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有别
(2010-11-05 21:00:01)
标签:
国际交流外国人杂谈 |
公司里一年到头经常有外国同事来访,这些人当中有的来过中国无数次,有的是第一次来,不管来得多的还是来得少的,绝大多数都非常喜欢中国,来过之后还想再来。
分析下来,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的业务很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这些来访的外国同事在帮助中国同事工作的同时,也是在帮助他们自己来达成全球的业务目标;其次,他们每一次来中国,到任何地方都会被奉为上宾,好吃好喝好招待,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给他们的感觉比他们在自己的国家还要好;再次,每一次的中国之行,也算是购物之行,在中国买东西不仅选择多,价钱也实惠。除此之外,天长日久,慢慢地也有了些私人感情的因素。
每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都有一己之见。由于信息来源不同,来过中国的人,对中国的了解更接近现实;从没有来过中国的人,根据自己从书本或者媒体了解到的只言片语,盲人摸象也能形成自己的印象,虽然有的纯属偏见。
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人,一般好奇心都很强,什么都想了解。如何接待他们,传递什么信息,取决于本地人士待人接物的方式。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绝然不同。
记得若干年前,我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当时有个新加坡籍的顶头上司,任亚太区总裁。此人长得矮小,说话结结巴巴,对中国人常常摆出一副傲慢的嘴脸,转过身来对美国人却奴颜媚骨。因为他会讲中文,每次美国总部有人来中国,他就理所当然地以“中国问题专家”的口吻介绍中国的投资环境、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他喜欢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谈到中国美食,他会告诉美国人在广东有活吃猴脑的大餐;谈到中国文化,他会把他的父亲当年娶小老婆和他的外婆裹小脚作为中国人愚昧落后的证据;谈到投资环境,他会把中国描绘得无比腐败黑暗,好像除了新加坡人,美国总部根本就不能信任本土人才...。如此介绍中国,闹得美国人对中国更加疑虑重重,当然更不会重用本土人才。当年的我,年轻气盛而敏感,经常当面反驳这个上司的言论,跟他简直格格不入。
我不能自诩是一个爱国者,但绝对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跟外国人打交道多了,我能够看到我们的差别在哪里,我也都痛恨中国人的许多劣根性,但我们自己可以抱怨的事情不一定愿意听一个局外人说三道四、借题发挥,凡事应该内外有别。
跟外国人交往要讲究对等礼遇,不能一味友好屈尊,不卑不亢才是永远最好的策略,太过于谦卑反而让人看不起。凡有机会,我会很乐意带他们参观中国的名胜古迹,介绍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纠正他们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和偏见,但我从不喜欢带他们买假名牌,或者吃一些稀奇古怪的野味,尽管很多时候他们会有这些猎奇的要求。
数年前,张艺谋拍了《大红灯笼》这样的电影,在海外赢得喝彩声一片,但对传播中国文化却是有害无益。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有责任告诉外国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不同的中国,并在他们面前做到不失言、不失色、不失信, 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形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