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门新会书院

(2017-11-04 10:59:03)

广西南宁的新会书院是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新会县的商人在当地兴建的会馆,因避免出现“新会会馆”这样重复、不雅的名字,遂命名为“新会书院”。

    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新会第一中学校内,也有一座新会书院,又名“阖邑书院”,始建于1920年。其地原为新会县衙,1917年始由新会县各姓筹款建成这座合族祠堂。建筑坐北向南,占地10000平方米,原有四进,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现存三进,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规模仅存于广州陈家祠,是广东省内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每进大厅平面结构为16柱,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另两边左右附座一间三进,合共七间,均为硬山顶。院内两廊贯通,各座建筑以天井和青云巷相隔,构成一座四合院式的宏大、幽深的院落。

    这座有着晚清岭南祠堂风格的民国建筑,受当时西方文化影响,在局部装饰上采用西方工艺,可谓中西合璧。还未进入书院,我们就被西式的围墙挡在外面了。围墙实为青砖砌筑,外面以水泥包裹,正面墙分三个曲面,作内“八”字状,三面各设带有拱券及罗马柱之门洞,两边侧门上还有巴洛克式建筑山花。

    进入书院,映入眼帘的是门前广阔的场地。这里过去是花园,遍植花木,中间有大池塘(建国初被填平)。再往前就是气势恢弘的书院正座。第一进头门,是整座书院中装饰最为华丽的建筑,进深13.5米,阔49.24米,檐高6.9米,正面用水磨青砖。匾额原文“阖邑书院”,原为广州六榕寺住持铁禅题写,“文革”时被破坏,如今所见“新会书院”四字为重修时补刻的电脑行楷字体。屋顶为石湾陶瓷脊饰,塑有各类人物、花鸟、凤凰、鳌鱼等,正中为“祥龙吐珠”,店号为“石湾吴宝玉”。大厅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混合的混合式结构(主路建筑大厅均用此结构)。正门梁架以浮雕、圆雕和镂空的手法雕刻各类人物,内容皆取材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传统戏曲。 

    首进左右附座为书院东西厢房及东西厅。正面墙上各有大型砖雕一幅,分别为京剧《摘星楼》和《黄金台》,上面雕刻的楼阁造型别致,花卉枝叶繁茂,人物则须眉可辨,神情如生,衣甲清晰。两幅砖雕还各刻有行书七绝一首,书法刚劲有力,显示出砖雕艺人技艺之高超及多面性。屋顶两侧装饰有灰塑独角兽,怒目张口,形态栩栩如生,颇具威严。东西厢房开有月门连接东西厅,东西厅朝向中进大厅也各开有月门,颇具传统园林特色,可惜均已被堵塞。

    大厅与左右附座之间分别有为防火、通风而设的青云巷,南北贯通,层次递进,连接的建筑前低后高,走在其中有“平步青云”之意。东西巷门前门上嵌有云石匾额,分别为隶书“型仁”和“讲让”,语出“四书五经”之一的《礼记•礼运》,意思为“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由此可见书院蕴藏的传统儒家文化。东巷连接东厢处门口上装饰有书院青云巷内至今仅存的罗马式建筑山花,中间有小巧玲珑的门洞,十分精美。青云巷内全用麻石铺路,并与东西厢房檐廊相连,望之幽深致远。雨后散步其间,更有戴望舒名作《雨巷》之意境。

    来到第二进建筑前,见到大厅有石砌月台相连接。月台不但伸展了大厅活动空间,而且把大厅衬托得更为高大宽敞,但现在已被两道新砌筑的砖墙分隔。大厅跟月台相接的墙裙上有左右共四幅石雕,从左至右依次为“鹤鹊桐(同)春”“花开富贵”“麟凤呈祥”“鱼跃龙门。大厅深16.8米,檐高7.3米,是书院春秋祭祀、聚会议事、宴请来客之所,也曾作过礼堂及剧场。天井深19米,宽敞幽深,雨水从四面屋顶流下,落进天井,汇入渠中,迎合广东人视水为财的思想,谓之“天降洪福”“四水归堂”,即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中植人面树二棵,虽非书院原物,然每当风雨骤起,落叶纷纷;夜色如水,新月当空,有唐诗宋词意境,颇近李后主“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句,引人遐想。

    中进大厅有东西廊贯通第三进。第三进天井深12.5米,大厅深16.5米,檐高7.6米。大厅堂前置有书院仅存的一对抱鼓石。本厅原为供奉灵牌、祭祀祖先用,原有神龛五座。前金柱上阳刻对联一副,边上浮雕吉祥图案,顶部为圆雕之蝙蝠,双翅振开,毛羽可辨,眦牙瞪眼,呼之欲出。对联上刻字在“文革”中被铲掉,仅余下联首三字“本宗法”,依稀可窥见书院性质。

    书院后座原为洋楼。楼高三层,青砖砌墙钢筋水泥结构,横过5间,左右附间,规模与书院每进建筑相当,同样覆以绿色琉璃瓦,富丽堂皇。1925年,洋楼尚在建筑期间,工程一度受“五卅惨案”引发的工潮波及而搁置。这一珍贵的建筑文物因后来变为危楼而在1994年拆毁。

    洋楼与书院第三进之间原为花圃,深12.5米,中间有一座西式的八角亭,柱础却是岭南传统式样。亭实为碑亭,原置有一块明代大儒陈白沙手书的“游心楼碑”,已被作为文物移置新会博物馆妥为保存。“游心楼”过去是县衙官员憩息、会友的场所。后来楼废而碑存,邑人为保护文物特意在原址附近筑亭护碑,由此可见新会人素有爱护文物的优良传统。这也使得这座亭子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新会书院地址为明清两代新会县衙门故址,位在新会城中枢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沉淀,使得她独具魅力。

    新会书院最为人瞩目的,是她的建筑艺术价值。其规模之大,做工之细,为当时全县建筑之冠,不愧冠名“新会”二字;全县氏族合建、合祀一祠的壮举在全省亦是绝无仅有。整座建筑集广东建筑工艺之大成,运用的装饰艺术包括传统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二塑(灰塑、陶塑)、彩绘、西式铁艺等,堪与广州陈氏书院相媲美,是一座难得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其建筑规制模仿陈家祠但又不照搬照抄,在传统祠堂建筑中融会了中西不同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侨乡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

    新会书院中进天井内的清同治间衙门告示碑,是新会县衙故址上仅存的文物。其倡导的和谐思想,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对于当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犹有深刻意义。它的发现,对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提升了其价值。

    新会书院在民国年间,顺应当时“兴学堂”的时代潮流,大力兴学、办学,造就了新会师范和新会一中两所历史悠久、成绩斐然的名校,又先后举办了“民众教育馆”和平民学校等,为促进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与书院建筑风格相协调,避免破坏书院环境的和谐,新会一中在校园内兴建的新教学楼多在屋顶铺以琉璃瓦,设置飞檐、马头墙等,显示出浓郁的传统特色。而矗立在洋楼原址的“黄克兢博士科学楼”,建筑风格仿照前者,走廊设置廊柱、拱顶、瓶式栏杆,屋顶则为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这些新教学楼比书院旧校舍更为巍峨雄伟,教学功能更为显著,教育理念更加突出,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教育为强国之本。这一切都有赖于黄球先生等一批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乡贤俊彦,其关心家乡教育的桑梓情怀,比起过去那些倡建书院的“绅士”们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应为我们所敬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