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龙 山 汉
碑
据不完全统计,封龙山有东汉以来历代碑、碣、题刻等百余处,是封龙山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封龙山汉碑,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诸方面,都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目前发现见诸史籍记载的汉碑有六通,即《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八都神坛碑》、《白石神君碑》。现存实物的有《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两通,保存于封龙山上“汉碑堂”内,这是河北境内仅存的汉代碑刻。
三公山是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村(1947年分为前仙,后仙村)的一座山。现称仙翁寨山,本地称为〃寨〃。祀三公山碑,出于后仙村仙翁寨山。白石神君碑出于元氏县苏庄村,苏庄有白石山,出白石,即石英,做玻璃的原料。两碑均为东汉碑。对中国书法艺术有重大影响。
修真观侧岩石上,到今尚存。除了汉碑之外,封龙山还存有金元以来碑碣十余通。其中金明昌三年(公元
l192年)立《封龙颂碑》是现存金代重要碑赐之一。碑阳刻《封龙颂》七绝诗一首,行书书写,每字约七、八寸,字体宽扁,行笔有飞舞之势。额篆“县宰昭勇南阳樊公题龙山记”12字;碑阴为元氏进士赵时中撰《游龙山记》,元氏王换灌书丹,东垣(今河北正定)进士鲁秉礼篆额。山北麓大公庙现存清代碑刻两通,记载获鹿县郭庄隋末义民张大宏扶危济贫、保护乡民义举和重修大公庙的历史。《禁凿胜山石记碑》现存于封龙山书院西侧,是清道光二十九年元氏知县张声劲为告示乡民严禁开凿封龙山石而刻立的。碑高
l·65米,宽约60厘米,保存完好。《封龙山新建圣像藏室记》由嘉靖柏乡县进士魏谦吉撰文,记述了元代封龙书院所存孔、颜、曾三石像被遗弃、埋没又重新被发现并建室保存的经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龙书院在元明两朝的盛衰变迁,为封龙山重要碑刻之一。“修真观”是封龙山著名道观,宋真宗曾为之赐额,后人作《修真观赐额记》,由曹崇之书于封龙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题景摩崖石刻,是封龙山书法艺术的瑰宝。如封龙书院南侧的“书院春风”、老龙潭的“大海分灵”、东石堂的“海天东曙”等题景石刻,生动点化出了景观特点和神韵,是古代题景艺术中的上乘之作。修真观前大宇摩崖“封龙山”及元代中书左远史彬手书“试剑石”行楷大宇,字迹雄浑潇洒,用笔道劲刚健,堪为封龙山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另外,历代赞咏封龙山的诗词歌赋也多赖刻石以传世。景与待互映,诗与石相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封龙山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吸引了历代文人学者、达官贵
人前来游览,留下了大批石刻题记。西石堂一号窟东上角的“武平三年秋礼”题记,是目前发现的封龙山所存的最早的题记,对确定西石堂佛教造像的始凿年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如唐咸通,宋治平、政和,元大德,明嘉靖,清乾隆等年代
的题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封龙山宗教流派的; 演变、书院沿革等人文
活动的历史脉络。其中嘉靖十年真定名士梁志(提供梁梦龙之子)诸兄弟访封龙山道士的题记,反映了真定名门梁氏之家与封龙山宗教界的关系。有关“太平军”的题记,则为研究清代太平军北征及其失败后残部的活动了一些线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