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故宫,人人都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建筑辉煌,保存完好,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南京曾经也有一座明故宫。十四世纪,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定都应天府,在南京城东侧,钟山之西,建造皇宫。南京明皇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坐北向南,前朝后寝的格局被后来的北京故宫所继承,南京故宫实际上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故宫的模版。
这座明朝开国以来建造的第一座皇宫,在15世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被改为留都。而且在留都保留了跟北京一样的全套官僚机构。17世纪,清军入关,南明王朝在此建都,福王在此登基。南明灭亡后,清朝把南京明故宫改为驻防城。1853年到1864年,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导致明皇城悉数毁于战火,仅剩下午门、玉带河、内金水桥、九龙壁、石柱础、石圆拱等遗迹。1928年,修建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中间穿过。1958年,新中国在明故宫遗址上建午朝门公园,保留部分历史遗迹。

走在午朝门公园的石道上,我们还可以从不多的遗迹上想象出南京明故宫当年的辉煌。镂空雕琢,做工精细的九龙壁,体现了宫殿的高超工艺。看看巨大的石柱础,一块重达十几吨,可以想象柱立其上的大圆柱有多么巨大,可以想象曾经存在的宫殿是多么宏伟。一切都已成往事,失去的不会再回来。现在,南京有一些学者在呼吁唤醒沉睡600多年的明故宫,对明故宫遗址中轴线进行保护性挖掘,让深埋地下的御道和残存建筑物重见天日,重建部分重要的建筑,如午门城楼等。假如如此,也许将来我们还能更多地领略明故宫的风采。

午门,只剩下几个门洞,上面的城楼和五座角楼都已被毁掉。

金水桥

奉天门遗址,只剩下一些石头

柱础,宫殿建筑木柱底部的基石,大的有两米见方,重达十几吨

方孝孺血迹石。方孝孺为朱元璋儿子建文帝朱允文的重臣。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逼迫他草拟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被灭九族。百姓感念他忠贞不二,遂命此石为“血迹石”,以示纪念。

雕壁,可见当年的明皇宫工艺之精良

雕刻精美
排列整理的柱础。可以想象当年的宫殿的宏伟

岁月可以磨去城门洞内石板上的刻印,却抹不去历史在人们心中的印记。

明故宫遗迹牌。1978年,南京市革命委员会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