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谢肇《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注释
(2014-03-07 09:07: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谢氏研究 |
唐谢肇《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注释
谢燕颉
(一)
谢宗楷宗长《谢氏谱牒知见录》河南太康阳夏《谢氏族谱》说,“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系唐广明元年冬十月,岭南容管经略使嗣孙肇撰。看来这是目前最早的谢氏族谱序,今找到《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全文,注释如下:
原文: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逮至唐虞降世,而为四岳。至周有申伯,为周宣王之元舅。丰功硕德,聿为中兴勋戚。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厥后子孙世仕于周,而家于封。其后或仕宦,或商贾,避迹远游,错处海内者,实繁盛矣!而究其本源,同归一派,昭然可据也。如始祖讳嘉者,其先南阳人也。西汉末,为水衡都尉,元始中,出令南昌县。时王莽将倾汉室,避地于会稽之暨阳,遂家焉。其后有讳夷吾者,以明风角占候之术鸣于世,然其间世数不可考也。又祖讳煚者,仕汉,建安中,尚书郎,续娶刘氏,乃东海王疆之后裔也。生子讳承,为吴武陵太守;女配吴大帝,为皇太后。承生二子,长曰崇,为扬威将军;次曰朂,为吴郡太守,自是奕世显荣。爰及西晋,祭酒公衡,又本于阳夏,永嘉不靖,来寓于始宁。至太傅安石、大元帅万石,诚江左望族矣。今及吾辈,廿有余世,而昭穆无间,于世立为宗谱,以垂于子孙也,勉诸为序。大唐广明元年冬十月吉旦。岭南容管经略使嗣孙肇志。
注释:宗支,同宗族的支派。避地,谓迁地以避灾祸;犹言避世隐居。嗣,子孙,后裔。逮,到,及。唐虞,为唐尧与虞舜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四岳,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国语·周语下》:“共之从孙四岳佐之。”元舅,即长舅。周幽王姬宫涅和申伯的女儿本为表亲,宫涅即位后,封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封王后的儿子宜臼为太子,并升申伯为申侯。申伯为周宣王姬静的“元舅”。硕德,指大德之人。聿,指事;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也作形容词,意轻快。中兴,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勋戚,有功勋的皇亲国戚。厥,其;他的。避迹,避藏形迹;隐匿。错处,错落处在。昭然,明明白白,显而易见;显著、明显的样子。嘉,谢嘉。暨阳,即诸暨,《读史方舆》:“诸暨县府南百二十里。西南至金华府义乌县百二十里,西至金华府浦江县百里,西北至杭州府富阳县百十里。本越王允常所都。秦置诸暨县,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属越州。唐仍旧。光启中,改曰暨阳。”夷吾,谢夷吾。风角,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占候,视天象变化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又指根据天象变化预测自然界的灾异和天气变化。煚,谢煚。疆,刘疆,东汉光武帝长子,曾立为太子,母亲郭皇后被废后,自请到藩国,封东海恭王。崇,谢崇。朂,谢朂。奕世,累世,世世代代。显荣,显赫荣耀。爰,改易,更换。昭穆,左昭右穆,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吉旦,农历每月初一。容管经略使,官名。肇,谢肇。太傅安石,谢安,字安石,追赠太傅。大元帅万石,谢万,字万石,晋升平二年(358)任西中郎将、持节、督司豫冀并四州军事、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故称大元帅。
译文:关于谢氏的根本源流世系,乃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后裔。到唐尧、虞舜降生于世,乃为四岳其人。至周朝有申伯其人,是为周宣王姬静的长舅。他建立了丰功伟绩,树立了大德隆懋,为“周静王中兴”中功勋卓著的皇亲国戚。于是周宣王敕命在邓州的南阳国修筑谢城,以封给他为领地。其后其后裔子孙也就世代仕于周室,并且住家就在封地。其后或出仕为官,或经商为贾,包括有回避行踪而出门远游,从而散落在海内者,实在是人丁兴旺、繁荣昌盛啊!从而追溯其本源,则均归属于一脉宗亲,这也有明显证据。如始祖谢嘉,其先祖为南阳人。西汉末(8),他官水衡都尉,元始中(1—5),出为南昌县令。时值王莽将要颠覆汉室,为避祸计来到会稽暨阳(今浙江诸暨)卜居为家。其后有谢夷吾,他以懂风角、占候之术,而扬名于世,然而其间的世代数已不可考证。又先祖谢煚,出仕汉室为官,建安中(196—220),任尚书郎,继配妻子刘氏,为东海恭王刘疆的后裔。他们生子谢承,为吴武陵太守;女儿还配给吴国大帝孙权,并立为皇太后。谢承所生二子,长子谢崇,为扬威将军;次子谢朂,为吴郡太守,自然是世代显赫荣耀。到了西晋,国子监祭酒谢衡,又源本出于阳夏(今河南太康),永嘉(307—313)年间,社会离乱不休,才迁徙寄寓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直至太傅谢安、大元帅谢万,诚然都已是江左的名门望族。今繁衍到我们这一代,已历二十余世,因大家的左昭右穆均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决定世代共同修纂宗谱,以垂范于子孙,为勉励诸后人,是为序。大唐广明元年(880)冬十月初一。岭南道容州管内经略使嗣孙谢肇为记。
(二)
这篇近四百字的的谱序,文字不多,但价值很人。因为此谱把民间修谱的事实,从公认的宋代提前到了唐代。特别是其中所提到的谢嘉,是一个从未提及的重要谢氏人物。此谱还确立一个重大事实,就是谢氏各族“昭穆无间”。鉴于此,以下就该序中提及的一些谢氏重要的人和事,进行考析。
四岳,一说为共工的从孙,见《国语·周语下》:“共之从孙四岳佐之。”说他因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然而《史记》则认为,四岳是指四人,因为四岳在回答时,都是“咸荐”、“皆曰”,这表示为多人异口同声;据此,西汉临淮太守,经学家孔安国认为,四岳是指《尧典》记载的皇家天文官羲和的四个儿子,分别是羲仲、和仲、羲叔、和叔。
共工,又称共工氏,为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据《山海经》载,传说素来与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另外有一说,共工是氏族名。共工氏,是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又有一说,共工是一种官职,为舜帝设立的九官之一,主管矿业。
其实,共工是在黄帝王朝的五帝中,颛顼帝时代一个比较强大部族的首领,他活动在辉县(今河南)一带。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既是神农氏之后,又是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黄河的经常泛滥,长期威胁着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治水。虽然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因共工是最早的治水英雄,而被后世尊为水神。
谢嘉,西汉末年,官水衡都尉,元始中,出任南昌县令。祖藉南阳,王莽篡位前夕,避祸来到会稽暨阳落户为家。
水衡都尉,官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置,掌上林苑及铸钱等事,兼保管皇室财物、铸钱、造船、治水等。据《汉书·食货志下》载,初,大农斡盐铁官布多,置水衡,欲以主盐铁;及杨可告缗,上林财物众,乃令水衡主上林。 不久,武帝禁民间郡国铸钱,把货币铸造权收归国家,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于是水衡都尉又主管国家货币制造,成为西汉王朝重要的财政部门。
南昌,汉高祖六年(前201),析九江郡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时灌婴率部在皇城(黄安)寺(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附近,修建了一个方圆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的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这是南昌建城的开始。
谢嘉从正六品水衡都尉,降职并外迁为正七品南昌县令,肯定是得罪了气焰正炽的王莽。后来他干脆辞职,躲藏到诸暨隐居,倒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物。
谢煚,会稽山阴人,吴主权谢夫人、《后汉书》作者谢承之父,西汉尚书郎、徐令。幼以仁孝为行,明达有令才。弟谢贞,举孝廉,建昌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履蹈法度,笃学尚义。
据《三国志》吴书五载,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父煚,汉尚书郎、徐令。煚子承撰后汉书,称煚幼以仁孝为行,明达有令才。煚弟贞,履蹈法度,笃学尚义,举孝廉,建昌长,卒官。权母吴,为权聘以为妃,爱幸有宠。后权纳姑孙徐氏,欲令谢下之,谢不肯,由是失志,早卒。后十馀年,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馀卷。会稽典录曰:承字伟平,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子崇扬威将军,崇弟勖吴郡太守,并知名。
容管经略使,全称为“容州管内经略使”。唐天宝元年(742)正月,初次出见。天宝十四年(755),置容州管内经略使,治容州,下辖容州(今广西北流市)、白州(今广西博白县)、禺州(今广西北流市东南)、牢州(今广西玉林市)、绣州(今广西桂平市南)、党州(今广西玉林市西北党州)、窦州(今广西信宜市西南)、廉州(今广西合浦县)、义州(今广西岑溪县)、汤州(今越南谅山省)、岩州、辩州(今广东化州市)、郁林州(今广西兴业县)、平琴州(今广西玉林市)。
谢肇于广明元年(880)在任容管经略使,之前有忠武军将领张茵,于咸通五年(864)在任,兹后有崔焯,于中和二年(882)在任,去职升任岭南西道节度使。
(三)
关于《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作者:
谢肇,字景初,江西兴国樟木乡人,出身武勇之家,自幼练武,娴武技,多谋略。唐僖宗时(875—889),随父亲谢仲仁率义兵征蛮,功勋第一,被任为韶州刺史,后升任百胜军防御使,官至安抚江岭(安南)都护。曾奉诏率军平定闽、粤容营隶卒之乱。官授一等检校,户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封爵会稽子时,衣锦还乡,故樟木乡遂称衣锦乡。
据上犹《谢氏族谱》载:因谢肇“阅文字之深,备威武之才”,于乾符六年(879)九月十八日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经略处置节度使检讨户部尚书”,赠太傅。
乾符五年(878),“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黄巢起义军,已攻陷福建建州(今建瓯),并打通了泉州经福州、建州经过仙露岭的入浙通道;广明元年(880),又打通经福州、邵武经踰杉关,以及从汀州(今长汀)入贛的通道。
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谢肇任虔州(今赣州)刺史。唐广明元年(880),谢肇改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上犹在虔州到韶州之间,谢肇曾在此立家。
因福建长汀、建瓯一带的动乱,势逼虔州,于是朝廷授谢肇工部尚书,充百胜军防御使,以率军平息了动乱。随后,谢肇又督兵平定了闽粤容管隶卒之乱。
闽粤容管隶卒之乱,为容管经略守护使豁内的广东、广西境内大规模兵变。当时岭南道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五管。前四任容管经略使,均无法进入容州,只好寄身在梧州或藤州,异地理政,就是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的唐代“韩柳”古文运动先驱元结,初上任时也得“寄理梧州”。
早在大历三年(768),元结从湖南道州刺史任上调任岭南道,任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经略守护使、容州都督职衔的。直到谢肇继任容管经略使,才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他剃了“闽粤容管隶卒之乱”这个癞痢头,官升光禄大夫(从二品,秩比二千石),检校户部尚书(正三品),封会稽子。
中和四年(884),谢肇衣锦返乡,樟木乡改为衣锦乡,临近古龙岗、兴江、梅窖、青圹均纳入衣锦乡,杨、曾、廖三姓侨居的僚溪也改称“三僚”至今,“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第一村”。
听说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风水地理堪舆祖师杨救贫(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救贫)今隐居在衣锦乡僚溪,于是上门拜访,这让杨救贫非常感激,感激之余物为谢肇修建阳宅相卜吉地,并慎重批明,使君年内将转任南方。后果如杨救贫所言,当年谢肇即出任安抚江岭(安南)都护。
中和四年(884),谢肇出任安南都护使。据金无悔《魂系大唐》中晚唐时期节度使一揽载:“安南都护使谢肇884——?”。都护之职,担负着边远诸国的统治,掌抚慰诸番,辑宁外寇,征伐叛逆之事,实权很大。
唐代设有五大都护府,唐太祖武德五年(622),改交州为总管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置安南、安西大都护府。唐睿宗景云二年(712),置单于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初,置北庭都护府。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降安南大都护府为安南都护府。因在越南设立安南都护府,这便是“安南”国名的来历。
谢肇为赣南最早获得要职的武勋人才,一生勋名终始,后衣锦还乡。高祖父谢魁,曾祖父谢贡,祖父谢仕泰,父亲谢仲仁,儿子谢旭举、谢旭峦、谢旭荩、谢旭芳、万正郎。
据江西赣州陈留堂《谢氏联修族谱》载,谢安(字安石,子二,瑶、琰)、谢瑶(子三,该、模、澹)、谢澹(字景恒,子一,里)、谢里(子四,忭、贺、甸、昭)、谢昭(字景汉,子一,政)、谢政(子二,濂、泌)、谢濂(子三,侑、攀、揆)、谢攀(子二,凤德、士德)、谢士德(子一,举)、谢举(子二,翊、翀)、谢翀(字文灿,子六,庆、康、斐、敌、淦、恺)、谢斐(子三,芬、懿、畿)、谢芬(子一,和明)、谢和明(字美斋,子七,应宣、应旌、应福、应中、应来、应时、应子)、谢应时(字惟可,子一,魁)、谢魁(字蓄真,子三,贡、祚、杰)、谢贡(子三,仕助、仕泰、仕谆)、谢仕泰(子一,仲仁)、谢仲仁(字万长,子三,祥、瓒、肇)、谢肇(字景初,子五,旭举、旭峦、旭荩、旭芳、万正郎)、谢旭荩(子觌、荧、哲)、谢荧(子三,成美、高庆、元礼)、谢元礼(子二,鸿邺、希茂)、谢鸿邺(字任伟,子三,远宇、远寅、远宗)。谢远宇,子三,源玉、源乡、源郁;谢远寅,子二,源卿、源部;谢远宗,子一源都。
五代后晋年间(936—947)。谢肇五世孙谢鸿邺(字任伟),再迁水草丰美的濊水之滨开基,繁衍至今已达四十六代,一千余年,集中居住在江西省兴国国长岗乡塘石村中间的桥亭街,以及上甲、上屋、下村、洲田坝等自然村。杨救贫曾为塘石先人择址定居留下箴记:“头顶方山笠,眼望凤凰村,若能石生水,贤才代代兴”。
塘石村因村口的红石码头和村内的十八口池塘而得名。一千多年来,塘石村民以“尚礼儆奢勤耕读,行善戒赌息争讼”为村训,推崇俭朴勤劳读书的社会风尚,主张行善禁赌息讼的村规,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成为兴国县人才辈出的模范村。清代翰林、孙中山秘密长、民国省长、共和国乡贤谢远涵就诞生在这里。
(四)
《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载于河南太康谢家堂谢纯灵收藏的徽墨宣纸手抄唐序宋谱《谢氏族谱》首页。
这套族谱,经过辗转多人,细心保管,才得以存留到今,值得庆幸。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保管此谱的举人谢新兴因体弱多病,交给了热心公益又有文化的谢康驹;1947年土改前夕,因家道殷实,经时任乡长的谢纯灵之父谢长岭的提醒,而转交给家境贫寒的私塾先生谢成秀;谢成秀为了保险起见,又把族谱转给胆大心细的谢康舒保存;1957年,谢康舒病故时,便将族谱交给了长子谢长贻;1983年,河南太康、淮阳、睢县、柘城等地的谢氏子孙,云集谢家堂寻亲续谱,谢长贻将这套族谱公之于众,之后因身体不好,又将族谱托给了族弟谢长岭;上世纪90年代初,谢长岭病危时,把族谱指给了长子谢纯灵;1993年,谢纯灵等人进京,物将这套族谱带去给《世界谢氏宗亲总会》负责人认定。
族谱序言,提纲挈领,统辖全篇。而优秀的族谱序言,则不仅词语优美,文采飞扬,充分表现了这个家族的精神风貌,而且脉络清楚,真实可靠,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要认真研究各地历修的谱序,以打造丰富的家族文化,让族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即让族谱充满时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