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的故事
(2010-02-12 03:43:52)
窑洞的故事
窑洞,做为人们居住的场所,在北方的农村,在黄土高原,可以说,随处可见。但对南方的朋友来说,就不一定清楚了,就会感到很神秘。在这,我想讲讲我儿时住过的窑洞及窑洞的变迁过程。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窑洞大都空闲了,不用了,只有少数的窑洞还在做为人们的生活场所在使用着。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舍不得搬出窑洞。继续享用着窑洞带来的快乐。也有年轻人把窑洞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看起来就像新式建筑一样。
住过窑洞的人,对它有着几多迷恋,几多向往。因为冬暖夏凉的感觉比起现在的空调,暖气要好得多。空调夏天吹的风是冷的,而窑洞里面是凉的;空调冬天吹的风是热的,干燥的,而窑洞里面是暖和的。北方的暖气更是不好,早上起来,喉咙干干的,好像要冒烟一样,太干燥了,与窑洞的舒服更不能相比。这种感觉,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是不会理解的。
我小的时候就住在窑洞里。家里有三眼窑洞,还有三间房子。
这三间房子是父亲在有三弟的时侯建的,至今已近四十年了。听爷爷说,以前的房子在解放前被日本人烧掉了,就连祖宗留下来的家谱,画像也一并烧了,实在是可惜。
三眼窑洞,它的历史,我就不知道了。听说解放前有的窑洞里养牛,有的住人。解放后,家里没有了牛,就重新粉刷一遍,用来住人了。这三眼窑洞,是爷爷分家是祖上分来的财产。随着父亲的结婚,我们的出生,这些窑洞就都用上了。
一眼窑洞,是爷爷奶奶住的.我们小的时候(大概上初中以前)都是和爷爷奶奶睡的。因为冬天很冷的时候可以生土炉子,比较暖和。所谓土炉就是用砖用泥砌起来的,有一米多高,方的,肚子(也就是炉眼)里很大,能装很多煤。边上与炉眼垂直方向有一个洞,可以烤红薯,可以烤馒头,烤熟的红薯,烤好的馒头,很香的,我们都喜欢吃。早上上学的时候,拿上烤得黄亮黄亮的干馒头,要么是熟了的有点干瘪的地瓜,吃起来,馒头有点磕牙,但是吃起来很香;而熟地瓜有点韧性,就像南方的地瓜干一样,不过,稍软点,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炉眼边上,平行炉眼的地方有一个小缸,比炉眼稍高点,用来装水。炉子生着了后,水就很热,用来洗脸、洗脚,还可以喂牛、喂猪。因为冬天牲口也要用热水喂的。
在冬天,农活较少,夜又很长。所以那些老人常会三几个坐在炉边,煮一壶砖茶。边喝边聊,看起来,非常的惬意。
有的炉子还连着土炕,就是炉子的烟道通过土炕里的通道出去。只要炉子生着了后,炕就总是热的,这种炕叫火炕,睡起来很舒服,我们都喜欢睡。在烟道通过的地方最热,我们都争着睡,还因此而争吵呢。
再说说炕吧,现在的年轻人是不要炕的,而是要床。但我小时候是睡炕的。听说别的地方炕很大,可以睡十多个人,我没见过。不过我们那里的炕没有那么大,只不过比双人床长点,宽点.大概有三米长,两米五左右宽吧,边上有炕沿,可以供人们上下炕用.一边靠墙,一边靠窗户,剩下的一边用砖砌有三十公分左右的台子,我们那叫埝瞧,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我们生病了,就不用去桌边吃饭了,而是在埝瞧上吃饭,显得娇贵。
炕是用土做起来的,中间是空的,可以做炉子的烟道.不生炉子的时候,也可以使空气流通.炕上再放上席子.所谓席子,就是用一种像芦苇一类的东西编的。这种席子,我的表哥就会编。席子上再放褥子,褥子上有单子,单子都是自家织出的粗布,经过浆洗而成的。(这种做发可能要失传了,因为现在已没人做了。)单子上有小褥,以防小孩晚上尿床。要尿床,只能尿到小褥上,而不至于尿到大褥上.被子也比南方的长点,宽点。我的一个同事去南方出差,住单位的招待所,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大概是元旦左右的时间吧,天气有点冷,他个子有一米八左右,被子又短,晚上睡觉,被子盖住上身,盖不住脚;盖住脚,却盖不住上身,一晚上都冻得没有睡好。第二天搬到有空调的酒店了。回来说起,逗得我们大笑.
听说,有的地方,炕很大,被子也很大,一家人都睡在一个炕上。但从我记事起,不论我家,还是邻居,是我能看到的方圆几十里的地方,都没有发现这样。可能别的地方是有的。
三眼窑洞,一眼爷爷奶奶和我们小时住;一眼父母住,我们不去住,因为冬天一家只生一个炉子,一般都在长辈窑里,所以父母的窑洞有点冷;一眼在春节的时候再生炉子,亲戚朋友来的时候,中午休息休息,不过到正月十五就不生炉子了。
北方的冬天,现在由于温室效应,不会很冷。 小的时候是很冷的,我们手,脸,耳朵,脚都冻伤过,硬硬的一块,而且一到暖和的时候,就很痒,那种感觉,没有冻伤过的南方朋友是不会想象的。水库里也冻上厚厚的冰,我们有时候去水库边敲一块厚厚的冰块,拿在手上,要么放在地上,一只脚在冰块上,一只脚踮起,使冰块在路上滑行。地也冻得很硬,刨也刨不开。下雪后,树上,院里,路上,河面,白白的一片。那种冷的程度南方的朋友是不会想象的。不过,家里是很暖和的,温度都在十几度吧。不像南方,冬天家里比外边冷。刚来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
所以冬天都要把红薯,土豆,萝卜一些怕冻的蔬菜,苹果,梨等,放在窑洞里,要么放在地窖里。
窑洞一般都是靠北面,东面,西面,比较向阳,避风的方位上。很少在南面有窑洞的,要有,也可能是放柴伙的,要么喂牲口用的,人一般是不会住。
选择做窑洞的地方,必须在土壁很高的地方,一般有十几米,到二十米这样子,太高,看起来不协调;太低,又怕窑洞塌掉。土质也有要求,不能是沙土,最好是有点红的土,再加有像石头一样的小东西,又不是石头,比石头软,比土块硬。这样还不行,还要前面宽阔点,可以座院子,院子外在宽阔点更好,可以座碾场,也可以座晒场用。
下来就可以开挖窑洞了。就是在壁上挖一个半圆,也不是半圆,低下是长方形,上面是半圆的一个窟窿,深浅不一.不过壁要高点,土质要硬点。也不是谁都可以挖的,也要讲点技术,形状最重要,往里挖的时候,又不能斜掉。我父亲在村里是电工,从没下过苦,但在我大学毕业的八七年时候做的新院,也做了三眼窑洞,是坐北面南的。都是他一个人挖的。这可能是他干过最苦的活了,至今还让人们乐道。还有三米多宽五米多高的雨檐,不至于雨水飘到屋里。再前面东西各有坐西向东,坐东向西的三间房,像一个四合院,就是南面没有房子。方圆村子的人们对我家羡慕不已,都说我父亲选址好,窑洞打得好,房子也好。
我家的窑洞大概有十多米长吧,四米左右宽。最前面是门窗,门是老式的两扇木门,有门槛的,外边有风门,上面少半截是格子的孔,用来糊白纸,可以透光,白天,一般就关风门。木门只有晚上,要么家里没人要上锁才关的,里面还有木制的插拴。
窗也是格子的,位置在靠炕与门是在一面的墙上,大小有一米见方吧。中间有一块玻璃,边上全用白纸糊起来。春节时,老人都要剪些鸟,花,福,喜等,贴在窗上,贴在墙上,贴在风门上,就有点过年的味道了。
靠门口一般就是一张桌子,爷爷奶奶这桌是老式的,两张椅子也是老式的圈椅。有人来时坐座, 现在这种桌椅是见不到的。这桌椅是和炕对着的,中间有半米多点的过道。
紧靠椅子后面就是水瓮了,冬天外面结冰,那时又没有自来水,就是在井里打来的水,再倒进瓮里。上初中的后,大都是我们打水的。
炕后面是炉子。
离炉子两米左右的后面是吃饭的小桌(小桌其实不小,大小和大桌差不多,只是桌腿短点,我们都叫他小桌。),小椅,小板凳之类的.可以坐八个左右的人吃饭。
吃饭桌的斜对后面就是案板了,一般都很大,有两米左右长,一米多宽吧。可以擀面条,也要做馒头等面食的。因为那时家里人都很多,所以案板都很大。现在恐怕在年轻人的家里是看不到那么大的案板了,案板的墙上装有木制的可以放擀面杖,切菜刀,切面到之类的东西了,。案板的后边有放小麦粉的面瓮,这样取起来就方便些。
再后面就是一些放粮食,比如小麦,玉米,兜子等的瓷瓮了。瓷瓮大概有一米五左右高,直径有一米左右,上面稍大点,下面小点的样子。
最后面就是拐窑了,低点,窄点,冬天里面放红薯,土豆,苹果怕冻的东西。不过,人还是可以直起腰的,我家的不算小。
这样的窑洞是做厨房,饭厅兼卧室的窑洞.一般是由老年人住的.因为冬天可以生炉子,比较暖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的真实写照吧。
年轻人的窑洞就简单点多了,有炕,桌子,椅子,柜子外,最多就是多了一张床.其它东西就不会有了。
这些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摆设。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大多数人已经搬出了窑洞,住进了房子。但是上了年纪的人,有部分年轻人还是喜欢住窑洞.冬暖夏凉使他们对窑洞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不过,现在的窑洞不论从外形,还是从里面的布置与老式的窑洞相比,都显示着时髦,现代的气息。从外表看,现在的窑洞和平房一样,有现代的单扇门,有大的塑钢,要么铝合金玻璃窗,要里的光线也很好。里面的摆设也很现代化,沙发,电视,冰箱等城里人有的,他们也在窑洞里摆起来。我的一个远房叔叔就有三眼这样的窑洞,看起来很好。
窑也不是以前那样的土窑了,而是用砖再从窑后往前套出来,用水泥上面,白涂料粉刷,地上铺有地板砖。也用床代替炕了。冬天的阳光照进来,暖洋洋的,一点也感觉不到寒冷。而住在房里的人们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了,生着火炉还感觉有点冷这时,就羡慕起窑洞的人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愿窑洞在新的社会潮流中不要被遗忘,愿窑洞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进,而发展。原居住在窑洞的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图表 1以前稍好一点的家里窑洞
图表 2以前一般人家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