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先《谢池春慢》赏析
(2018-07-02 10:56: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谢氏研究 |
宋张先《谢池春慢》赏析
谢燕颉
张先(990—1078),字子野,以尝知安陆(今属湖北),故人称“张安陆”,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今属安徽)掾、吴江(今属江苏)知县、嘉禾郡(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今重庆),又知虢州(今河南灵宝),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晚年退居湖州、杭州之间。元丰元年卒,享年八十九岁。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见《石林诗话》卷下)。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
其《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词云: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谢池春慢,词牌名。双调九十字,前后段各十句、五仄韵。无变体。《词谱》列张先“缭墙重院”一首为正体。《词谱》卷二十二:“调见《古今词话》。张先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作,盖慢词也。”
谢媚卿,一代绝色美女,性情温柔,言辞典雅。与著名词人张先互相慕名,初次见面于汴玉仙观道上。两人一见钟情,会心领情,从而成就了《谢池春慢》一首正体词牌。据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引宋杨湜《古今词话》云:“张子野往玉仙观,中路逢谢媚卿,初未相识,但两相闻名。子野才韵既高,谢亦秀色出世,一见慕悦,目色相授。张领其意,缓辔久之而去。因作《谢池春慢》以叙一时之遇。”“谢池”既关合谢媚卿之姓氏,又以东晋才女谢道蕴之典。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也有类似记载。
玉仙观,地处汴京(今开封)宣化门外。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仁宗时有陈道士修葺亭台,栽花木甚盛,四时游客不绝。”
张先《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的大意是:
围墙环绕,院落重重,却不时可听到,黄鹂的高声鸣啼。锦衾绣被虽可掩盖住残余的寒气,但画幕彩帏却已透出了新的一天的拂晓。朱红回廊栏杆曲折相连,让空间从而显得更加宽阔,漫天飞舞的柳絮,其实并没有多少。路径两旁的莎草被修剪得特别平整,谢家池水平静而显得浩渺。因时间过得缓慢,好象风儿平静,悠闲的花影,在相互映照。
尘土的芳香轻轻地掠过马头,有幸遇见了谢家女郎,正在那京城南外的大道上。秀美艳丽的素颜,赛过了那些涂脂抹粉的女人,多么的妩媚却出于她那微微的一笑。象星斗一样明亮的姿色,配上那细薄的华丽服装,白玉琢碾的两只蝉儿,也是那么的小巧玲珑。欢聚难于求得佳偶,因为青春已经成为过去。只有那琵琶所流露出的幽怨,全都融入了相思的音调。
上阙通过缭墙、重院、啼莺、绣被、画幕、朱槛、柳絮、径草、池塘、花影勾画出了谢媚卿的生活环境,以及春天的美丽兴旺景象。谢氏为高门世家,高雅华贵,作者为心仪之人的出场,营造了仙女下凡的意境。下阙则通过扑面而来的香风,引出自己巧遇了神仙中人谢媚卿。她虽然不施粉黛,却敢素面敢朝天子。虽微微一笑,眉目传情,勾魂摄魄。衣饰的华美,阳光的明媚。作者联想自己已年届半百,于是心生迟暮。因为自古琵琶多幽怨,红豆相思无限中。
《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为典型的艳遇词,又别具一种风味。作者这段一见钟情的艳遇,实是一段未来得及开始便即结束的爱情,但在词坛却留下了一个新调名。全词结构井然,层次分明,先景后情。上阙描写贵族池馆的春晓之景,下阙则写郊游艳遇相慕之情。如近代江西派词人、画家夏敬观评此词所云:“长调中纯用小令作法。”
上阙“缭墙重院”起首一句,即点出了主人公的居处所,高墙缭绕,院宇深邃。“时闻有”承上句,说的是“春眠可觉晓,不时闻啼鸟”,说人在春眠之中已被莺啼唤醒。在被窝里虽然很暖和,但天已经大亮,要起床了。“朱槛连空阔”一句,用以描写居处的环境,与“缭墙重院”前后相应。庭院虽然富丽,然而却也寂寥。“飞絮无多少”不仅点明初春时令,而且实际隐喻主人公多少有些才女谢道韫的“柳絮才”。春晓,恬睡,闻鸟,飞絮,表现出了浓厚的初春气息。“径莎平”一句,续写初春景象。路上长满野草,池面开阔,风平浪静,花影倒映。“日长风静”则表现的是悠闲的气氛,暗示出词中人在小园芳径之上娴静的情绪。
下阙从整体上承上启下。“尘香拂马”,作者去城南的玉仙观路上,香风朴鼻,不期“逢谢女”。两人早已互相慕名,今天有幸一见,于是“一见慕悦”。主人公明艳绝伦,秀丽天然,天颜“秀艳过施粉”,虽只微微一笑,便展现无限妩媚,加上其衣色鲜艳夺目,日暖衣薄,更显示出其体态窈窕,风情万种,仪态万方。就连她随身佩带之玉饰双蝉,也格外玲珑可爱。工笔素描,描绘出了一个天生丽质,从中流露出一见倾心的愉悦。然而紧接着是“欢难偶,春过了”,而坦露了自己年近半百的遗憾。因为心已垂暮,故“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用笔变化,相得益彰。作者虽没有用太多笔墨来描述二人相遇时是如何的交谈或欣赏。只通过相顾无言来诉说彼此的倾慕,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淋漓尽致。“春过了”三字兼而用之,惜春之情与相见恨晚之悔,融成一片,情景莫辩。
张先另有《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因而获得“桃杏嫁东风”郎中的美誉。心仪长久,青春永驻,从此作者更加以风流潇洒。年届八十五岁,还纳了一个极似谢媚卿漂亮的妾。苏轼《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云:“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莺歌燕舞春常在,斗色鲜衣永照人。
《谢池春慢》,还妙在一个“慢”字。“马儿啊,你慢些走”,张先的人生走得慢,虽耄耋之年,却春光仍在。
又,《谢池春慢》,与六十六字《谢池春》令词不同。《谢池春》,始见于南宋陆游的《贺监湖边》、《壮岁从戎》、《七十衰翁》三词,格律相同,风格豪健。其调名取自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