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传》注释

(2012-10-23 18:42:17)
标签:

杂谈

分类: 谢氏研究

《陶渊明传》注译

谢燕颉

(一)

陶渊明(365— 427),六朝晋末宋初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官东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官姿城太守;母亲为阳新县令孟嘉第四女;陶渊明官江州祭酒,建威将军参军,镇军将军参军,彭泽县令。任彭泽令时仅80余天便辞官回家,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去世。其文学创作丰硕,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有关于陶渊明的名字、生年、世传,甚至其《五孝传》、《圣贤羣辅录》均受到后人的质疑。其《五孝传》、《圣贤羣辅录》,虽《四部丛刊》有影印宋本,但《四库全书》却已被删去,就是萧统的《陶渊明传》也遭到质疑。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其母亲丁令光为萧衍的贵嫔。他于天监元年十一月即被立为太子,然而却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已去世,死后谥号“昭明”,为南朝梁代文学家,所主持编撰的《文选》故称为《昭明文选》。

为了弄清其真伪,今将《萧统骈文辑集》中《陶渊明传》原文及译文陈述如下。

(二)

原文:

陶渊明,字符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一本无树字),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主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斋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闲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一作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一作赴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常侯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后。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宋本《陶渊明集》)

译文:

陶渊明,字符亮,而或名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曾祖父陶侃,晋朝大司马(位在三公以上,第一品)。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趣,博学多才,擅长作文,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我比拟,他说: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亦不详细知姓氏名字,只知他住宅旁边有五株柳树,因此作为其名号。他闲静少话,不爱慕虚荣名利。爱好读书,但不求甚解。每当有了体会意境,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个性是爱好喝酒,然而却家中贫苦,不能经常有酒。亲朋好友知道他这个样子,或许会准备好酒来招待他,每次来喝酒都要喝得尽情,还期待必醉。既然醉了就要退席,曾经会有不吝惜的神情予以挽留。狭小而简陋的居室显得萧条冷静,还不能挡风蔽日。穿着苦人穿的短褐,吃饭的箪和喝水的瓢也常常空空如也,还摆出一付安然自若的样子。尝试着著作文章以怡然自乐,也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不会患得患失,以此就这样自生自灭。当时人们说这是他自己的实际记录。

他父母亲年老而家里又很穷,被起用担任为州学的祭酒。却不堪忍受小官吏应尽的职责,不久,便自己弃官回家了。州府召他担任主簿,他却没有接受。亲自耕种粮食以期自给自足,于是又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问候,他已卧床饿好几天没吃没喝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能之人处世的原则是,若天下无道则隐居,有道则出仕报到,象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还如此糟践自己呢?”他的回答是:“我陶潜怎敢冒充贤能之人,而且我的志趣也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一些粮食和肉食,却被他统统退回了。

后来就任镇军将军参军、建威将军的参军。他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要能弹琴唱歌,就以此筹集好隐居住所的费用,这总可以嘛?”主事者听说后,便让他去担任彭泽县令。他也不愿以家眷作为累赘而随同上任,只送了一个劳动力给他的儿子并写信给他说:“你一朝一晚每天都要用度,要求做到自给会有困难,现在派来这个劳动力可帮助你解决油盐柴米问题。但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好好待他。”县衙的公田全都让他手下的官吏种上了能酿酒的高粱,说:“象这样便能常常酒醉如意,这已就够了。”妻子却坚持要种一种黏性较小的秔稻,于是用二顷五十亩的田地去种高粱,另外五十亩去种粳稻。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了彭泽县,县府玉事的官吏说:“您因该结束整齐并穿好官服去拜见他。”陶渊明叹了口气说:“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而去折腰,好象乡村的小孩子!”当天他就解下官印的绶带而辞去了官职,为此还作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又征用他为著作郎,他也没有接受。

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也不能如愿。陶渊明曾经上庐山,王弘就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酒席,在陶渊明的故乡那个仅离庐山温泉北面一里许的栗里的半路上趁便邀请他赴宴。因陶渊明有脚疾,庞通之还让自己的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抬着竹制的轿去迎接,他到了以后,就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也到了,陶渊明却并没有起身迎接。起初颜延之任后军将军刘柳的功曹,在浔阳时,就与陶渊明颇有感情,后来调到始安郡去任太守,在经过污阳时,每日都到陶渊明的住所去饮酒。并且每次去,都要开怀畅饮,直到喝醉。弄得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找不到机会。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给他留下二万钱。陶渊明就把它全部送给酒店,稍后便频频前来取酒。曾在九月九日那天,他走出房门,在宅边上菊花丛中静坐了很久,还满手抱着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去喝,又到喝醉才回去。

陶渊明虽然并不深通音律乐理,但是却保存了无弦琴一张,每当喝酒时,都会弹奏一番以寄托其情意。前来拜访的人不论身份贵贱,若是有酒时就会拿出来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自己先喝醉了,就会直接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去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了均可复加的地步。郡中将校常常前来拜访他,每当他所酿的酒熟了,就用头上戴的葛巾来过滤酒,过滤完毕后,又把葛巾扎在头上。当时名士周续之正上庐山,师事慧远法师,彭城的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而陶渊明也不接受朝廷征用,所以他们三人被人称为“浔阳三隐”。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周续之出仕到州,便和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一起在城北讲授《礼记》,并加以校勘。他们就住在官员办公的场所,与马队驻地较近。所以陶渊明为了表达敬意便写诗送给他们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肄,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为著作佐郎、补员外散骑侍郎翟法赐之妹,也能安于过勤劳清苦的生活,与陶渊明的志趣相同。他自认为自己的曾祖父曾是晋朝的宰相,故而耻于自己的地位屈身在他人之下。自从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他便再也不愿意出仕做官了。元嘉四年,当再度接到朝廷征有消息,也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三)

这只有千字的短短传记,作者便把陶渊明的身世、个性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描述得淋漓尽致。萧统不仅作有《陶渊明传》,还编辑了《陶渊明集》,并为之作序。

他在序中说:“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意思是说,阅读了陶渊明的文章,竞争的激情得到抒发,鄙夷吝啬的意气也被除去,贪腐之人可以变得廉洁,懦弱之人可以变得自立。不仅仁义可以践行,抑或名利也可以辞去。这样不必攀登泰山、华山,去远求那个柱下史老子。这样有助于风俗教化。

据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载:“江州刺史檀韶请周续之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仇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潜赋诗曰:‘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巳勤。’盖讥之也。”

那么到底是不是蒋一葵所说的讽刺诗呢?请看陶渊明的全诗:“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这首《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收集在《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诗中,是陶渊明为周续之、祖企和谢景夷三人,在马队旁边那样极差的环境讲解和校勘《礼记》所作。

周续之(377—523),字道祖,雁门广武人。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年方十二,诣宁受业,寻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既而闲居则读老、易,师事沙门慧远,与刘鳞之、陶潜俱不应征。宋武帝刘裕北伐,世子居守,迎周续之馆于安乐寺,延入讲礼。月余复还山。后卒于家,尝注嵇康高士传于世。祖企、谢景夷皆为州名士。

诗的意思是,我养病在破败住宅的屋檐下,整日里没有一件高兴的事。除服用药剂和砭石之外还有不少空闲时间,于是想念我的那些好朋友。但志趣已相去甚远不再是寻常事,路途遥远也不是什么真的原因。周续之先生正在著述孔子的学业,又有祖企、谢景夷二个在积极响应并将臻于完成。儒家的大道理已失传上千年了,今天又重新听到这些。马队并非是个讲习的场所,校勘书籍也确实够勤奋了。老夫应有自己的爱好,只是想与你们成为邻居。但愿能教导好我的几个儿子,让他们跟随我到颍水之滨洗干净耳朵。

相传尧曾让天下给许由,但是许由却不接受而且为此逃去。尧只好又召他任九州长,但许由也不想听这件事,还洗耳于颍水之滨,事见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

陶渊明希望周续之、祖企、谢景夷能与自己成为邻居,听他们讲习《周礼》,以摒弃名缰利索,甘心与自己一起洗耳于颍水滨,即甘愿终生隐居林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