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唐太宗称为“义士”的谢叔方

(2013-04-08 12:33:56)
标签:

文化

分类: 谢氏研究

被唐太宗称为“义士”的谢叔方

——上官仪《谢都督挽歌》赏析

谢燕颉

(一)

在《全唐诗》中收集有宰相上官仪的《谢都督挽歌》诗一首: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都督,唐初承隋制,其领军出征者为行军总管或大总管;武德七年(624)复以总管府为都督府,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而行军总管及大总管不变。大都督常以宗王遥领,以长史代理其职;都督则分为上﹑中﹑下三等;贞观元年(627),内地都督府多被裁撤。佳城,指陵园墓地。槚,落叶乔木楸树的别称。鲁幕,山东产的黑色帷幕。宛驷,大宛国产的骏马。楚挽,悲痛的挽歌。庐,庐墓,古人在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在墓旁所搭盖的居住小屋。胡笳,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武库,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怅然,不愉快或者失意的样子。郊原,原野。度,过,由此到彼。

全诗的意思是,荒凉冷漠的陵园墓地显得多么的幽静,苍劲翠绿的松树和楸树隐没在暮色之中。鲁国产的黑色帷幕随风飘荡着要卷起来,大宛国产的骏马在悲鸣还不时回头张望。悲壮的挽歌缭绕在坟山庐墓的上空,蒙古胡笳的音乐正在逼迫储藏武器的仓库。失去生气的原野显得格外的寂寞,只有一缕青烟升起的时候才能看见归巢的鸟儿从这里经过。

上官仪(约608——665),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举家移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唐贞观初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太宗每作文,都要他阅稿,每次私宴均没有他不参加的。唐高宗时,任门下省秘书少监,永徽六年(655),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就是由他草诏的,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后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即为宰相。显庆五年(660),唐高宗因风疾发作,他让武则天处理朝政,从此夫妻之间逐渐出现裂痕。龙朔二年(662),唐高宗准备废掉武后,又让他草诏,但由于武则天软硬兼施使此事中缀。麟德元年(664),因受废太子梁王李忠一案下狱,家口亦被抄没,自己和儿子上官庭芝被杀。然而其孙女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甚得为武则天重用,令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故有“巾帼宰相”之名,中宗即位后,她册封为昭容,从而他被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绣像凌烟阁,追封楚国公。工诗,其词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集三十卷。

谢都督是谁?据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文化论丛》主编彭庆生说:“谢都督,即谢叔方,雍州万年人。”(见其《唐高宗朝诗歌系年考》一文)

(二)

一个当朝宰相为什么会为一个前朝都督谢叔方作挽诗呢?这是因为他是“玄武门之变”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关于“玄武门之变”事态,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载: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这一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在玄武门设下了埋伏,宫中内应张婕妤探听到李世民上表中的意思后,立即告诉了李建成,于是李建成就召见弟弟李元吉共同商议,李元吉说:“我们应当牢牢掌握好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且托疾不上朝,以观察形势的发展。”但李建成说:“战备已做得非常严密,我们应一同入宫参奏,从而亲自探明消息。”他们乃一齐入宫,但必须经过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发觉事情有变,于是立即打马回宫。李世民看见他们离开就随后想喊住他们,李元吉立即开弓发箭射李世民,但就是射不中,当李世民回箭时,却把李建成杀死了。

这时尉迟敬德率领骑兵赶到,大家一齐发箭射李元吉,把他射下了马。这时李世民的马在逃入树林时被树枝挂了一下而掉在地上不能起来。李元吉赶到,夺下他的弓并将他紧紧扼住,幸亏尉迟敬德跃马过来大声叱咤制止住。但当李元吉准备步行想离开武德殿时,尉迟敬德追了上去,射箭把他杀了。

当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到李建成已死,叹道:“岂有生前受其恩典,而死后逃避其厄难啊!”于是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将军谢叔方一起,率领东宫、齐五府的精兵二千多人赶到了玄武门。

张公谨凭着力气很大,独自紧闭城门拒之不得入。掌宿卫后军的云麾将军敬君弘正驻扎在玄武门,于是挺身出战,他与中郎将吕世衡一同大声呼喊着向前冲锋,结果全都被杀死。

守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力战很久,但当薛万彻鼓动要进攻秦王府时,吓得所有将士大惧欲退;这时尉迟敬德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头颅挑出来示众,由此东宫、齐王府的士兵才立即溃散了,薛万彻与数十骑兵逃入了终南山。冯立杀了敬君弘后,对其随从说:“这也足以多多少少报答太子了!”于是立即解散士兵,逃入山野。

时李渊才乘船泛于湖池,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内宿卫,李渊看了大惊,问道:“今日作乱者是谁呀?爱卿来此做什么?”他回答说:“秦王因为太子、齐王作乱,无奈举兵诛杀之,恐惊动陛下,特派遣微臣前来宿卫。”李渊转身对裴寂等人说:“不想今日还是发生了此事,应当如何处之呢?”

萧瑀、陈叔达道:“李建成、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预过当年起义之谋,也没有建什么功勋于天下,他嫉妒秦王功高望重,从而共同设置诡计奸谋。今秦王已讨平并诛之,秦王的功勋真是大于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承认其大善至德,委任以国家事务,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反复之事了。”李渊说:“好!此正是我的愿望啊。”

当时宿卫皇宫的以及秦王府的士兵还在与东宫、齐王府的士兵作战,于是尉迟敬德请李渊颁布发手令,命令各军均受秦王统一约束,李渊只好听从了意见,且由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读,当众人听后才得以安定下来。李渊又派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宫,通知所有将士,全部就地解散。

李渊便召见李世民,抚着他说:“近日以来,几乎都在为那些没头没脑的谣言疑虑吧?”李世民听到后后跪着前去吸吮李渊的乳头,并放声大哭了很久。

结果李建成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都被连坐而诛杀殆尽。当初,因为李建成曾许诺李元吉自己登位之后立他为皇太弟,才让李元吉为他死心塌地卖命。

大家还想杀尽李建成、李元吉身边的一百多人,并籍没其家口,幸亏尉迟敬德出面坚决抗争,这才把事态制止住。当日皇上颁下诏书,大赦天下。说凶逆之罪,只止于李建成、李元吉,其余参与徒党,既往不咎。国家一切事务,皆取决秦王李世民处理。

六月五日,冯立、谢叔方得知后出来自首;只有薛万彻继续逃匿,直到李世民屡次下谕召唤,才出来自首。李世民说:“都是忠于职守的义士啊。”并予以全部释放。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全过程。短短一天激烈战斗,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进程。这一场血淋的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李家同根生的兄弟二人,遭到全家数十口同时诛戮,作为爷爷的李渊,不知作何感想。

宿卫军,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在这一事件中,云麾将军敬君弘所掌管和宿卫后军几乎全军覆没,成千上万。正因为谢叔方等人忠心护主,英勇奋战,才杀得李世民伤亡惨重,自己也落荒而逃。

要不是李建成、李元吉头颅的出现,身首异处的可能是李世民。因为李世民部队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而谢叔方等人则越战越勇,届时他们将迫使李渊提前退位,让李建成或李元吉继位登极。那样谢叔方等人就是开国功臣,历史也会被改写。

谢叔方等人不仅反应相当迅速,而且他们均有极大号召力、组织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尽管符合法统的太子身边,只有魏征、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少量杰出人才,因为那个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的李纲早已被疏远,那个杜淹则被房玄龄拉入了天策府去任了参军,文学馆学士。

太子所依靠的是,靠不住的父亲唐太祖李渊,和力不从心的兄弟齐王李元吉。皇上所看重的是女那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手下谋士、战将风云际会的秦王李世民。

据沈昫《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宫府兵遂散。是时,高祖泛舟于海池。太宗命敬德侍卫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受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高祖劳敬德曰:‘卿于国有安社稷之功。’赐珍物甚众。太宗升春宫,授太子左卫率。时议者以建成等左右百余人,并合从坐籍没,唯敬德执之不听,曰:‘为罪者二凶,今已诛讫,若更及支党,非取安之策。’由是获免。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海池,位于长安皇城的西南方(今西安劳动南路和东桃园村之间)的一座放生池。南衙,长安皇宫城南设立中央的省、台、寺、监各官署。北司,皇宫城北设立的内侍省。春宫,即太子东宫。

冯立,同州冯翊人,有武艺,略涉书记,李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李建成被诛后,而来请罪,太宗慰勉之。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拜广州都督,至贪泉叹道:“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

薛万彻(?-652),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原籍敦煌(今属甘肃)。降唐后,因征讨梁师都有功,授车骑将军,投入太子李建成受其赏识。玄武门之变时,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后来唐太宗赏识其武勇,屡次遣使招谕才复出拜将。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丽时屡立大功,尚太宗妹丹阳公主。后因参与谋立李恪为帝,被长孙无忌所杀。

另据《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宫府兵遂散。”

据沈昫《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上载:“敬君弘,绛州太平人,齐右仆射显隽曾孙也。武德中,为骠骑将军,封黔昌县侯,掌屯营兵于玄武门,加授云麾将军。隐太子建成之诛也,其余党冯立、谢叔方率兵犯玄武门,君弘挺身出战。其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当且观变,待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乃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并遇害。太宗甚嗟赏之,赠君弘左屯卫大将军,世衡右骁卫将军。”

在“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伤亡惨重。谢叔方和冯立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兵马攻打玄武门,所杀的可是个非同小可的大人物,骠骑将军,加授云摩将军,封黔昌县侯敬君弘,他统领着玄武门屯营兵,乃皇帝亲兵。李世民登基后赠左屯卫大将军。另一个被杀的中郎将吕世衡,赠右骁卫将军。

谢叔方自首后被唐太宗派往新疆边陲,处理艰难险阻的边疆事务。据宋王钦若《册府元龟》载:“唐谢叔方为左亲卫中郎将,奉使灵州招辑突厥,会失哥逻禄等部落叛率兵三千,于籁渎水上,围叔方甚急。叔方率厉奋击,虏众乃解。还至柔远县,发伊州兵往谕延陀,与其游军会击,大破之。”

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的灵州,左亲卫中郎将谢叔方,持使节前往召集突厥,当时刚刚叛离的阿尔泰山之西的西突厥哥逻禄等部落,却率领的三千士兵,在籁渎江上游围攻谢叔方,情况非常危急。经过他率领部军列队警戒,奋起反击,使敌众被迫解围而去。回到新疆哈密市东南的柔远县后,他又派伊州兵去告诉敕勒部落之一的延陀部,与其游击军联合作战,从而大破叛敌。

西州,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麴氏高昌,以其地置西州。伊州,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领伊吾、柔远、纳职三县,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贞观四年(630)初置时名“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另一个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是庭州,领金满、轮台、蒲类三县(后增置西海县),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在新疆,谢叔方处置有方,使得边境安宁,人民拥戴,后调回南方任职。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孝友载:“沈季诠,字子平,洪州豫章人。少孤,事母孝,未尝与人争,皆以为怯。季诠曰:‘吾怯乎?为人子者,可遗忧于亲乎哉!’贞观中,侍母度江,遇暴风,母溺死,季诠号呼投江中,少选,持母臂浮出水上。都督谢叔方具礼祭而葬之。”

贞观十三年(639)前后,谢叔方已在洪都任都督,他看到孝子沈季诠亲自跳到江中去把淹死的母亲拖上来,亲自备好祭礼给予安葬。

(三)

看来谢叔方是个仁义之人,所率部队也是仁义之师,所以正史典籍均把他纳入“忠义”、“仁义”一卷,正如据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所说:“夫有生所甚重者,身也;得轻用者,忠与义也。后身先义,仁也;身可杀,名不可死,志也。大凡捐生以趣义者,宁豫期垂名不朽而为之?虽一世成败,亦未必济也;要为重所与,终始一操,虽颓嵩、岱,不吾压也。”

据沈昫《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上载:“谢叔方,雍州万年人也。初从巢剌王元吉征讨,数有战功,元吉奏授屈咥直府左车骑。太宗诛隐太子及元吉于玄武门,叔方率府兵与冯立合军,拒战于北阙下,杀敬君弘、吕世衡。太宗兵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传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哭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历迁西、伊二州刺史,善绥边镇,胡戎爱而敬之,如事严父。贞观末,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历洪、广二州都督。永徽中卒。”

谢叔方一开始就跟随巢剌王李元吉东征西讨,立下许多战功,被李元吉上奏皇上授以直府左车骑将军。在“玄武门事变”中,他敢于率领齐王府兵马与东宫冯立组成联军,在皇城北阙进行顽强攻击,杀死大将敬君弘、吕世衡,使得李世民兵马几乎丧失招架之功,直到尉迟敬德送来李元吉头颅,才让他无奈下马,大声痛哭后从容离开。第二天,他看到大势已去,又来到李世民面前自首,使李世民感慨地说:“真是个义士啊!”从而将他释放。后历任西北边陲的西州、伊州刺史,镇守边疆。他妥善地处理好了民族问题,让少数民族的人民非常爱敬他,对他如同对待父亲。贞观末年,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后任洪州都督、广州都督。大约永徽三年(652)前后逝世。

另据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忠义载:“敬君弘,绛州绛人,北齐尚书右仆射显俊曾孙也。累功历骠骑将军,封黔昌侯。以屯营兵守玄武门。隐太子之死,左右解散。其车骑将军冯立者,有材武,叹曰:‘生赖其宠,死不共难,我无以见士大夫!’乃与巢王亲将谢叔方率兵攻玄武门,殊死斗。君弘挺身出,或曰:‘事未可判,当按兵待变,成列而斗可也。’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呼而进,皆战殁。立顾其下曰:‘足以报太子矣。’遂解兵走。君弘等败,秦府兵不振。尉迟敬德掷巢王首示叔方,叔方下马恸,亦出奔。明日自归,太宗曰:‘义士也。’置之。俄而立又至,帝让曰:‘汝离我兄弟,罪一也;杀我将士,罪二也。何所逃死?’答曰:‘出身事主,当战之日,不知其它。’因伏地悲不自胜,帝亦劳遣之。诏赠君弘左屯卫大将军,世衡右骁卫将军。

“立已蒙贷,归语人曰:‘上赦吾罪,吾当以死报。’未几,突厥犯便桥,立引数百骑与虏薄,败之咸阳。帝喜,授广州都督。前日牧守苛肆,为蛮夷患,故数叛。立至,不事家产,衣食弗求赢。尝见贪泉曰:‘此岂隐之所酌邪?吾虽日汲,庸易吾性哉?’遂极饮去。在职不三年,有惠爱,卒于官。

“叔方历伊州刺史,善治军,戎、华爱之。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徙洪、广二州都督。卒,谥曰‘勤’。本万年人,从巢王征讨有功,王表为屈咥真府左车骑云。”

据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仁义第十三载:“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教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嘘唏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少有志于学,博通经史,魏元忠、朱敬很看重他,诏入史馆,撰修国史,不久官拜右拾遗,武则天时,以“有史才”之名,神龙中,迁右补阙,与韦承庆、崔融等撰《则天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张说几次要求修改文字,他不受威胁称:“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被贬官荆州司马,著有《唐书备阙记》十卷、《唐中宗实录》二十卷、《唐睿宗实录》五卷、《开元升平源记》一卷、《大唐十四家贵族谱》一卷、《古乐府》十卷、《乐府古题要解》二卷等、《贞观政要》十卷。

作者吴兢不仅“直笔”录史,而且直言评论:“愚按:冯立之言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此子路所谓食焉而不避其难也。谢叔方亦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之意。二人虽皆受爵,然亦可谓忠义也已。太宗旌之,此正兴王室之所宜然也。若薛万彻亦可谓忠于所事,始焉与冯、谢无异也,然知进而不知退,终以邪谋就诛,宁不有愧乎!史臣是编,书冯、谢于忠义之首,万彻乃削而不书,厥有旨哉!”

他说谢叔方“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之意”,“可谓忠义”“史臣是编,书冯、谢于忠义之首”。

(四)

据宋权工部尚书谢谔于绍熙三年(1192)三月十一日所作《尚书艮斋公谱序》说,宋淳熙七年(1180),自己从寺丞杨文虎处得到一本老谱,并参照南丰的家谱,从而得知谢氏出于姜姓,炎帝之后。又发现另有姙姓,分为十族,谢为其中之一。谢国在南阳宛城,至夏、商、周三代之际,即已经亡国,子孙散逸,后来周宣王姬静,将国舅申伯封为卿士,并派召伯去经营谢邑,以赐给申伯,这就是谢氏一族的本源。

另外还发现,一个名叫谢宏的,乃汉高祖时与商山四皓一同隐居的隐士。从申伯至谢宏,都有姓名在录。即谢宏、谢广、谢烈、谢隲、谢豫、谢昌后、谢达、谢子成、谢秩、谢雍、谢涣、谢旺、谢珽、谢国辉、谢宁、谢福、谢仰贞、谢平和、谢翠、谢武、谢秉槐、谢堂、谢瑛、谢文轩、谢福郎、谢宜礼、谢怡、谢夷吾、谢瑀、谢居正、谢仲庸、谢敏、谢智、谢景、谢随、谢兆、谢景隽、谢缵、谢衡、谢裒、谢奕、谢玄、谢瑍、谢灵运。

本族所传近代谱牒,都说出自谢灵运之后,最初寄籍在筠州高安县仁孝乡。唐宪穆间(806——824),远祖谢华才迁到吉州(今吉安)新淦(今新干)。

因为谢灵运曾为临川内史,封康乐公,也就是袁州万载。万载这里有谢山,谢城,还有谢灵运读书堂。而高安实与万载相距很近,必定也有迁移到高安居往的。

谢灵运之后裔,谢凤、谢超宗、谢才卿、谢怀植、谢袍、谢欣、谢革、谢道宏、谢叔方。(注:谢才卿,子谢藻,孙玄曙,曾孙二郎,玄孙十六郎。谢怀植,就是谢藻,抑或是其兄弟,待考。)

谢叔方仕唐为官,曾任洪州都督,最初寄籍高安为家。然而自谢叔方至唐宪宗、穆宗时的世传,缺了一百多年,少了四、五世。现今的族谱,自谢华以下才越近越详细。

幸亏我已移居桂山,虽然儿子谢岘,新授萍县(今萍乡)县丞,其他的还在侍读,颇有闲暇时间,因而续修其谱,如上所说。

谢谔(1121——1194),字昌国,号艮斋,一说定斋,人称艮斋先生、桂山先生,新喻(今新余)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抚州乐安尉、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累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进讲《尚书》。光宗时,历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提举太平兴国宫,晚归桂山。绍熙五年(1194),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谢叔方(601前——650后),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却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且为谢灵运、谢凤、谢超宗、谢才卿的后裔,天祖父谢怀植、高祖父谢袍、曾祖父谢欣、祖父谢革、父谢道宏。隋末,李渊起兵太原,他投入李元吉部下为将,屡立战功,官至咥直府左车骑将军(正三品);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时,他率领李元吉部下,联合李建成部合力奋战,消灭李世民部玄武门主力,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吕世衡,自首后任右翊卫郎将(正四品)。贞观初,任李世民近卫军的左亲卫中郎将(正四品),奉使灵州,招辑突厥,后任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刺史(正四品),转任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从三品),在任上他驾驭有方,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疾苦,尽量做到刑狱尽量公平,故当地人民对他十分佩服,“如事严父”,后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后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从三品),举家迁高安,爱民如子,后升任广州都督(正三品),高宗时期,逝世。

 

 

附:

尚书艮斋公谱序

余因考族古来有谱,庚子年得一本于族,中言疑无据。后遇朝籍杨寺丞文虎,家多藏书,因循其目,有此谱二卷,索本录之。既而稽之,馆阁所藏,皆有此书。吾宗之外,但有郑氏一卷,他姓莫预焉。

复观南丰之所载家谱,殆有相似,于是可信谢氏出于姜姓,炎帝之后。任姓之别,分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三代之际,盖以失国,子孙散亡。至周宣王命申伯为卿士,使召伯营谢邑,以赐申伯,此族氏之本也。

汉高帝时,有名宏者,自申伯至宏,俱有其名。宏乃高帝时与商山四皓同隐。由宏至于灵运二十三世,曰广、曰烈、曰惊、曰豫、曰建、曰子长、曰秩、曰雍、曰林、曰敏、曰智、曰景、曰随、曰兆、曰隽、曰赞、曰衡、曰裒、曰奕、曰玄、曰瑍、曰灵运。

族中传近谱皆云出灵运之后,占籍初,在筠州高安县仁孝乡。唐宪穆间,远祖华迁来吉之新淦。因考灵运为临川内史,封国在康乐。今袁州万载是也。万载有谢山,谢城有灵运读书堂,以其后在此,而高安实与万载相近,必又有移居高安者。

然灵运之后,又九世曰凤、曰超宗、曰才卿、曰怀植、曰袍、曰欣、曰革、曰道宏、曰叔方。叔方仕唐,为洪州都督,初家高安。自叔方唐宪穆时,所缺者百余年,为四五世。今谱自华而下,以近而特详,后来更加广。寻而附益之为幸,谔此以移居桂山。子岘,新授萍县丞,次侍读,颇得闲暇,因续其谱云。

绍熙三年壬子岁三月十一日乙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