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兰亭诗》赏析
(2012-10-22 19:28: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谢氏研究 |
谢安《兰亭诗》赏析
谢燕颉
(一)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经孙绰、谢安、郗昙和王凝之的提议,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主持,在会稽山阴兰渚靠近鉴湖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千古流芳的修禊活动。
修禊,为古代一种除灾祛邪、祓除不祥的祭祀仪式,于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曹魏后改为三月三日进行。
在这阳气充畅,春风和煦的大好时令,人们可以通过沐浴温暖的河水,涤净身上的不祥之气及祸根疾患。禊,同絜,即洁。
当时参加修禊的共有四十二位文士,除了饮酒作乐,还有赋诗抒情,当时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徐丰之、袁峤之等十一人各作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王丰之、王元之、王蕴之、王涣之、郗昙、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等十五人,或四言诗,或五言各作一首。另有王献之、谢瑰、卞迪、卓旄、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凝、吕系、吕本、曹礼等十六人,因未赋诗而各被罚酒三觥。
这三十七首诗,汇编成《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当时没想到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及其书法作品,后成为传世之宝、千古绝唱。然而,谢安赋所作的二首《兰亭诗》,却鲜为人知。
其一: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
伊,他们,彼等。昔,以前,从前。先子,泛指祖先。怀,,心愿,心志。契,契约,书契。兹,此。言,语言。执,执行,凭据。寄傲,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林丘,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又指隐居的地方。原畴,原野。逈,空逈,空迥,空旷遥远。
赞自然之博大,叹人生之渺小;高隐林泉,寄情山水。谢安在诗中说,未来的先祖们,今天大家都有幸来此踏青、春游。今特地写下了这些语言,以为日后之凭,籍以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于山林之中。茂密深邃的森林,绵亘着崇山峻岭,浩渺辽阔的是,无边无际原野。遥远空旷的天空,降下了一层薄雾,凝聚成的清泉,向四面八方流去。
其二: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欣,快乐,喜欢。率,轻率;直率。尔,你;你们。褰,揭起,用手扯起。裳,下身衣裳。古时的衣服,上为衣,下为裳。罗,罗列,散布。阳景,明媚的风光。翼,帮助。翼翼,谨慎,小心翼翼,或严整有序。醇醑,醇香可口的酒酿。陶,陶醉。丹府,丹田,赤诚的心。兀,高而平坦。兀若,茫然无知的样子。羲唐,伏羲氏和唐尧的并称。殊,不同、差异,各不相同。万殊,指世上各种不同的事物、现象。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夭折。
谢安在诗中说,在一起欢度佳节,得意忘形之间,竟然随便揭起了下衣。淡淡的云彩,覆盖着明媚的风光,微风小心翼翼地鼓起风帆,小船在水中慢慢航行。醇香可口的酒酿,陶醉了人们赤诚的心,飘飘然如同登上高台,见到了神圣的伏羲与唐尧。万事万物虽然各种不同,却遵循同一个道理,有生有灭,有兴有衰,怎么又觉得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夭寿者呢?
谢安虽然因为“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但是,因有堂兄谢尚支撑门户,门庭显耀,家庭美满幸福,其乐融融,正生活得津津有味,当然觉得八百岁太短了。
(二)
而王羲之就来同了,他幼年丧父,且因父亲死因不明,受到朝野质疑,加上堂兄王导、王敦的冷落,虽为晋元帝司马睿的表弟,处处受到格外关照,却总是不如意的事多,一生之中常感到闷闷不乐。
特别是当时北伐初战大败,而宰相殷浩却执迷不悟,以致将相不和,作为一方封疆大吏,又调停无效,因而心中烦闷,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对生活的理解也深刻得多。
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围绕的中心是“修禊”,而所突出的主题却是“生死”。他通过作序,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包括对生死的看法。但他对于生活的理解,还是是取乐观主义态度的。
他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又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他告诉人们要怡然自乐,知足常乐。
然而人的生活也是艰难曲折的,因此,面对种种不测,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他又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性格内向,自我修养,境界高尚;有的性格外向,随波遂流,盛情火热。正如他所说:“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晤言,即面对面谈话,或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虽然人的境遇各不相同,但应该说是殊途同归的,均应归于“快乐”二字,取乐观主义态度对待人生,所以他说:“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不论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浪漫主义的李白,还是“细推物理须行乐”现实主义的杜甫,都认为要及时行乐。因为人生如梦,人生几何、人生苦短,人生若浮云,人生如白驹过隙。
因此,要珍惜生活,要热爱生活,正如他所说:“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从生到死,无人能免,他为此发出感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不是别人,而是孔夫子。
沧海桑田,人生易老。他接着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他接过谢安的话题,感慨地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啊,无生无死,无死无生,混为一谈是荒谬的。彭祖活了八百岁还觉得没有活够,但最终还是走了,或者说,世上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了,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是豁达的。
他最后说:“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人在怀念古人,后人也将怀念今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验证了他的预见。
(三)
《庄子·齐物论》中庄周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庄追求的是长寿,他们当然完全赞同彭祖的观点。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但是,无论怎样说,都不能夸大其相对性,以致否定生与死的区别。
“万殊混一理”,世上所有的事物虽然各不相同,但均有发展、有变化,在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
“安复觉彭殇”,谢安引发了关于八百岁人生或寿或夭的大讨论。彭祖,颛顼的玄孙。颛顼,北方大帝,黄帝的曾孙。
据《山海经》载,黄帝的妻子雷祖,即发明养蚕的嫘祖,生了昌意。昌意因犯下了天条而贬谪四川境内的若水,后生下了韩流。韩流娶了淖子氏的女儿阿女,而生了颛顼。
彭祖的父亲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女儿女贵(左加女)为妻,她怀孕三年未生产,于是剖开她的左腑窝,从中取出三个儿子。
其中一个即是彭祖,姓篯名铿。彭祖从尧舜时代一直活到周朝,活了八百岁,但是他临死之前还在怨叹,说自己的命太短了。
原来殷商末年,彭祖已七百六十七岁了,但相貌却仍不显老。殷王非常羡慕他,于是特派了一名采女,去请教他延年益寿的方法。
彭祖说,方法自然是应该有的,但是我见闻浅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先是介绍了自己的简历。说他在娘胎里即已丧父,三岁又丧母,是个苦命之人。又遭犬戎之乱而流落西域达一百多年。至今已共死去妻子四十九个,夭折儿子五十四十个。人生“三大不幸”全摊上了,于是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而自已小时候就并不结实,后来又没有调养好,落得个一身干瘦,行将不久于人世,还说有什么延年益寿方法啊,说罢飘然而去,不知所向。
然而又过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在流沙国西部边境上,看见他骑着骆驼慢慢地行走,并没有死去。
他为什么能长寿,有人说他见他经常服用一种叫桂芝的药物,又善于做深呼吸运动;也有人说他擅长烹调美味野鸡汤,并把此方献给了天帝,于是天帝赐他寿长八百岁。
“世上只有千年树,人间难逢百岁人。”彭祖活了八百岁,却还在抱怨,说实在还没有活够,如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 赐寿的并非帝尧,应为天帝。
宋代洪兴祖又补注:“彭祖,姓篯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他也进行没有订正。
(四)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说:“谢安五言诗曰:‘万殊混一象,安復觉彭殇。’而羲之序乃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盖反谢安一时之语耳。而或者遂以为未达,此特未见当时羲之之诗尔。其五言诗曰:‘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此诗则岂未达者耶?”
其实,王羲之与谢安的观点不一定相反。从“万殊混一理”到“万殊莫不均”,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有兴有衰也罢,有生有死也罢,其中均存在快或慢,强或弱的“不均”。所谓“造化之功”,是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均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羲之在诗中采用谢安的“万殊”,在序中采用谢安的“彭殇”,说明他们之间心灵相通,无处不在对话。
他们是忘年深交,这年王羲之五十一岁,谢安三十三岁。一个为而立之年刚过,生命之力如日中天;而另一个已皆知天命之年,属日已偏西。
清陈衍《石遗室论文》说:“六朝间散文之绝无仅有者,不过王右军陶靖节之作数篇。……此序临河兴感,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即仲尼乐行忧违,在川上而有逝者如斯之叹也。”
针对谢安提起的议题,王羲之认真地进行了思考,且作出了圆满的回答,故钱钟书在《管锥编》说:“羲之之文,真率萧闲,不事琢磨,寥寥短篇,词意重沓。”
时代进步了,医学和生命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谢安生活在现在,也许他:“安不觉彭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