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宁静无以致远
(2010-12-03 21:59:07)
标签:
生活应酬朋友交际杂谈 |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 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 满足了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我们一时感到痛苦,一时感到满足。摇摆之间,短暂的快乐不时掠过。
简单清静的日子久了,冷清似乎过了头,于是向往起人气聚集的闹市;居住在闹市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人潮催逼,忍不住地心浮气躁,于是向往起乡村的宁静。
真正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去处,出则闹市,入则静庐。几扇中空玻璃门,轻易地将喧嚣隔在门外。一个这样的办公室,一个这样的住宅,和一个这样的休闲场所。有这样的几片天地,二十四小时都有心神安定的处所,痛苦和无聊便会无影无踪,幸福才能长时间驻足。
宁静的生活,还反映在饮食上。出差在外,天天珍馐美味,暴饮暴食,如果缺少适当的气氛,吃饭不仅不是享受,倒有受罪的感觉。“饱肥甘,衣轻裘,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富贵生活带来的危害,过犹不及。每次出差完毕回家之前,定要打电话提醒太太煮好喝绿豆汤,待我进门就可喝上,倒不是因为听过张悟本的说教,而是觉得确有排毒清肠的必要。接下来几天,清淡的家常饭菜吃得倍香,恰好中和此前积累的油腻。
商务应酬的功利性太强,太赤裸,有时令人难以接受。我不喜欢应酬,更不善于应酬。商务应酬,纯粹是工作需要,无奈的成分多于自愿。特别是跟一些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一起时,那份不自在,那份勉强,唯过来人尽知。
非商务的应酬聚会,一时片刻的欢娱和热闹,为的是驱逐孤独,沾点人气。然而,寂寞却惯于见缝插针。人终究要直面孤独,暗自排遣自己的一切愁绪。不能直面孤独的人,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这点,叔本华也早就讲得很明白了:“智者, 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 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 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 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 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看来,能当智者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如果不想孤独,最好有一知己相伴,消磨时光,或饮茶,或饮酒,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甚至相视无语。无论如何,自由自在,不会有任何局促,不需要任何掩饰,谈心中所想,抒胸间所感,无所谓敏感话题,无所谓言不由衷,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有一搭没一搭,让无声息地流逝的时光,刻录成大脑里的一段段记忆的浅痕。
“朋友”,是当今用得最滥的词汇之一。大凡有过一面之交的人,向第三者介绍时都可声称是朋友,不管你认可不认可,是不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几乎不由分说。跟这样一帮朋友应酬,脸上挂着微笑,嘴上讲着客套,心里泛起厌烦。交杯换盏之间,“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不在乎山水。时间久了,自己都觉得虚伪,但又无法免俗。在我的心底,真正称得上朋友的人数至今还在个位数。
朋友满天下,相知有几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