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蓝海星
为了帮助在读学生们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 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 所以深入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需要了解大学生跳楼自杀行为的心理因素。从今年年初至今, 在校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层出不穷, 这其中包括有在读硕士, 学生情侣等各类学生, 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来自于大学生心理的问题。
1.大学生在情感能力方面的失控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 大学生们谈恋爱追求的是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主义, 他们只凭一时冲动以及和对感情的憧憬, 一旦他们想象中的美好色彩消失的话, 那么就会出现分手, 失恋。而且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 在这种精神压力下, 他们会变的消沉, 对学习失去积极性, 甚至有些人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 头脑发热的情况下选择了跳楼自杀。
2.大学生在学业和毕业方面的受挫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 作为学校也对大学生在学业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要求, 因而有宽进严出 的局面。所以这必定有一部分学生能力不及达不到学校要求, 那么这些学生心理会比较压抑, 往往心理素质差的学生选择了跳楼 来解脱这种压力。据了解, 近年来, 研究生自杀的的比率大大提高,大都来自于学业和毕业的压力。
3.大学生在沟通和社交能力方面的缺损。有些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既不会和老师、同学之间保持很好的沟通, 而且自身的心胸比较狭隘, 猜疑心重等缺点,所以一遇到矛盾就会钻牛角尖, 自我扩大对立面, 走向极端。有时候甚至感觉身边的人总有意的针对他, 疏远他, 进而加大自身压抑和无奈, 在没有办法和别人沟通和交流, 部分人会选择轻生来解脱 。
4.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压力。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 很少经历挫折和逆境, 且变的特别机械 , 抗挫折能力较差。由于过高的期望, 儿女们感觉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一旦他们不能正常完成时, 酒会感觉自己很无用。甚至他们会变的忧郁, 从而会心理产生混乱。
5.大学生自身生理以及精神疾病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 大学生自杀中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者为39. 27% 。在我国大学生与跳楼自杀系数最高的精神疾病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另外一方面, 由于一些学生被疾病所困扰, 长期下来导致精神崩溃, 无法接受残酷事实对他们的压抑而选择自杀。
其次是需找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200 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不只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调适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开发潜能, 完善人格, 促进全面发展。 针对心理问题学生, 本论文主要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专职人员的引进同时整合多种力量协同合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 目前,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并不完善甚至有短缺, 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裴元庆(2008)提出的数据显示, 全国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00人, 兼职人员13000人左右, 专、兼加起来15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要求是1: 1500(多数州已达到1:300),如果我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至少需要14.7 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和引进, 同时在学校建立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牵头, 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为实体, 在全校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的多级的心理卫生文化。
2.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应该是应集中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 提高人生质量, 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 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 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 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
3.加强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师源传递性的,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增强广大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4.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与其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相渗透。将心理课程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是一种以建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 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5.全员积极协同配合, 共同搭架心理教育沟通平台。在学校教育以外, 和学生能直接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同学。所以身边的这些人要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 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应该积极正确引导和沟通, 或者和学校专业心理专职老师取得联系, 及早进行矫正。
最后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 不单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 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革。只有这样, 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成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