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智慧课堂”的研究
(2013-10-04 21:18:50)分类: 平日文章 |
“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的研究
一、
追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在我校组织的几次行政调查课和课堂问诊的活动中,反映出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
3、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
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
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已经取得的经验及做法
1、教研机制改革,帮助教师有效提升理论水平。
(1)以“三三”式教研引领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校注重“学校-学段(学科)-年级”层级管理,在原有基础上,又分别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地校课程、海洋课程教研组,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教研力度。
学校提出了“基础性-提高性-主题性”教研模式,在各个教研组的共同主题确定为“教师质疑”与“教学所需”有机结合,将“实践体验”与“特色形成”有机结合。
学校围绕“把课标带进课堂”的主题开展了课程建设。同级部教师采用“学、研、用、思”四环节开展活动,通过阅读理论学习策略、通过集体备课研究策略、通过课堂实践运用策略、通过课后反思总结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2)以课堂诊课和行政调研活动提升课程的执行力。
“跟踪课”、“调研课”、“引领课”和“问诊课”成为学校草根教研的基本形式。
学校每月开展“课堂诊课日”活动,活动立足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针对教师课堂执教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诊断。
学校开展了“百课闯关”活动,诊断每位教师的所有授课课程,提高教师对任教学科的认识和把握程度。
2、探索课程模式建设,形成独特的课堂文化。
立足课程建设,在语、数、英三科中进行了课堂模式的有效探索。在语文学科中开设阅读课程,语文课中增加2-5分钟的练笔,进行数学挑战,记录英语笔记,不断改革教学的模式。加强书法课的研究,语文组进行了书法课的展示,积极探索书法课的有效模式。
学校开展了“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课程模式探索。以学科组为单位,举行了策略交流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例如:英语周、作文节,让孩子们在应用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快乐。全校范围内举办了“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课堂展示会,展示这种全新的课堂理念和课堂文化。
3、且行且思,提升教育实力。
学校工作且行且思,一切围绕“以思促行”的教育理念开展。
(1)学习名师课堂,反思自身不足,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注重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在抓骨干的同时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学校派骨干教师赴南京、北京、蓬莱、寿光等地参观学习,看差距补不足。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师傅,定期组织名师讲坛、名师课堂等活动,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开展大练兵和教学年会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校结合一人一堂课开展了大练兵成果汇报,组织教学年会,活动穿插课堂展示、学科本体知识检测、行政调研、优秀教研组评比等形式,让教学工作基于比较、基于反思有效开展。
(3)发展学科优势,培养特色。
学校确立了“能说善写”的发展目标,显现学校发展特色。
学校开展了“课堂小练笔”活动和“文章不厌千回改”活动。改革作文本的设置,打造独具台湛特色的作文形式,将作文草稿和成形的作文并排放置,让作文的修改过程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作文教学中改的功夫。
诵读阅读长效机制。每周固定诗词诵读日和快乐阅读日,让清晨有朗朗的读书,午后有静静的默读。
提供实践平台。繁星文学社为学生的书面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它成为促进学生能说会写目标达成的有力途径。
演讲比赛。每周五的早上定为各班演讲时间,培养学生能说会写能力。
随着新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是:
主要表现为:非教学语言太多,专业术语误用,评价语生硬,表述不精确、欠科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教师讲话的速度过快,语调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有些教师驾驭课堂、掌控课堂的能力欠缺。
2、传统的教学观仍然根深蒂固。
首先是有的老师还不愿放手或者不敢放手发动学生先学先知,不愿舍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接受性学习”仍然严重的垄断者我们的课堂。课堂缺乏平等、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其次,老师们过分吝啬激励性评价,学生展示不置可否,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介入学习活动、感知知识生成过程,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得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气氛压抑,课堂效率低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自信心不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三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不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
3、合作学习有效性差。
主要表现为:为合作而合作,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问题都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看起来在争论,场面非常活跃,其实偏离了主题。学习小组组合欠科学,合作学习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学困生被撇在一边,无人过问,成为合作学习的牺牲。
4、新课改生根发芽的进展十分缓慢。
学校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来引领大家的课堂实践,传统教学的痕迹还十分明晰。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自学环节被老师的讲解所替代,讨论不深入、无结果,展示不充分。
总之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成绩差。
四、构建“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的对策建议
打破原有传统课堂、改观低效课堂,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1、转变观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1)有“还”的意识。课堂中经常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学生的问题逃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实);其二:学生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料,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早早的将学生的问题“帕斯”。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是充满灵性,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
(2)教师有“还”
的准备。
教师备课,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琢磨。课堂准备,要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课堂引导,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点评,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稳住,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问,教师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2、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结合学校前期的“以思促行”活动,展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设计、规范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益”工程,在集体备课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班和自己的教学优势进行个人备课,完善自己的教学案,实现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个性化,通过教案与学案的优化来实现高效课堂。
开展“三研二摩全员达标”大型教研活动,教师在个人备课和设计后,全组进行集体研究,然后进行摩课;课后再研究,找出不足,加以修正,进行二次摩课;之后再研究、再改进。每堂课后,教师要对课堂实效进行当堂检测,学校和级部要对其进行抽测,以促进高效课堂的真正实现。
继续开展课堂诊课和行政调研活动,以行政手段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3、推行行合作共进学习小组和小组捆绑性评价。
班级成立合作共进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五至六人,合理搭配优势生和弱势生力量,以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课堂上不再以教师讲课为主,教师变成引导者。课上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抛给每个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交流,针对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指名让某组或某生回答,也可由其他组学生抢答;针对学生可能理解不到深度广度的问题,教师也可不用学生举手进行检查性提问。
课堂上,教师根据同学表现进行小组即时评价赋分,下课前公布评价结果,并记入平时表现。捆绑评价有利于促进小组合作,并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语文:导—学—探—测,即“情境导入—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数学:导—学—练—”,即“简洁导入—自主学习—精讲多练—当堂检测”;
英语:导—学—练—用—”,即“目标导入—自主学习—强化训练—交流展示—当堂检测”;
品社:导—学—用—”,即“兴趣导入—自主学习—学用结合—当堂检测”;
科学:问—设—探—”,即“兴趣提问—猜想假设—探究验证—应用拓展”……
每个教师都要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上升到理论上来,争当名师争创名法,学科带头人要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给自己的教学模式起个简洁而响亮的名字;要说明教学模式的环节和操作程序,如几段几环,或几环几步;要说明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使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