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注析

(2014-10-09 10:49:44)
标签:

文化

分类: 谢氏研究

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注析

谢燕颉

(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自警辞》”长卷,草书,纸本,横约一丈一尺一寸,纵约一尺二寸,共七十一行。其中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共四十四行,三百一十五字,字体稍大;文天祥跋共二十七行,二百八十一字,字体较小。款署“咸淳癸酉六月吉日,后学文天祥书”,下钤“文氏天祥”篆书朱文方印。

卷首有清乾隆所题“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辞、内府鉴藏”等字,下钤“神品”、“乾隆宸翰”篆书朱文方印。卷后有南宋王应鳞书跋,元代蒋岩,明代万韫辉、邾智、廖驹、程启充等人题识,谢源小楷所书渠远祖谢昌元《行实》。以及明都穆《寓意编》,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周公传国,孔子立言,恳恳于亲戚故旧者,皆所以厚风俗、美教化也。世远人亡,经残教弛。汉苏章为剌史,行部有故人,为清河太守,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乃曰:“今日故人饮酒,私恩也;明日剌史案事,公法也。不知太守谓谁厥罪?惟何观其一天、二天?之说是必巧言令色,之鲜仁而非直,谅多闻之,三益也。”然既知之,有平生故旧,适然相逢,只当忠告,善道,委曲,劝勉,使之悔过迁善,或使之自作进退。何乃待之以杯酒,加之以刑责?盖卖友买直,钓名干进尔,而论章者多亦不复用。然则,何益哉?世变愈下,人心愈非。至唐韩子,则叹有反眼下石,为禽兽之所不为者。宋苏子则谓争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者。观韩、苏之言,则苏章杯酒殷勤之欢,亦无之矣。周、孔垂训,必归之成德,君子有旨哉。

注释:

座右,即座右铭。自警,自我警示。周公,指周武王姬发之弟姬旦。鲁公,指周公的儿子姬伯禽,封于鲁。弛,怠慢。故旧,故人,旧友。大故,指重大事故;父母之死。语出《周礼·大宗伯》:“国有大故。”弃,抛弃。笃,忠实;厚待。偷,苟且;隐瞒;偷机取巧。传国,帝王传位。立言,创立学说,成就名言,永为后人传诵。苏章,字儒文,东汉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年少博学,善作文,曾负笈从师,不惮千里之遥。安帝时,举贤良方正,为议郎。举陈朝政得失,语言率真恳切。后出任武原县令,时逢荒年,开仓放粮赈饥,使三千多户度过饥荒。顺帝时,任冀州刺史。后任并州刺史,摧折豪强,触怒了当权者,因而被免官,乃隐居乡里。有人向朝廷举荐,是定国安邦之贤才,朝廷也愿再任用终以年大推辞。家居赵郡,后代苏则为魏东平宰相,家族繁衍,形成苏氏赵郡派系。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陈,表述。案事,考问情事。厥,气逆、厥逆。三益,语出《论语》,指友直、友谅、友多。适然,偶然;当然。善道,善加诱导。《论语·颜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陆德明释文:“道,导也。”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事情的经过,底细;屈身折节。劝勉,劝导勉励。悔过,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迁善,去恶为善;改过向善。何乃,怎能,何能。买直,买来公正合理。钓名,指作伪以求虚名。干进,谋求仕进。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唐韩子,唐韩愈。反眼,反眼不识,翻脸不认人。下石,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宋苏子,宋苏轼。磨勘,唐内外文武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结果升降。为防止申报不实与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予以复验。磨勘之名始于此时。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垂训,垂示教训。

译文:

周公旦对儿子鲁公姬伯禽说:“正人君子不会怠慢自己的亲眷,也不会使大臣抱怨吗?不以朋友无大的变故,则不会抛弃的。”孔子说:“正人君子笃诚厚爱于亲眷,则人民复兴于仁义;对老朋友不遗弃,则人民不会苟且行事。”周公旦传承国祚,孔子创立学说,诚诚恳恳对待亲眷旧友,皆所以在厚朴风俗,美满教化。这个世代已经很久远了,哲人已经死亡,所以经典残破,教化松弛。

汉代苏章身为剌史,去巡行自己所属部域的老朋友,是为清河太守,设美酒佳肴,二人陈说平生之好甚欢。于是他说:“今日老朋友在此饮酒,这是私人感情;明日作为剌史将考问情事,却是公家法度。不知太守说是谁犯了厥逆之罪?为何只观看其一天、二天?之说法是必为巧言令色,之缺少仁义而非正直,谅必能多多见闻,这可是‘三益’啊”。

然而既已知道,有平生老朋友,偶然相逢,只应当是忠诚告白,善加诱导,委曲从俗,劝导勉励,使之承认并追悔自己的过错,改过向善,或者使之自作进步退却。怎能招待他以美酒,却加之以刑罚责备呢?原来是在出卖朋友,购买正直,钓取虚名,谋求进位乃尔,而评论苏章的也不再有用。

既然如此,有何益处呢?世情变化正每况愈下,人心已越来越不好。至唐朝韩愈,则哀叹有人反眼不认人,投井下石,为禽兽之所不为。宋朝苏轼则说起为了争得半年考察过关,虽然是杀人勾当也敢为之。观看韩愈、苏轼的一席话,则苏章以美酒献殷勤之欢,也没有什么了不得了。周公旦、孔夫子的垂示教训,必定能归之成为德性,正人君子就有宗旨了。

评析:

周公是德政之祖,孔子是礼教之宗。他们对排行在“五常”之末的朋友,却非常看重。重于亲眷,不敢随便抛弃。

汉代刺史苏章视察工作,得到部下兼老朋友的太守的热情招待。他将友情和分务掺杂一起,看似公正,其实有假。先公后私,办完公事再叙友情不迟。所谓“三益”,即友直、友谅、友多。

反眼下石,均出自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说的是永贞元年( 8059月,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立即回京。2月,回到了长安,没有受到重用。314,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人心不古,每况愈下。周公、孔子垂训,应该永垂不朽。

(二)

文天祥跋原文:

右敬斋谢先生坐右自警之辞。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人伦也。朋友,居人伦之一。其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虽其情礼有降杀,而义之所起,皆天性之不能自已者。惟其出于天性,是以均为人道之大端。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各尽其分,所以为人也。自汉苏章有刺史故人私恩公法之语,世以为固。然而,莫知其非,传为故实,流俗雷同,千余年于此。先生本之人心,按之经义,用春秋诛心之法,以卖友买直,钓名干进以发其微。于是,知章之不可干以私,乃自私之尤者也。正使当时繇是,而为公为卿,外物之得,曾何足以救本心之失,况不必得乎?语曰:“观过,斯知仁矣。”先儒谓:“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章不足云也。”先生之论,足以树大伦、敦薄夫,俅来学之陷溺,而约之正。先生真仁人哉。咸淳癸酉六月吉日,后学文天祥书。

注释: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即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降杀,递减。已,止,罢了。大端,指主要的部分;重要的端绪;大概。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雷同,古时的一种说法,即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经义,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习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春秋,指春秋笔法,为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是称“微言大义”,即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诛心之法,一种以道德全面介入法律的表现。尤,特异的,突出的。正使,纵使;即使。繇,从,由。外物,指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也可谓超脱于物欲之外或者外界的人或事物。先儒,泛指古代儒者,又专指因阐发儒学而被许从祀孔庙的著名人物。大伦,指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敦,督促。薄夫,刻薄的人。俅,同“救”。陷溺,谓使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或祸害人。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常用做谦辞。

译文:

上面是谢敬斋先生的座右铭,自我警戒之辞。人之所以说是人,以人具有“人伦”。朋友,为“人伦”之一。其中对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来说,虽然其情感礼节有所递减,而情义之所兴起,都是人的天性之不能自己抑止的。尤其出于天性,是以均为人道的重要构成部分。亲眷不失其为亲眷,老友不失其为老友,各尽其本分,所以说是为人。

自从汉朝苏章有刺史与老友关于私人恩情和公家法度的谈话,世人认为确定的。然而,却不知其不正确,而传说为典故事实,一些流行习俗绝对雷同,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先生本着人心所在,按照科举经义出发,用孔子春秋笔法“诛心之法”,以及出卖朋友,购买正直,沽名钓誉,谋求进取,来阐明其微妙之处。于是,就知晓苏章的不可干政于私交,其实是自私中突出者。

即使当时是由于这样,而身为朝廷的三公九卿,说身外之物所得,怎足以拯救人的本性的迷失,何况不必获得吗?《论语·里仁》说:“只要观看其过失,就可知晓其仁义了。”孔庙中同受祭祀的先儒说:“君子过于淳厚,小人过于儇薄,苏章其人不值得说。”先生之评论,足以树立重大伦理,以监督儇薄之人,拯救来学样者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约束他能公平正直。先生是个真正的仁人。咸淳九年(1273)癸酉六月吉日,后进学者文天祥书。

评析:

所谓“五伦”,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可谓天下最通畅之道,古今所共由之路。

所谓“诛心之法”,就是以道德全面介入法律。诸如腹诽罪、文字狱,就是从人的思想理念出发,对人们内心活动所进行一种法律约束,并从而形成一种强制。

这种强制执行,就使得统治者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之于人民之上,要求人民以他们的道德标准来行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个人的自由。

法,诛行而不诛心。若以法诛心,则在这个世界上,不犯罪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但是以法诛行,则在这个世界上,好人可能犯罪,而坏人可能无罪。

“观过,斯知仁矣。”意思是,只要观看其过失情由,就可知晓其仁义真假了。无意之间说错话,做错事,不属本性;有意害人,故意坏事,实系人品。本性仁慈,要一生证明;人品不正,只二件足证。其实“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也是《论语·里仁》所言。

先儒,以传经授业为主。在孔庙中享受祀祭者分四等。一等为“四配”,二等为“十二哲”,三等为“先贤”,四等则是“先儒”。“四配”,即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十二哲”,在孔庙祀典早于“四配”是“十哲”。哲人,是称智慧卓越的人。唐开元八年(720),唐玄宗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尊孔子弟子中“四科”最优秀的十人为“十哲”。根据《论语》“从我於陈蔡间”一章中的弟子而名,他们是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颜回升为“四配”之首,便以颛孙师递补“十哲”。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祀宋代大儒朱熹而成“十一哲”。乾隆三年(1738)增祀有若,遂成“十二哲”。列于大成殿内“四配”之后,东西各六人,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孔子的其他门弟子为“先贤”,自左丘明以下称“先儒”。

(三)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宝四年(1256)进士,理宗亲拔为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咸淳中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卫王立,加少保,信国公。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主政重臣、抗元名将。德元年(1275),元军东进,起兵勤王,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并赴元营议和,被拘至镇江,乘机逃脱,端宗时官复原职,与左丞相陈宜中不和,率兵在闽粤一带活动,与元军周旋。祥兴元年(1278)兵败被捕,拒敌诱降,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押至大都幽禁三年,于至元十九年(1282)一月,四十七岁时殉国,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媿。”其书宗法晋唐,著有《文山先生集》,《江宁府志》、《宋史》中有传。

南宋末年,国力衰微,内忧外患,就是在绘画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也尽是残山剩水,在书法艺术上则表现得恍然自失。然而文天祥的书法,则如明代鏊《震泽集》中所言“公之精忠大节,焯焯天地间,而字画精妙,虽纸墨之微,亦皆不苟。”

清吴升《大观录》也称“信国公精忠大节,以一身任有宋三日祀纲常之重,临池小道耳,无足为公轩轾,然世之宝公翰墨者,比于唐之颜平原。盖两公书不必同,其忠节同也。”

由此可见,人品、书品,文天祥当为南宋末年书坛大家。据史料记载,文天祥以小篆书法闻于当时。《书史会要》则说“善小篆。尝见丹书一砚后云:‘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粼粼。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呜呼:磨尔心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庐陵文天祥书。’共四十四字,笔画贞劲,似其人也。”

今其小篆世间已无传,所作书札文稿,多以行草为主,其中草书《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是其书法代表力作。

文天祥书此卷于咸淳九年(1273),时年三十八岁,谢昌元则六十岁,是为忘年之交。是年正月,文天祥除湖南提刑,辞免不允,三月领事。从《文山先生集》卷四《湖南提刑到任谢皇后表》,可说明此时文天祥、谢昌元皆在湖南。

谢昌元在《座右自警辞》批判东汉冀州(后并州)刺史苏章,关于公事与私恩的说法,置作座右铭以自警,文天祥称赞他为“真仁人”。

南宋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在跋中也称赞谢昌元:“敬斋述之,矫薄归厚,文山健笔,立懦廉顽。”

(四)

据谢昌元其子谢源所撰《行实》载:“昌元,字叔敬,号敬斋,资州资阳人,淳四年(1244)以《易经》魁蜀省,登进士第,累官至秘书少监。宝五年(1245)以知施州除太常博士。南宋亡后,至大都大安阁里朝见,圣旨劳问甚悉,分付平章:‘他是直南好秀才,你好看觑他者。’……又奉圣旨,随驾上都。嗣是,日蒙宣问,因得历陈时政得失,无所顾忌。奉圣旨:‘将谢秀才所奏各事遍行天下。’累蒙圣问,欲得何官,尚书累辞不拜,曰:‘陛下安用此亡国之臣。’圣当年七月,内忽承宣命;赐以前职,勾当专一讲究中书省里公事,尚书再拜。……留京十有四年,……圣元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九。葬鄞邑翔凤乡之原。”

在宋谢昌元以解元中举,中进士后只做到秘书少监,从五品。据宋赵某《杏村闻其友谢昌元及二赵一家俱入翰苑》诗云:“归来白鹿岩边屋,清得门庭冷似冰。公事中原双短鬓,帝乡孤梦一青灯。带烟锄菊闲教仆,和月折梅时寄僧。见说道山应咫尺,同时俊彦尽先登。”翰苑,为文翰荟萃之处。

至元先是“至大都大安阁里朝见”,“奉圣旨随驾上都”,“历陈时政得失”,“赐以前职”,“勾当专一讲究中书省里公事”,备受尊荣。“圣旨劳问甚悉”,元世祖称他是“直南好秀才”,下旨“将谢秀才所奏各事遍行天下。”

据元袁桷《清容集》卷三三《师友渊源录》载:“谢昌元,资州人,淳甲辰(四年,1244)别院第一,守封州,提举广东常平。幼岁见刘文节公光祖,能道蜀士大夫言行,可传录,言蜀中亡事甚惨,侨居于鄞。入朝,为礼部尚书。”据《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载:“(至元十八年)十二月甲午,赐礼部尚书谢昌元钞。”

另据袁桷《延四明志》卷五载:“谢昌元,字叔敬,西蜀资州人,幼岁见刘文节公光祖简州,应对敏解,为题扇赠之,且勉以学。见魏文靖公了翁,复奇之。类试四川第一,调绍庆府教授,守施州,筑城以备御。开庆元年(1259),除太学博士,迁太常博士,知封州,新学校。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奏蠲盐银,以宽民力,疏入不报,卒损俸代偿之。为沿海参议官,因家于鄞。德元年(1275),以著作郎迁秘书少监。……(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平宋,乃命子召昌元入朝,上深器之,呼为南儒,预议中书省事。……为礼部尚书。……至元浑一之际,凡所朝议,昌元诸人皆得预闻,后以老归,卒,葬于鄞。”

谢昌元曾任封州(隋置,治所义宁县在今广东新兴县东南、开平县西)太守时,重视教育,新建学校。任广东常平提举茶盐时,上奏朝廷,蠲免盐银,以宽解民力,当没有得到批准时,自己拿出俸薪,代为补偿。

谢昌元幼时应对敏解,能说蜀中士大夫的言行,并可传录,所言蜀中的兴亡之事甚惨烈,这让显谟阁直学士刘光祖刮目相看,为此题词扇赠之。类次考试,均为四川第一,连端明殿学士、秦国公魏了翁时也很稀罕他。

谢昌元由绍庆府教授升施州太守后,在此筑城以备防御。宋开庆元年(1259),谢昌元移施州州治所到柳城。柳州城北区遗存的东城墙,就是南宋时为谢昌元为抗元而率领修筑的,迄今已有七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据清同治《恩施县志·山川》载:“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此,以居险要,亦名州基山,俗名旧州城,讹呼柳州城,土瓷器皿多出于其地。”

南宋时期,蒙兵南侵,谢昌元于开庆初(1259)将州城移至此,凭借天险,坚持抵抗蒙军达十七年,直到德二年(1276)。终因重兵围困,弹尽粮绝,将士全部战死,城被攻破投降。

元陈孚《陈刚中诗集》卷三《野庄公与孚论,汉唐以来宰相有王佐气象得四人(诸葛孔明、谢安石、裴中立、司马君实)焉,命孚为诗,并呈商左山参政谢敬斋尚书》云:“谢安石:典午叔世失纲纽,紫髯老奴垂涎久。谢公笑麾九锡文,姑熟一夜骨已朽。继以草付臣又土,九十六万猰貐吼。白羽从容别墅棋,破贼只在一尊酒。长淮西风夜鹤鸣,坐阅兵车见云母。古自医国到危殆,始见擎天活人手。谁能白刃在颈时,正色毅然以死守。如公信是社稷臣,定论要期千载后。”

典午,“司马”的隐语。叔世,犹末世;衰乱的时代。纲纽, 犹纲纪,法度。紫髯老奴,指桓温。紫髯,紫色的胡子。紫髯如戟,胡子像戟一样坚硬,形容男子容貌威猛。麾,麾扫,挥毛扫纸,指写诗作文。九锡,皇上赐予大臣的九种特赐用物: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姑孰,即今当涂县。草付臣又土,指前秦苻坚。猰貐,又称窫窳,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吃人怪兽,喻前秦。白羽,白色羽毛,指鹅毛扇。云母,指云母车,以云母为饰,故名。一说用云母代替车上的窗纱,四望透明,古为帝后所乘。

由此看来,谢昌元应是东晋太傅谢安的后裔。

谢昌元(12131292),字叔敬,号敬斋,资州资阳(今属四川)人,寓居明州(今浙江宁波),淳四年(1244)进士,德二年(1276,景炎元年),任将作少监。

元军攻打明州时,他与宋宗室沿海制置使赵孟传、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袁镛共同御敌。当敌主力到达时,全军覆没,袁镛被擒遭杀害。谢昌元与赵孟传投降,封殿中给事。

景炎二年(1277),六十四岁时,元世祖忽必烈“仍命子召昌元入朝”,“上甚器之,呼为南儒”,至元十六年(1279),请立门下省,“封驳制敕,以绝中书风晓近习奏请之源”,忽必烈“锐欲行之”。“上疏言增军饷,结民心,除旧吏,戢新军,……严赃吏法,置登闻鼓院”,“至元浑一之际,凡所朝议,昌元诸人皆得预闻”,忽必烈曾有圣旨:“将谢秀才所奏各事遍谕天下。”拜昭文馆大学士,预中书省事,又加平章政事。时谢昌元长子降元已十多年。

(五)

据清谢山先生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卷六《陆字鐤墓碑铭》载:“昔德之际,谢昌元赞赵孟传诱杀袁进士以卖国,执事之家风也。今幸总戎不为孟传,遂使执事不得收昌元效顺之功,以是知卖国之智,亦不能保其万全也。”全祖望一直称呼当时二度降清的谢三宾为谢昌元,这里又明确说谢昌元支持赵孟传诱杀袁镛卖国。

据清陆心源辑《宋史翼》载:“此兵闻之,疑信犹未决,明日元兵四集,(赵)孟传、(谢)昌元惧,乃以兵献干慈溪之东厩。镛失援被困,因挺身与接战,自辰至酉,力不支,为所擒。”陆心源则说赵孟传和谢昌元因为惧怕,“乃以兵献干慈溪之东厩”,“(袁)镛失援被困”,“力不支,为所擒。”东厩,是指东边的马棚。马棚献兵,不可理喻。

据清初贞文先生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卷八载:“袁镛,字天与,鄞人,有大志,邃于《春秋》,登咸淳进士第,以父忧末即仕。见国势日蹙,窃叹日:‘生则宋臣,死则宋鬼。顾无寸兵尺地,不能捍御以固社稷,得仗义执言,从常山、睢阳于地下,不失为宋臣,是矣。’适元将遣游骑十八骑驻西山之资教寺,镛悲愤激烈,约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赵孟传,将作少监谢昌元共御敌。二人曰:‘尔第先往,我二人当以兵继。’镛遂奋然独往,厉声言曰:‘汝主无故谋起干戈,残我土宇,使我人民宛转锋刃之下,天下鬼神所不容,四方忠义之士日夜愤惋,勤王之师四至,吾恐汝此归无日也。’言未竟就执,而二人已密往东厩,献版图迎降矣。元将奇镛才,胁令降,曰:‘从则富贵,不从则烧戮汝,’镛骂曰:‘我为宋臣,死则死耳,终不从汝也。’元将怒,纵火缭之。须发殆尽,词气愈厉,至死不稍变。其日,家人惊悼,赴水而死者十有七人。”万斯同则说,谢昌元和赵孟传是在袁镛被俘以后才投降的,袁镛也是在劝降不从才被杀害的。原来马棚中所献的是版图,而不是兵什么的。

虽然是兵败城破,钽投降变节,这与《座右自警辞》誓言相距甚远。谢昌元一生倡言周、孔之道,人伦之本,论文谈兵,济时捐俸,为人之所仰,竟然也沦为屈辱降臣,这是文天祥没有想到,也不愿看到的。

景炎二年七月,谢昌元封礼部尚书,“预议中书省事”。虽然留梦炎、汪梦斗等人为谢昌元所推荐,但是当他与王积翁、程飞卿等人请释文天祥为道士时,遭到留梦炎的反对而作罢。留梦炎说:“文天祥出来,又能号召江南,将把我们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文天祥视死如归,早已作好殉国的准备,留梦炎应当汗颜,谢昌元也该赭颜!

谢昌元晚节不保,《座右自警辞》就象一面镜子。虽然形象逼真,但是镜中的左眼实是右眼,右眼则是左眼,刚好正相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