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奇迹——都江堰

(2010-08-01 21:37:17)
标签:

水利工程

四川

飞沙堰

宝瓶口

鱼嘴

李冰

都江堰

摄影

分类: 行摄四川

http://s12/middle/5f697103h8cc336e970bb&690
    从小就从历史课本上知道都江堰是秦朝著名的水利工程,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亲眼目睹这座举世闻名的千年奇迹。近年来,随着知识的丰富,我们才知道都江堰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著名水利工程,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虽然建于公元前256年,历经2260多件,它的技术即使在当代世界水利工程上也是最先进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最可贵的是,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唯一一座使用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发挥着作用的水利工程。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富饶肥沃的成都平原。

走进都江堰,满眼的绿色,给人心旷神怡之感。而古代的奇迹更是令人惊叹。游览都江堰当然不能只看自然风光,虽然风光也是无限好。更要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亲眼看到它的作用,才能更深切的感受到它的伟大。

http://s9/middle/5f697103h8cc338b33bc8&690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出岷山山脉, 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由于地势较高,落差很大,岷江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再浇水,用铁锤砸,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http://s15/middle/5f697103h8cc33b974b8e&690
P3,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上图中喷水池中这四根锈迹斑斑的铁棒是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http://s11/middle/5f697103h8cc344de231a&690
P4,
http://s6/middle/5f697103h8cc34aff0125&690
P5, 张松银杏。相传为三国名士蜀国的张松亲手种植,距今1700年历史。
http://s8/middle/5f697103h8cc3456fbb57&690
P6,
http://s11/middle/5f697103h8cc352e6710a&690
P7,  很美的盆景
http://s5/middle/5f697103h8cc348f77d34&690
P8,
http://s8/middle/5f697103h8cc349bce397&690
P9, 图中前方狭窄的水口就是宝瓶口,右方则为离堆。岷江水从此进入灌溉成都平原。
http://s1/middle/5f697103h8cc34bbe6350&690
P10, 李冰父子凿开玉垒山,被分开的这部分被称为“离堆”。
http://s11/middle/5f697103h8cc34e0d5fba&690
P11, 飞沙堰
http://s6/middle/5f697103h8cc34e76a095&690
P12,  岷江外江
http://s16/middle/5f697103h8cc34fa5c8ef&690
P13, 鱼嘴
http://s10/middle/5f697103h8cc3504977c9&690
P14, 内江
http://s6/middle/5f697103h8cc3522011c5&690
P15, 横跨内外江的安澜桥。宋代重建,明代毁于战火,清代嘉庆年间重建,名为“安澜桥”,为两岸行人狂澜安度之意。
http://s15/middle/5f697103h8cc3527b891e&690
P16,
http://s4/middle/5f697103h8cc353606833&690
P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