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藏品?--拍卖会上的震惊一幕

标签:
印刷后添墨陆俨少书画造假鉴定西泠印社文化 |
分类: 黄鼎说假画 |
《美术报》十九讲
书画“印刷后添墨”造假法辨识
当我们彻底了解了
与“局部印刷”的某些作伪思路相似,有一种
请看一件在南方某拍卖会上入拍的署款陆俨少的“印刷后添墨”书法成品图(1),尽管它制作精良,不少人都误认为它系真迹而纷纷去竞投,但我对其真伪属性却是“一目了然”——其母本真迹图(2)是本人已收藏多年的爱物,原作于1994年被编入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画册,这就意味着作伪的印刷本子参照自书中。经我观察,图(1)是以较先进的高保真无颗粒网点印刷手法印制。原本此种印刷效果就好于一般性的水印木刻,更何况成品字迹中多数的起笔与少数的收笔均被造假高手施以还原与修饰性的人工添墨;个别处还有意仿些诸如墨渣沉淀、墨汁洒落的迹象,这使得整件成品的笔墨气息被大大强化了,现说它“绝对逼真”是不带多少夸张的。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点,作伪人操作添墨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成品的逼真程度,并非所有的“印刷后添墨”成品都能骗倒内行人。我也见过一些“后期加工”不算好的这类伪法成品,它们笔线运行与墨色变化不自然,有板结、腻味之态,因此相对较容易辨伪。
总结我个人所经历的辨识“印刷后添墨”伪作的经验,有三点体会要告诉大家:一是鉴定该类成品不能只随意看某局部而不顾及全局,因有些伪作局部的赝制效果也许极其逼真,到一览全局笔墨时就不见得“添”衣无缝,伪作总体气息必与真迹有差别;二是这类赝品不论是书法还是画,其最像的内容是造型,故鉴定者绝不能视某成品的造型水准高,就不细察其他内容匆忙下结论,此是“辨识大忌”;三是凡印刷作伪型的成品就摆脱不了母本,因此哪怕“印刷后添墨”的成品与真本极其相似,有时查查身边的资料也未必不是“多快好省”的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