纸等。据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载:“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在《史记·酷吏列传》中也有关于纸钱的记载:“会人有
盗发孝文园瘗钱。”由此可知,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南朝齐之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一直沿习至今。
“纸钱”,种类不一,共有三种。一种是最古时候的“打钱”,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钱的形状打在土纸上;一种是“剪钱”,就是俗话说的“买路钱”,以土纸裁为方块,贴以金银色的纸箔,或折成元宝的锭状,以像金银;一种是“印钱”,是仿近代的纸币、银元,印上“冥通银行”以及各种数字的金额。就如人世间流通的纸币。纸钱的产生,原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意念,认为有天堂和地下世界,就要给死去的亲人在天堂或地下世界的日常花销也就是纸币,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从此,人们相信纸钱就是阴间的钱。为了表示对死者的追悼,人们常常烧纸钱送给亡灵。现已成为风俗
【祭品】作为阴阳二界的中介物,也是起着连接凡圣的作用。祭献给神灵、死者的供品,是让他们享受供奉,保佑全家平安,消灾祈福,隐含着人们的诚孝之心。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先祖和去世的人,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安享吉详。神物有显晦,自然上达天庭,泽流黄泉,惠及冥寞。祭品的不同,不仅反映了不同部族的生活习俗,祭祀在我国有着古老的传统,《诗经》中就有许多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的祭祀诗中,人们在充满虔敬的心情中,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先祖和去世的人,传达了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并暗示了礼的起源。剖析这些献给神灵的祭品,为解读我国的典章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能深入到民族原始心理的深层,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而不能用粮食,因为古人认为粮食是神赐之物,鬼神惧之。《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庶民祭祀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或上坟时也要祭祀。
2010年9月5日晚19:50,政权于三余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