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民国丁已年(1917)編就的《赵氏宗谱》,存电脑中已有两三年,今天终于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将之疏理如下:
赵村赵氏,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的三弟赵廷美(947—984),历德恭、承干、克勤、叔犀,传到圭之公(注:与宋徽宗赵佶同辈),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圭之公随宋室南渡,迁到安徽广德县,始定居江南。其时,迁居江南的皇宋赵氏较多,比如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其祖先也是随宋室南渡后在吴兴定居的。
赵村皇宋赵氏这一支,视圭之公为第一世(注:赵廷美的五世孙),直到第十四世的仲德公,始迁湖州府。期间,由圭之——公智——彦开——夫——时——若——嗣——刺——光——大——省——右——文——“仲”字辈,其中仲德公携子以恕公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始迁安吉县化角坞(今安吉梅溪镇钱坑桥村)。据《宗谱》记载仲德公(1398—1483)活了八十六岁,可谓高寿。
在安吉昆铜乡化角坞村居住的赵氏,至十八世分支长兴畎桥赵村,期间历四世:仲德——以恕(1414——?)——“之”字辈——“宾”字辈,其中宾三公生二子:宗理、宗易(相当于皇宋的第二十二世孙)。
因化角坞遭到时疫侵袭,十八世的宗理、宗易兄弟俩迁到长兴县的空隐寺前,成为长兴赵村赵氏“寺前支”的始祖;再由兄弟俩将“寺前支”赵氏分成两派:宗理公后裔的“寺前支理公派”和宗易公后裔的“寺前支易公派”。《赵氏宗谱》主要记载这两派,一直编到民国年间的三十四世“泗”字辈。从十八世到三十四世的字辈分别是:
宗--良--士--廷--天--应--维--兆--世--文--行--明(忠)--信--一--又--以--泗
另外,宗谱还附带了安吉“化角坞派”,鉴于从明朝延至民国的三个支派子孙众多,本文以下内容主要介绍“寺前支理公派”和安吉“化角坞派”中有科举功名的世系。
一、寺前支理公派(理大房)
从十八世的宗理公定居寺前村,历十九世的良佐、二十世的士英、二十一世的廷辅、二十二世的天福,直到二十六世,皆无科举功名。其中,天福公生于明代万历年间(具体生卒不详),子四、女二,其中一女嫁乌程县州同徐倍户,在门当户对的年代,能将女儿嫁到“副市长”一级的家庭,可见赵氏已经进入士绅家庭。
二十三世:应松、应桂、应林、应桐(以下只列第三子应林公世系,其他省略)
二十四世:维仁,生于明天启年间,应林公长子,生卒具体不详;
维礼,生于明崇祯年间,
应林公三子,生卒具体不详 。
二十五世:京兆,维仁长子;
福兆,维仁次子。
嘉兆,维礼次子。
二十六世:世候(1646——康熙年间),京兆长子。有四子,其第三子文佩。
世茂(1687—1765),字德齐, 福兆次子。有五子,第三子文臣、第五子文达。
世绩(1670—1728) 嘉兆子。有四子:文宗、文俊、文英、文雄,这一分支,科举最盛。
二十七世:文英(1712—1778),字荣,讳廷华,国学生,世绩第三子。
文雄(1718—1772),字琛,讳义山,邑庠生,世绩第四子。
二十八世:行健(1748—1786),号效天,国学生,文英长子。子二:忠良、明昌。
行安(1772—1830),字履祥,邑庠生,世茂第五子文达的次子。
二十九世
无人功名
三十世:
信能(1823—1861),字寅卿,太学生,为忠彦公继次子,忠彦公弟明佩的长子,其祖父为行韩(二十七世的文臣次子)。子一:一祥。
三十一世:一飞(1831—1882),字羽翔,号竹亭,太学生,信朋继子、信仁第三子,其世系为:文佩长子行元——行元长子忠美——忠美长子信仁、三子信朋。
二、 安吉“化角坞派”
二十六世:子鼎(1699—1781)字列三,太学生。子三。
二十七世:永顺(1729—1762)字大猷,国学生。子鼎长子。一子:鸣天。
永清(1769—1811)字大定,国学生。子鼎次子。子二。
(注:两个亲兄弟年龄相差四十岁,长子死亡后多年,子鼎公年已七十,另娶后又生二子)
二十八世:鸣天(1755—1808)字声闻,国学生。永顺公子,子鼎公长孙。生四子。
二十九世:国珍,字玉如,邑增生。鸣天长子。
国球,字石泉,邑增生。鸣天次子。
注:本家谱由赵村赵氏第三十六世赵某国提供,其祖父为三十四世:赵公泗量,属理大房一飞公的曾孙,生于清宣统已酉(1909)年。
附評:
1.
趙村趙氏居于據稱風水極佳的浮雲山下,耕读传家,其中理大房在清代中期出了两位太学生、两位国学生、两位邑庠生,共六位生员,虽然比起長興其他的合溪趙氏、潭瀆趙氏、范灣趙氏要遜色許多,家譜中也沒有官吏任职的记载,但亦可谓区域性的旧家名族、地方士绅。
2.
趙村趙姓畢竟是皇宋宗族後裔,從譜中家訓家法來看,禮法規矩十分講究;而且其家譜的記載,從趙廷美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最近又修新譜接續下來,綿延四十二世達一千餘年,對研究宗譜文化、宋室南渡以及移民歷史,頗有價值。
3.
趙氏家譜中詳細記錄了咸豐年間許多趙氏子弟失蹤、被擄或死亡的信息,反映了“長毛之亂”對本地的影響。而畎橋一帶正是移民集中地,尤以清同治以後河南信陽籍移民居多,趙氏宗譜中所記錄的與其他家族聯姻信息,比如同鄉石橋頭的盧氏、畎橋村的楊氏、牌樓村的範氏、孟鬥的吳氏、後羊村的羊氏、彭家基的王氏,反映出這些姓氏也是畎橋當地的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