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海塘记》注释
(2014-08-16 07:37: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谢氏研究 |
王安石《海塘记》注释
谢燕颉
原文: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注释:
云柯,浙江余姚云柯乡。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整齐的样子;整肃的样子。谢君,指谢景初。隳,古通“惰”,懒惰;毁坏;崩毁。丁亥,庆历七年(1047)。翕然,一致貌。一致的样子。嗣续,子孙世代继承;子孙繁衍。
译文:
从余姚的云柯乡向南,到某处有一海堤长有若干尺,象刀割断一样,使大海潮汐不能侵害其旁边的良田的,是知县事谢君的所为。海堤刚修筑完成,谢君就来信,要我记述其修筑完成的始末,还说:“要使后继者能有个参照,取得最终任务的完成,而不至于中途而毁。”谢君这个人,陈郡阳夏人,字师厚,景初是其名。其先祖曾以文学称名于天下,而且世世代代为高贵人家,至谢君得以文学以世传其家。他任知县,不以才能自负而忽略其人民之所急。修筑作海堤时,是庆历七年(1047)丁亥十一月,能亲临工地以身体去抵当风霜湿雾的侵害,以勉励人民积极工作,从而消除其面临的巨大灾害,又能让其人民万众一心,一齐相互鼓励勇敢前进,从而忘却了繁重徭役的劳累,于是工程没有逾时超期,以大获成功。其爱民之心,成效见于大事如此,也可以说是大功告成,然而还是认为事业并没有完结,又思考着告诉后继的人,让他们继续完成未竟事业,以永远保存发挥作用。多好啊!仁人志士会为自己作长远考虑,他却只顾企图消除人民的灾害,如此一来其心自至,其事迹不可以没有传说。而让后来的君子思考他的传说,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他也不可以没有所思所想。
评析:
庆历七年(1047),谢景初任余姚知县。时余姚北边的人民,苦于海潮肆虐。他到任之初,就立即赴余姚北边勘查,从寒冬十一月起,他亲自率领人民修筑海堤。次年,即修建完成莲花塘(今大古塘)海堤。莲花塘东起上林,西至云柯,全长二万八千尺,约华三里之长。
这是一座民心工程、万年工程。谢景初忧国忧民,乐思乐劳,从而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工程虽然完成,但是不能一劳永逸,他请王安石撰文,目的是让继任者能不断地加固,完善,杜绝把这一工程办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当时余姚县内虽有许多大小湖泊,但大多被豪强侵占,用以开垦稻田。于是谢景初奏请朝廷严令禁止,以确保农田灌溉。为了解决民间水源纠纷,谢景初通过全面度量湖泊的高低广狭、灌溉亩数,以及河堰水闸的大小高低,亲自草拟文告,安民务农。又让后任的县令方便又编成《湖经》印发,从此使争水打斗者大大减少。任上谢景初还在姚江修建了德惠桥(今通济桥),以方便人民出行。积极加强盐政管理,以提高财政收入。着力整顿学宫,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质。
原文: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注释:
异时,.不同时候。闳大,宏大。隐密,隐藏。浍,田间水沟。较然,明显貌。不暇,没有空闲;来不及。
译文:
过了一些时候,我曾因事曾亲自来到余姚,谢君和我过从甚密,他与我从容谈论天下之事。谢君说:“天下的道理博大精深,圣贤之人之所以只鼓吹万事万物皆其然,然而都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原来是难于全部知道啊。其治理政策和教育措施是为详尽,凡与人共同执行,而尤其会叮咛以紧急,其容易知道那比较突出的。畅通道路河川,整治田园桑林,为之修筑堤堰防洪工程,疏通沟圳水渠,以防御水旱灾害;而兴建学校,嘱咐人民能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礼仪,以教化训服他们,此为尤其要叮咛的紧急之处,从而突出容易知道的。今世的小官吏不学无术,完全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其中所谓有才能的,务必弄巧出奇为的声誉威望,以此惊世骇俗,以至或许是能尽其力量,也是以从事刀剑笔墨簿册书籍之类而已,反而以为是自古以来所为。尤其叮咛以紧急的,我虽无暇有所作为,我却曾经为之,而曾经不足以有所作为,万分之一之中有人会为之,而且不足以扬名于世,然而却大见其才。啊!可叹息啊。为了天下国家,尚且以百年时间去完成战胜残害除去杀戮的成效,则犹未完成,其它的不出于如此吗?”我完全赞成其所说的是这样。既而听说谢君所治理其县,我一到则看见修建桥梁于江河,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培养该县人民的子弟,既而又有修筑海堤的战役,于是又相信其言有行而不欺骗我。为此书写他修筑海堤一事,因此并书写他的话在其中,永远存留它,以告诉后来的人。庆历八年(1048)七月某日记。
评析:
受谢景初之托,王安石为了撰写《海塘记》,借机亲临余姚考察。他看到谢景初所言不虚,变化很大。交通便利,有河流的地方修建了桥梁;教育事业发达,人民素质提高;特别是浩大海堤工程,利国利民。
通过交谈,王安石充分了解了谢景初的为人。并特别赞同他的政治理念。认为为官之道,首要的是应关心民瘼,务实且有长远规划;其次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再次是政教一体,开发民智,提高全民素质。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认为对事物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较其然,又较其所以然。
谢景初(1020—1084),字师厚,号今翁,浙江富阳县人,知制诰谢绛之子,初以父荫为太庙斋郎。
庆历六年(1046),甲科及第,授大理评事,以大理丞出知余姚县,筑海塘以捍海潮,禁豪强侵湖为田,严盐政之课,尤以办学蜚声吴越。与其弟谢师立(谢景平)知会稽,王介甫(王安石)知鄞县,韩玉汝(官至丞相)知钱塘,皆有声,吴越称“四贤”云。
任海州通判,废淫祠三百余所。累官至湖北转运判官,益州路提点刑狱。因上疏反对青田、免役等法,受劾免官,以屯田郎致仕。
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时与妹夫梅尧臣等相唱和,有诗集若干卷行世。著有《宛陵集》。又创制十色笺,后人称“谢公笺”,与“薛涛笺”齐名。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也是他的妹夫。
女婿黄庭坚,自谓从谢公景初得句法。《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