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可以做成一件事;
认知,却可以成就一个人。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我们之所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因为,我们的认知限制了头脑中的想法和思维,做任何事都跳不出这个圈子,这就形成了认知差别。
30岁以前,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认知不够。总以为,怎么努力也不成功,是能力不强。
其实,能力来源于我们思维形成的认知。
思维决定了你对信息的取舍,逐渐形成了你的认知,进而形成你对一些事物选择的能力。比如:你长大后。知道了绿色蔬菜对肝脏好,就多吃绿叶蔬菜了,即使小时候你因为蔬菜没有肉香,是拒绝吃的。进而由认知带给人新的思维和判断,决定了能力的行动方式。
1. 隐性认知比外显能力重要。
不同的认知,形成不同的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认知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能力,它比人的外显能力的地基,所以,隐性认知比外显能力更重要。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别就是思维方式造成的认知差别。
人的认知一般有4种情况,95%的人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状态。
这就非常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总是一副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样子,做事专横、固执,典型的自以为是类型。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自己的认知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学习,谦卑待人。
比如有些人总是在不断观察行业变化,从变化中找关键切入点,找资源跟人配合,这类人虚心持续学习,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资源储备。
正如隧道视野效应说的,一个人如果处在狭窄的隧道内,他眼中看不见的,他就无法知道。
所以,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认知比能力更重要。
2
认知,习惯用经验做标签
人类家庭出生不同,受的教育不同,认知层次就不同,眼中所看到的事物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长大后不管他们现在做什么,为了什么,都源于他们曾经的经历和视野所带给他们的判断力。
这种判断力,就是认知最重要的一种外界体现。表现为,我们怎么样看待事物,做出决定。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都像是个科学家,用自己知道的种种理论、认知来预测周围的世界,人际环境等。并且,这些曾经的经历和判断中得出的理论,会指引我们对现在观察到的行为做标记。
一个人看任何事物,作出判断,都受限于过去的经验,这样不仅简单快速,也是一种本能。
因为,认知作用于我们的思维,得出的观点又刻画了头脑中的认知。如果长期处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中,思维就会越来越僵化。
看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要看他的经验是否总是一成不变,经验越固化,认知越狭窄,受限。
3
认知,决定创新思维和行动方式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具体来说,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柔的毛衣等。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人们还具有想像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人的天生智力水平,原生家庭父母遗传的思维方式,后天学习和生存环境,阅读的书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
比如笨笨安妮幼年时就喜欢独立思考,至今几十年也没变过,及其稳定。
一个小故事可以给大家启迪:
一位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
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两位青年得到的答案不一样,原因就是他们的认知。
通常情况下,判断了某样事情,思维方式就这样被固定。那么,就会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行动,这一连串的过程,看似普普通通,但最核心的本质来源于认知。
有些人认为读书无用,当小老板挣的钱也比大学生多。
有人觉得天天努力,拼命工作,也得不到高收入,不如打打酱油,混混日子乐得逍遥。
还有人以为自己年纪大了,再怎么样也干不出啥名堂,所以就算有再大的梦想,也不去追,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这些人的意识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知局限、片面,只看见了事物的一个方面。
这样的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也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成就。
真正大成之人,从来不会让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固化思维中。而是,时刻探索寻求,并看见各种变化,以及不断吸收新的东西。
持续改变认知,你会发现,不知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
4.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人类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它我”,源于是认知。
认知一词,是皮亚杰学派用语,指通过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这是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有人说“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里说的思维方式,就是认知,是做事和行动的基础。
想要成就一件事,除了要具备极大的热情,强大的能力,从外界持续获取的认知更是最关键的要素。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保持一种坚固的认知,这样的经验可以让人少走弯路,也会形成禁锢。
要知道,这个世界瞬息万变,过去的见解和判断只能是过去,未来是新的,我们就要用新的认知去理解和看待。
不停留在过去,除了用行动往前走,更应该让脑子走在前面,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认知的持续提升。
能力,可以做成一件事;认知,却可以成就一个人。
30岁以后,最大的本事不是能力有多厉害,而是认知有多强大。
不要让你的认知,困住你的世界。
你持续扩大自己的认知,认知才会让你紧跟上这个时代。
拓展阅读:
相关科学表述
认知过程
亦称“认知历程”。(1)传统上指认识过程,指人脑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关系的心理过程。(2)(3)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用语,指个体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它通常由感知系统(接受信息)、记忆系统(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控制系统(监督执行决定)、反应系统(控制信息输出)等4种成分构成的模式。[3]
H.西蒙认为,人类认知有3种基本过程: (1)问题解决。采用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和计划过程法。(2)模式识别能力。人要建立事物的模式,就必须认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等同关系、连续关系等。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就可构成模式。(3)学习。学习就是获取信息并将其贮存起来,便于以后使用。学习有不同的形式,如辨别学习、阅读、理解、范例学习等。
20191009SZJP NAP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