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燮《早梅》赏析

(2023-10-07 10:57:54)
标签:

文化

分类: 谢氏研究

谢燮《早梅》赏析

谢燕颉

(一)

谢燮(525589),于南朝梁普通六年出生在建康(南京),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作乱,攻陷建康,谢燮随家人流亡到了南方。陈太建十二年(580年),被荐为吏部侍郎。陈祯明三年殁,享年六十五岁。南朝文学家,其代表作品为《早梅》。

原文: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

发,意思是开花。疑,意思是畏惧,害怕。别意,即格外注意,特别注意。

译文:

为迎接春天的到来,从而就率先开放,而且独自竞发,也就毫不畏惧天气寒冷。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届时没有游春的人会特别注意自己,前来观赏了。

赏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幅楹联,很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个性,和高贵的品格。越是寒冷的天气,梅花开得就越是精神。就是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打击,也一定是坚定自我。

文人对于梅花的喜爱,也溢于言表。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咏梅之作,其中很多作品还深入人心。

然而谢燮这首《早梅》诗,却和其它咏梅诗有所不同。因为这首诗,所突出的只是一个“早”字。即当世间万物还在沉睡,它就选择了在寒冷中绽放,并且开出了世间最艳丽的花,从而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这首诗虽然通俗易懂,但是却独出心裁。诗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梅花的不畏严寒,不甘落后,从而也就寄寓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在所有的咏梅诗中,以早梅为题的诗为数不少,但是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所突出的只是一个“早”字而已。然而这首《早梅》诗,却用极富的表现心理状态的手法,描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诗题虽是《早梅》,却并没有具体地描写早梅的形象、姿韵,而是只议论之所以“早发”的原因。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说的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不畏严寒,不惧风霜,早早地于众花之前,将花苞吐向广袤的天空。

这“迎春”二字,准确在地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则默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

这些看似普通的词句,因是诗人口中脱口而出,从而就让人倍感亲切。同时,在观赏早梅而发出的感叹中,也就隐隐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畏”字所引出的意义,也就更加深远。原来梅花独自早早开放,是因为她有着一种追求的,即不能落在“众花后”,而是要开在“百花前”的意志。

诗中没有直接出现梅花品质的画面,也没有任何对梅花的形象的具体描绘,但是读后这早梅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这是因为诗人的议论,紧紧地扣住了一个“早”字,从而突出了早梅“一马当先,不甘落后”的性格。

这诗的起句与众不同,其结尾更是令人惊艳!结尾写得很有趣,在这首诗中,也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梅花之所以开得早,那是由于晚了,其它的花会争相竞放,落在群芳之后,当时无人前来欣赏。

全诗意境唯美,不仅写出了梅花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其每一句都别具一格,而具有一种纤细的美,故而文学欣赏价值很高。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生命和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刻画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诗作也就巧妙地寄寓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二)

谢燮还另外存有四首诗,也值得品尝。

《方诸曲》云:

望仙室,仰云光。

绳河里,扇月傍。

井公能六着,玉女善投壶。

琼醴和金液,还将天地俱。

诗的大意是,遥望那仙人所居住的宫室,瞻仰那云层罅缝所透出的日光。在银河里,于月亮傍。老神仙井公(古代隐士)颇擅长投掷六着(赌博的骰子),小神仙玉女也善于投壶(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米醴琼酒掺和着金液(古代方士所炼的一种丹液),还将与天上地下俱有。

作者向往神仙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仰望天空,遐想连篇,诗成。

《明月子》云:

杪秋之遥夜,明月照高楼。登楼一回望,望见东陌头。

故人眇千里,言别历九秋。相思不相见,望望空离忧。

其大意是,在晚秋漫漫长夜,明月照耀着高楼。登上高楼回身一望,就望见了高楼东边那宽阔大道。这老朋友虽只眯着一只眼睛,但是却能望见那千里之遥,说起这道别已历时九个春秋。深情的相思却不能再相见,失望空怀离别的忧伤。

秋天月夜,作者登上高楼,遥望那次别离的大道,寄予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雨雪曲》云:

朔边昔离别,寒风复凄切。峨峨六尺冰,飘飘千里雪。

未塞袁安户,行封苏武节。应随陇水流,几过空呜咽。

诗大意是,昔日北方边陲的离别,寒风凛冽加上凄凉悲切。高大陡峭的六尺冰块,飘扬着千里茫茫白雪。这却能堵住东汉司徒袁安的门户,也没能阻止那西汉中郎将苏武计功行赏持节出使匈奴。应该是着那金牛河水的日夜流淌,几度经过只有空虚的低声哭泣。

这是一首离别诗,边塞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苏武牧羊”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袁安预计”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袁安(?—92),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辞赋家、大官僚、大门阀。汉章和元年(87年),为司徒。时,窦宪等外戚专权骄横,于是袁安屡次谏诤于朝廷。虽遭窦氏嫉恨,亦不为所屈。

汉永元元年(89年),北单于被车骑将军窦宪被假司马耿夔所攻破而远逃,于是塞北一时间无人管辖,匈奴余部也不知归谁统领。而窦宪只知每天夸耀自己的功绩,想用恩惠与北匈奴余部搞好关系,于是上书请求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并设中郎将领护,像过去立南单于那样。

汉和帝将此事交给公卿们讨论,于是得到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同意。只有袁安与任隗上奏,认为“光武帝招抚怀柔南匈奴,并不是让他永远安居内地,而是一个权宜之计,是出于想让他们去抵抗北匈奴的缘故。如今北方已经安定,应该让南单于回到北边去,一起领导投降的群众,不必再立阿佟来增加国家的负担。”

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也一致赞同袁安的意见。事情虽然上奏但还没有及时决定,袁安害怕窦宪一意孤行,于是就单独上密封奏章,认为立阿佟会失信于南单于,进而失信于其它的外族,而且会还会使乌桓、鲜卑怀恨在心。如果再立阿佟的话,那所支出的费用也必须加倍,这就会让国库空虚,而且并不是处理国家大计的好办法。”

于是汉和帝下诏,让群臣继续讨论。于是袁安又与窦宪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窦宪仗恃自己的权势,言词骄傲,揭人之短,甚至恶言骂袁安,还提出汉光武帝诛杀大司徒韩歆、戴涉的例子,来威逼袁安,然而袁安却始终寸步不让。

最后,窦宪还是立了匈奴降将右鹿蠡王(即右谷蠡王)于除健做了单于。然而不久他就反叛了,正像袁安预计的那样。因东汉政权对匈奴故地及漠北匈奴余部的善后工作处理失当,致使鲜卑乘机迁入匈奴故地,使北匈奴余部十余万人归附鲜卑,鲜卑由此日益强盛。

《陇头水》云:

陇坂望咸阳,征人惨思肠。咽流喧断岸,游沫聚飞梁。

凫分敛冰彩,虹饮照旗光。试听铙歌曲,唯吟《君马黄》。

其大意是,在那陇山之巅遥望咸阳城,出征人的心中感到凄惨,因而怀着相思的衷肠。象那咽喉的流水,喧嚣于江边两岸的绝壁,又犹如那游离的唾沫,聚成凌空,飞架大桥。众多野鸭分别聚集,显现出冰彩玉髓的颜色,传说彩虹的下端会吸水,从而映照那旗帜的光辉。试听那些凯歌乐曲,只有吟唱驮子那曲《君马黄》(铙歌名)。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描述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情操,以及那刻骨铭心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李白有诗《君马黄》云:

君马黄,我马白。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诗意思是,你的马是黄色的,我的马却是白色的。马的颜色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人心本是没有什么相隔的。我们一起来作游乐玩耍,双双行驰在洛阳的街头巷陌。我们都腰挎闪光的宝剑,戴着修饰鲜丽的高高帽子,各自拥有千金之裘,都是五侯的门客。即使是猛虎,有时候也会一不小心落在陷阱,壮士有时也会陷于危难之中。兄弟之间的相知情谊只有在急难中,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好,那又有什么益处。

谢燮的诗构思独特,诗境广阔,这当然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然而为什么史志乃至谱牒,谢燮身世无载?待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