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谢家活计》考略
(2020-02-19 08:56: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谢氏研究 |
典故《谢家活计》考略
谢燕颉
(一)
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南屏僧载:
净慈寺主讲明中大恒,善诗画。画笔雅近井西老人,诗五言特隽。《过平和桥》云:“鱼虾争小市,鸡犬乱孤村。”《雨中送客》云:“落花成小劫,流水悟前因。”皆不愧高人吐属。示寂时,寿五十八,《辞世偈》曰:“五十八年一报周,谢家活计霎时收。披蓑赤脚千峰去,不同芦塘旧钓舟。”继之者曰让山篆玉,工隶字。五言句云:“凉话竟忘久,松风不断吹。”是真得静中“三味”者。又继之者曰主云际祥。工画淡墨山水。今主席者曰松光了义,善鼓琴饮酒,画山水,兼工小诗。此外则有万峰庵之小颠,尤能以游戏具神通者。得毋南屏例得诗僧,其泉石秀灵有以致之欤?
梁绍壬(1792—?),字应来,号晋竹,钱塘人。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能承家学,工诗善文,学问渊博,嗜酒。著有《两般秋雨盦诗》、《两般秋雨盦随笔》。《两般秋雨庵随笔》,是一部著名的丛著杂纂类笔记,其内容十分丰富、有趣。大致可分为四类: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书中所提供的许多资料很有价值,对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证论述,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明中,(1710—1767),清僧,俗姓施。初名演中,字大恒,号啸崖、一号烎虚,北山主人、牧牛行者、紫衣僧、慧日峰主,浙江桐乡人。尤长于诗,著《荧虚诗钞》、《烎虚大师遗集》。兼善写生,亦工写照。性好画,寄意篆刻,有《守陂像》,《国朝画徵缜录、飞鸿堂印人传、道古堂集、半谷诗话、域外所藏中国名画集》,曾展出于上海一九五九年近代肖像画展。祁井西(1901—1944),名昆,字景西,号井西居士,北京人。刻励自学,专意摹古临古,尚北宗山水,所画理法精严,笔墨精致,枯润合度。工细山水,得明人遗意,又精篆刻。所作山水,规模明人,而近于王翚。作风精细清润,构图全出之正统派,宣统出宫后,遂参加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自号“松崖”。特隽,同特俊。小劫,佛教语,释氏以“劫”(劫波)为假设的记时之号。谓人的寿命从十岁增至八万,复从八万还至十岁,经二十返为一小劫。一百五十九万九千八百年为小劫;道教语,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小劫;灾祸、魔难。前因,佛教语,谓事皆种因于前世。吐属,有作文、谈吐的意思。示寂,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的谦虚的说法,而圆寂的证量则是比较高的。辞世偈,即修行者在临终时赋咏偈颂或诗歌,以述其情怀之辞世语,又称辞偈、遗偈、示寂偈。报周,即恕报不周,客气话,意思是说:“对不起,没来得及及时通知。”霎时,极短的时间;忽然之间。让山篆玉,清僧,俗姓万氏,字让山,号岭云,仁和(今杭州)人。杭州净慈寺金石僧,曾为桐乡隆翔寺方丈。善书,与大恒、掩关、却扫结西湖吟社,同擅诗画,为法门兄弟。间涉摹印,有雪渔、啸民苍劲之趣。撰有《南屏续志》一卷、《龙翔寺志》。主云际祥,清僧。号主云,浙江吴兴人。初住归安演教寺,后主西湖南屏净慈寺。书、画俱学董其昌,而画尤有骨力,工诗,阮元抚浙时,尝书“南屏秋色归诗版,北苑春山证画禅”楹帖赠之。三味,佛教语,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宋叶适《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松光了义,清僧。初名常清,号松光,主杭州南屏净慈寺。工诗、画、善琴、弈,山水得奚冈(1746—1803)指授。历代画史汇传作:“字相先,主云徒,南屏方丈。山水与其师抗衡。”尝为陈文述写《壑庵招隐图》,著《妙香轩诗录》。小颠,清僧。范崇阶《寄怀小颠上人万峰山房》诗:“萧条板屋一龛镫,剩有袈裟典未曾。昨夜瓮头应醉倒,满山风雨卧诗僧。”得毋,见“得无”。表示反问或推测,意为“莫不是,该不会,怎能不。南屏,具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西南。例得,依例应当。例,依例。得,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泉石,指山水。灵秀,指的是清秀美好、灵活、美丽。有以致之,意思是大概也有一些原因。
大意是,净慈寺的主讲法师释明中,善于诗画。其绘画雅致风格,很接近祁井西老人家,而其五言诗也特别意味深长。其《过平和桥》云:“鱼虾争小市,鸡犬乱孤村。”(鱼儿和虾儿争先恐后游泳,如同在赶集,鸡飞狗跳,好象在孤零零的村庄乱窜。)《雨中送客》云:“落花成小劫,流水悟前因。”(落花成为一场魔难小劫,流水能领悟前世的种因。)均不愧为高人达士的谈吐。在他圆寂时,寿年仅五十八岁,其《辞世偈》说:“五十八年一报周,谢家活计霎时收。披蓑赤脚千峰去,不同芦塘旧钓舟。”(五十八年光阴过去就来了一次恕报不周,谢家活计突然之间就要收场。披着蓑衣打着赤脚到千峰万壑中去,已不能再一同前往以前相钓的芦苇池塘鱼船了。)继任主讲者名叫释让山篆玉,擅长隶书艺术。其五言句说:“凉话竟忘久,松风不断吹。”(谈话因为清凉竟然忘记时间已经很久,因为松树下的风儿在不断地吹。”)这是真正做到了能在静中“正定”的“三味”。又继任者名叫释主云际祥,擅长绘画艺术淡墨山水。现在为主席的叫松光了义,善于弹琴、饮酒,画山水,兼擅长短小诗。此外,还有万峰庵释小颠,尤其能以娱乐性活动而具有神通者。南屏村怎能不照例该出诗僧,只见其山水秀丽地灵,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吧?
(二)
那么《南屏僧》一文所说的“谢家活计”,是指什么呢?
众所周知,活计以前专指手艺,诸如缝纫、刺绣等针线活;现在则泛指各种体力劳动,也指生计,即谋生的千伏,工作或职业。
毋庸置疑,谢家,是指东晋太傅谢安家族。但是谢家活计绝不是前面所说的针线活、体力劳动或谋生手段。那么,要弄清“谢家活计”的真正涵义,好还是先弄清释明中一生的所作所为开始吧。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七岁。在嘉兴楞严寺薤发为僧。
雍正十年(1732),二十三岁。在京师受皇戒,被雍正选留佛楼侍讲。待三年后辟名山,敕为初祖。
据《净慈寺志》载,明中禅师,雍正十年受皇戒于京师,世宗皇帝选留佛楼侍讲,一起选中的共有四僧,均“具有根器,易于透悟,而儒书禅学,理本印合,不习儒业,终非贯通万法。”雍正命中书舍人曹玉载为四僧之师。雍正万几之暇,亲至明中等僧人所居之地吉祥苑,查课所读,务令成熟,曾谕曰:“待三年满,当为汝四人各辟名山,俾为初祖。”
雍正十一年(1733),二十四岁。作《半堤垂柳图》,录于《域外所藏中国名画集》。
雍正十三年(1735),二十六岁。得法于京师无碍永觉禅师。
乾隆六年(1741),三十二岁。主讲西湖圣因寺。以后辗转主讲锡山乾峰寺、上天竺寺、西湖净慈寺等寺。
乾隆八年(1743),三十四岁。秋,参加西湖南岸南屏山下净慈寺的南屏诗社。
据袁枚《随园诗话》载:“乾隆初,杭州诗酒之会最盛。名士杭、厉之外,则有朱鹿田樟、吴瓯亭城、汪抱璞台、金江声志章、张骛洲湄、施竹田安、周穆门京,每到西湖堤上,持裳联(左衣右艺),若屏风然。有明中、让山两寺僧,留宿古寺,诗成传钞,纸价为贵。”
乾隆九年(1744),三十三岁。冬,为《复园红板桥图》首页补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选集》。
杭州武林门复园主人汪台,与丁敬、金农、厉鹗、周京、钱载、杭世骏等二十人雅集于此,分韵赋诗,手书成册《复园红板桥图》。
乾隆十六年(1751),四十二岁。三月,乾隆驻跸杭州上天竺寺,明中和诗十八首,为乾隆留览。受明中之请,乾隆赐寺名为“法喜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十八岁。移主南屏净慈寺。
乾隆南巡时,为净慈寺手书“正法眼藏”、“敕建净慈禅寺”等殿额和门额。拨库银重修寺宇,“重轩广墀,崇宏坚固,旁及偏厢,夹道楼阁堂亭,金碧丹绿,无不聿新”。曾五临幸该寺,吟诗题吟,并将“南屏晓钟”改为“南屏晚钟”。
乾隆二十三年(1758),四十九岁。作《久视图》图,录于《名人人物集》。
乾隆三十年(1765),五十六岁。乾隆南巡,赐紫衣前后三次。
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袈裟绣龙载:“高庙南巡,净慈寺明中上人迎驾。上顾问时,偶以手拍其肩。因于紫衣肩上绣金龙一团,人咸非笑之,而不知其有所本。”
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十八岁。退院,圆寂。
(三)
南屏山钟灵毓秀,净慈寺香烟氤氲,为历代文人向往之处。村中建有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而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社会文化更是一片繁荣,不少名士为避尘俗,来此筑室隐居,读书撰文。南屏诗社兴盛的时光大约二十年左右,直到杭世骏晚年远赴广州讲学后才日趋没落。
起初,仁和杭世骏在朝因直言进谏,触怒乾隆,罢归还乡,遂“与里中耆老及方外之侣,结南屏诗社”。净慈寺山舫,一时“高僧真隐,翩联入社;空亭画舫,笔墨淋漓”。南屏诗社以杭堇浦、厉樊榭、丁敬为其主要干体,邀集同好。
“月启六斋,友约春秋”,经常“驾扁舟,策藤杖,春秋佳日,游于湖山幽邃之地,会必有诗。”南屏诗社共同的艺术追求和旨趣爱好,形成独特的诗词审美风格,并被冠以“浙派诗”而流传扬名。
杭世骏(1695—1773),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雍正二年(1724),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遭帝诘问,革职后以奉养老母和攻读著述为事。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复原职。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参加“博学鸿词”考试,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词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主张词幽隽清绮,婉约淡冷;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长于诗,特别是五言诗,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称:“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据《广印人传》载:其“与厉鹗、杭世骏、丁敬等结吟社。”时净慈寺僧人,琴棋书画,诗文篆刻,风靡时尚,乐此不疲。明中自治印之边款言:“与汪启淑暨月田、江声、穆门、樊榭、堇浦诸宗工结吟社,相酬倡。”丁敬曾为释明中治一印:“明中大恒”,边款署称“大恒社友和尚”。丁敬还为释明中治一祝寿印:“两湖三竺万壑千岩”,边款言称:“祝大恒和尚社长之寿”。
释明中流传诗有二首。《题画》诗云:“黛色连修林,春晓破烟霭。时从湖上看,偶与幽意会。白云何娟娟,奇姿不可绘。遐思辋川人,展卷坐相对。观妙各有得,喧寂两无碍。聊以物外心,参之画三昧。”
《宿万峰精舍》诗云:“我身如孤云,去住在空谷,偶来万峰头,意倦便一宿。水凉山影沈,树暝人烟簇。夜静冷吟虫,秋声散丛竹。爱此风味清,得句一烧烛。”
统观明中一生,除了参禅、讲经,就是吟诗、作画,篆刻,这些就是他所言的谢家活计。
众所周知,在魏晋六朝短短的三百年间,陈郡阳夏谢氏家族不仅出了不少宰相、将军,还出了不少文学家、画家、诗人、艺术家。诸如谢尚、谢安、谢万、谢道韫、谢朗、谢韶、谢混、谢灵运、谢元、谢瞻、谢晦、谢惠连、谢世基、谢脁、谢庄、谢超宗、谢几卿、谢举、谢贞等人都是著名的诗人。当然其中最杰出的是谢灵运、谢惠连和谢脁,也就是诗仙李白最景仰的三个人。
在文赋方面,谢灵运的《怨晓月赋》、《罗浮山赋(并序)》、《岭表赋》、《长溪赋》、《孝感赋》、《归途赋》、《感时赋》、《伤己赋》、《逸民赋》、《入道至人赋》、《辞禄赋》、《撰征赋(并序》)、《山居赋(有序并自注)》、《江妃赋》、《续江妃赋》,谢惠连的《雪赋》、《甘赋》、《橘赋》、《鸂鶒赋》、《白鹭赋》,谢庄的《月赋》、《曲池赋》、《赤鹦鹉赋应诏》、《舞马赋应诏》、《杂言咏雪》,谢超宗的《殷淑仪诔》,谢胐的《洞井赞》等都著名。
除了诗赋,谢灵运还参加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盘经》的润色、注释,还翻译过《金刚经》,并编著梵汉字典《十四音训叙》,又撰写过《答王卫军问辨宗论书》、《答纲琳二法师书》、《辨宗论》、《答法勖问》、《答僧维问》、《答慧驎问》、《答驎维问》、《答法纲问》、《答慧琳问》、《无量寿佛颂》、《佛影铭(并序)》、《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昙隆法师诔(并序)》等梵文。《辨宗论》响应并发挥了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谢灵运还是名重一时的绘画大师,他的“仙佛”壁画,曾与他的诗赋、书法一样堪称一绝。
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说:“会昌五年,武宗毁天下寺塔,两京各留三两所,故名画在寺壁者,唯存一二。当时有好事,或揭取陷于屋壁。已前所记者,存之盖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镇浙西,创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毁,取管内诸寺画壁,置于寺内。大约有:顾恺之画《维摩诘》,在大殿外西壁;戴安道《文殊》,在大殿外西壁;陆探微《菩萨》,在殿后面;谢灵运《菩萨》六壁,在天王堂外壁;……。”
另据《嘉定镇江志》载:“甘露寺,在北固山,唐宝历中李德裕建。”镇江甘露寺唐末毁于火灾,后来又多因遭大风、雷电袭击,总是屡建屡毁,唯存于甘露寺“天王堂外壁”的“谢灵运《菩萨》六壁”。
谢灵运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的,堪称王献之书法艺术的真正传人。
据《宋书》本传记载:“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
唐张彦远在其《法书要录》说,“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在秦有李斯一人,在汉有蔡邕、杜操二人,在晋有山涛、嵇康、庾亮、谢尚、谢奕、谢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六十五人,在宋有武帝、文帝、谢灵运、谢方明等二十五人。
张彦远又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其八分即二王之右也。子敬殁后,羊(欣)、薄(绍之)嗣之。宋、齐之间,此体弥尚,谢灵运尤为秀杰。”
另据虞龢《上明帝论书表》载:“谢灵运母刘氏,子敬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
据唐张怀瓘《书断》载:“模宪小王,真、草俱美。石蕴千年之色,松低百尺之柯。虽不逮师,歙风吐云,簸荡川岳,其亦庶几。”
自宋以来,一直认定《古诗四帖》是谢灵运所书,只是到了明代才发生了疑问和变端。丰坊虽一度怀疑该帖为贺知章或唐太宗所书,但不久又为自己推翻,继续称之为“谢帖”。数十年后,董其昌才认定并断言是为张旭所书,直到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唐张旭古诗四帖》为止。此事尚存争议。
由此看来,所谓“谢家活计”就是指文人逸士乐此不倦的文化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