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为何被热捧?
编辑/ 蓝海星
http://s12/middle/5f6722b54b42ee36ff27b&690
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并到城里打工。可当儿子毕业5年,韩培印发现儿子收入还比不上自己,于是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
父亲出卖体力、儿子艰苦读书,辛辛苦苦好多年,到头来却发现,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大大改观,韩家父子的沮丧遭遇让人感慨。如果单纯以经济收入来衡量的话,韩胜利读大学或许真的不如高中毕业直接打工,用乡亲们的话说,“给他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确实对于大多农村人来说,衡量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经济收入,就好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月收入过万,自己的孩子才5000的话,大多说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上大学的好处显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上大学可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锻炼社交能力,具体技能的学习反倒在其次。所以,真要衡量读书是否有用,需要从多个角度看,也需要从长远来看,大学学到的东西可能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逐渐发挥作用。
通过这些并不能据此得出“上大学没什么用”的结论。也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无用论为何被热捧?难道是现实中大家看到了众多的相关实例?难道大家都有经历?在网络发达的年代,对于不确定的结论还是希望相关人士务肆意宣传热捧。
读书无用论就是无稽之谈:
其一,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依然十分重要,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养成、视野的开阔、学习能力的提升等等,均有赖大学教育来完成。上大学可能没有改变韩胜利的命运,但是,至少让韩胜利能够以一个更为开阔的眼界审视这个世界。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文明程度。
其二,韩家现在的失落,也与此前过于简单、乐观的生活想象有关。这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附着在大学上的“高人一等”的意味日渐淡薄,而农民韩培印对此显然缺乏任何准备,还在打工的简陋工棚里想着儿子“大学生毕业了,工作肯定会在办公室里,而且有空调……”而一旦冰冷的现实摆在了面前,自然会极度失望。由此也可见出,大学教育需要改变,而世人对于大学的理解也应该有所改变。
但我们也千万别责怪农民短视,他们中很多人对于子女上大学的看法,除了可以提高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外,就是看子女毕业后的收入了。对于家庭贫困的农民而言,更是如此。农民依靠种地收入微薄,打工的收入也非常少,所以才有如此多的农民希望子女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像韩培印鼓励自己的儿子,“要学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不能再回去种地”。所以,农民掏空家庭来供养大学生,更像是一种投资。一旦投资失败,往往是血本无归,经济回报和家庭的尊严都统统失去,全家也可能会更加贫困。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显然无法想得很远。贫困的现实要求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有一份好工作,以便填上家庭为自己上大学所掏出的窟窿,另外就是提高家庭整体的收入,实现投资回报。可很不幸的是,韩培印的儿子与全国成百上千万学生一样遇到了扩招潮和随之而来的就业难,高收入对很多大学毕业生而言是一项奢侈。
个人成才与否,接受大学教育当然很必要,某种程度上讲,大学可能是千百条道路中最为便捷的那一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人都一定能有出息。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则要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怎么样,个人的小小挫折,并不能成为否定大学教育必要性的理由。
文章主要综述一些观点,最主要的就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或低酬并不能代表读书无用,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做比较的。另外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矛盾,需要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去看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