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

(2013-05-29 06:41:33)
标签:

春夏秋冬

家门

好了

对联

知府

     缺 一 少十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爱好诗词,精于书法,擅画兰竹,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其名言“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久传后世。其仕途跨历三朝,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过七品知县,其书画作品,都要盖上“七品知县耳”的印鉴。

    一次,他到一个叫沙湾的庄子走亲戚,庄上设宴招待他。酒席间,一位姓钮的老人,诚恳地请他为庄上写副对联,郑板桥欣然答应。晚上,他绕着沙湾兜了一圈儿,走到庄子西山,观赏着蜈蚣湖,只见月朗星稀,天水一方,湖上风平浪静,一轮明月沉浸在湖底,景色十分宜人。于是,想出一副对联,回庄提笔而就:

 

   “一粒沙子万斗珠;

     半湾湖水千秋月。”

 

    这副对联,把蜈蚣湖的地理特点,土产和秀丽的风光都写进去了。而且庄名“沙湾”也嵌在联中。庄上人视为珍宝,高挂庄头。

    后来苏州蔡知府出外巡访,看到这副对联,赞叹不已,就亲自去拜访郑板桥。郑板桥听说这位知府清廉爱民,就陪他去看扬州文峰塔。走到南门,忽见一家门口写着一副古怪的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郑板桥端祥了一会儿,对知府说:“你先等一等。”说着掉头走了。不一会儿,郑板桥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拎着衣服、肉和一小袋面粉赶来。他们敲开那户人家的大门,只见一家大小被困在床上,看看锅灶,清水冷汤,锅里一粒粮食也没有。眼看着一家大小下不了炕,把东西留下就走了。出门后,知府问他,你怎么知道这家没衣穿,没粮吃呢?郑板桥说:“人家门上明明写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吗?这不正是缺一(衣)少十(食)?横批‘南北’,不正是缺‘东西’吗?”知府越发佩服郑板桥的文才和机敏。

 

    板桥 润 笔

 

    江苏镇江有座焦山,山间有座别峰庵,庵里住着和尚。这里竹林茂密,风景秀丽,郑板桥辞官后,就住在这幽静处所。他每天观江景,逛竹林,润笔作画。时间不长,消息传出,先是寺庵的和尚,后来是一批批达官富商,纷纷登门求画。这小小的天地被搅得乱了起来。郑板桥就跟老和尚商量,写出了“书画润笔”告示: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从此“笔榜小卷”,便知郑板桥之“怪”。“笔榜”后面,还附有一首笔榜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

    只当清风过耳边。”

 

    从此吝啬鬼不敢再来,舍得花大价买画的,要先找和尚交钱,然后交画。卖的钱都归庙里使用,而郑板桥得到的是室静清雅。

    扬州有个盐商叫姚有财。一次,两江总督给他捎来口信,说要到扬州巡视,让他弄一副郑板桥写的对联。姚有财如同得了圣旨一般,赶忙操办起来。

    他先派人去安徽定制了两张宣纸,长有丈余,宽过六尺。又派人去和郑板桥商议写一副特大的对联。郑板桥向来不阿权贵,一口回绝了。姚有财急得团团转,亲自登门恳求说:“写出对联,将重金相谢。”郑板桥心想:这小子一向横行乡里,为富不仁,又吝惜的要命,这回治治他也好。于是回答说:“先生一定要我写,那就送两千两银子来。”姚有财看钱比磨盘大,要银子就是割他的肉,哪里肯出?可又一转念,不出钱又没别的法,就说:“我出钱,我出钱!看在登门求教面子上,减一半吧!”郑板桥也不答话,抓起笔写了七个大字:

 

   乡里鼓儿乡里打;

 

    写罢,把笔一撂又忙别的去了。姚有财等了半天不见写下联,就说:“郑先生,快写吧!”说话语气还有点不耐烦。郑板桥故作惊讶地说:“不是写好了吗?”姚有财急着说:“郑先生别开玩笑,还有下联呢?”郑板桥这才说:“本来是两千两银子一副对联,你只出一半,那我就只能写一半对联给你了。一半对一半,公平合理,两不吃亏!”    

    姚有财急得直跺脚。不写吧,等于白白送了一千两银子,还白搭了宣纸。写吧,还得出一千两。总督又快到扬州了,办不好这事,如何交待?没别的法子,只好捏着鼻子喝酸醋,干脆又拿出一千两银子。郑板桥这才写了下联七个字:

 

    当方土地当方灵。”

 

    事后,郑板桥高兴地说:“我可不容财主老爷们任意摆布。”

 

    一官 归 去 来

 

    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是“扬州八怪”之皎皎者。有一次,他到好朋友李啸村家里作客。宾朋入座,酒菜摆好后,李啸村看着郑板桥,忽然念出一联:

 

   “三绝诗书画;

 

    要郑板桥对出下联,方可开宴。郑板桥思索片刻,对道:

 

     一官归去来。”

 

    满座皆鼓掌称妙。只因郑板桥与陶渊明二人的身份相同,都是知县,二人的品格相似,不愿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用“一官归去来”,这句陶渊明的现成诗句,对以“三绝诗书画”,那是最好不过了。

    有一次,郑板桥在镇江焦山游玩,观赏金山寺的雄姿,忽听的有人吟联道:

 

   “山光扑面经霄雨;

 

    郑板桥一看,正是诗画爱好者罗聘,他吟完上联,正在苦求下联,郑板桥看他为难的样子,就代答道:

 

     江水回头欲晚潮。”

 

    罗聘拍手叫好说:“我那上联,是说山光景色经夜雨洗涤后,更加清新可爱,正向人们迎面扑来。郑老师的下联,是说,江水不向东流,恋恋回转头来,原来是晚潮欲来。上下联相映成趣,浑然天成。

    扬州一个姓张的恶霸,在运河边建了一座花园,他经常约一帮游闲文人,乘船在河面上饮酒作乐,实则霸住河面,不让过往船只通过。有个穷渔民有急事求他让路,他就故意刁难:要想通过,必须对出他的对联,他的对子是:

 

    “吃墨看茶听香读画;

 

    这是张恶霸的帮闲文人出的。看似不难,却极难对,似无理,却极有理,似不通,却极有神韵。

    这事传到郑板桥耳里,他很是气愤,决心惩治这个恶霸。这天,他扮成渔翁划船来到河面上,张恶霸又用此联难为他,郑板桥笑着说:“你那对联儿,我们渔家对起来可便当多了!”随对道:

 

    吞风卧露喝月担云。”

 

    张恶霸一听,顿时无言,一打问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就再也不敢横行河面。

 

    教者 从 严

 

    郑板桥作县官时,清正廉明,为民作主。有一次,遇上一位私塾老先生,他说主家原说好的:一年工钱八吊,可到年底就又不给了。老先生只好到县衙去告状。郑板桥问:“是不是你的学问不深,误人子弟,人家才不给你钱呢?”老先生很不服气,说愿当堂试验。郑板桥说:“这样吧,那我就出个对子,请你对来。”说着,手指挂在大堂上的灯笼说: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的气还没消,随口对道: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一听,这老先生还真有学问,便把他留在县衙当师爷。

    郑板桥常乔装私访,了解民情。有一次,他肩挑货郎担,手摇货郎鼓,来到一处集镇上。看到一私塾先生正教学生念书:“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郑板桥听糊涂了,转念一想,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那先生很生气,大声责问道:“你这过路人,我教的书有什么好笑的?”郑板桥笑得眼里含着眼泪说:“你教错了!把‘毋’字教成‘母’了!”

    老先生自以为是地辩解道:“不错的!不错的!书上明明写的是‘母’啊!”

    郑板桥见他如此执抝,便严肃地说:“你为人师表,知错不改,误人子弟,从今天起,你就不用教书了。”说着从衣襟里取出一方印信,老先生仔细一看,原来是知县大人郑板桥,不由得面红耳赤,忙打躬作揖说:“请县太爷息怒,小可有眼不识泰山,实在该死,还让我在这儿教书糊口吧!”

    郑板桥见他认了错,就对他说:“你教书不难,我出个句子给你对,对不出就请便吧!”说完,即出一上联:

 

   “曲礼篇中无母狗;

 

    老先生想了半天,不知所对,只好卷起铺盖走人。一晃三年过去,这位老先生又来找郑知县,说我对出了下联:

 

    谷梁传外有公羊。”

 

    郑板桥看了他的下联,连说:“对得好!对得好!”就又介绍他到一家私塾去教书。

 

    板桥佚事

 

    郑板桥是古文人中的另类,号称“扬州八怪”,故事很多。其诗、书、画的造诣,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删繁就简”`“标新立异”,他有名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立异标新二月花。”

 

    对待文艺批评,他也有高见,有一副对联,至今仍被引用: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郑板桥为人正直,不阿权贵,赞誉良善,疾恶如仇。有个知己朋友说:“先生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何不为自己写一副对联?”

    郑板桥说:“这有何难!”随即念出自己的“座右铭”: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两面枝。”

 

    郑板桥为官爱民,古来奉为楷模,他在濰县任上,在画给山东巡抚的一幅墨竹上,题诗一首: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六十大寿,这位落拓不群的扬州一怪,写了他的“自寿长联”,高挂厅堂,宾客们莫不称绝。长联云: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十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今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笑来百岁已多。”

 

    此“自寿长联”,不仅对仗工整,且用语不凡,妙趣横生。虽有些“消怠”情绪,“牢骚”意念,当时不这样,又待如何呢?

    郑板桥的书画如人,墨迹贵如珍宝。传说,浙江仁和县有个马秀才,他曾携行装赴广东,路经江西南昌,夜宿生米潭被盗,一应行装被抢劫。无奈何,马秀才赶紧登堂告状。

    南昌按察使刘兰移,看过他失物的呈单,不过书画玩物,不以为然,一笑置之。可马秀才焦急地说:“失物中有郑板桥的手书楹联!我视如生命,爱如珍宝,乞望追问,其余东西倒还罢了。”刘巡抚怜他一片痴心,通缉查案,破案后,果见郑板桥的那副楹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刘巡抚看这书法,果然是龙飞蛇走,联词精妙隽永,遂爱不捨手。他笑着说:“难怪马秀才视为珍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