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广州举行龙舟赛,烈日当空,以本人极易中暑的体质,实在没有勇气跑到现场去看,可耳边传来江畔隆隆的鼓声,决定呆在空调房里,写一写广州的龙船盛况。(又杯具了,没有存,上图时卡了一下,和上次一样,又丢了之前写的1000字,这是第二稿,写一段,存一段。)图片皆来自网络
http://s2/middle/5f6701b4ga57d31dde761&690
先上一张点题的,跟着说过程。
http://s2/middle/5f6701b4ga57d418935a1&690
“起龙”——粤人习俗:四月八,龙船挖。就是说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要把埋在水田淤泥里的龙舟挖出来,龙舟埋在水田里,可保持木质不腐朽,别以为就是条破船,现在一条龙舟造价要十万元,一个村有几条“龙”,标志着村子的富裕程度,据说最有钱的一个村,竟然有20多条“龙”,价值200多万。这也罢了,有钱没啥了不起,广州珠村,人家有一条近300年的“老龙”,人称乌龙公。
http://s8/middle/5f6701b4ga57d58134b77&690
乌龙公!珠村人的骄傲,在网上没找到它的近景图,这是去年龙舟赛结束时“藏龙”的情景,就是把龙舟又沉塘(埋进淤泥),叫做“藏龙”。这条老龙代表广州珠村参加了多次龙舟赛事,金奖拿了无数。它的船身用坤甸木制成,可承载108名水手。此龙船比一般龙舟鼓位处宽多15厘米,长多七米,造船的船板也加厚,人可以从船头沿着船舷走到船尾,“乌龙公”也丝毫不受影响,所以“乌龙公”扒出珠村与风浪博击时,特别稳,人人都争着扒“乌龙公”。广东人把“划”作“扒”,真是很生动精准。
http://s16/middle/5f6701b4ga57d67a41e8f&690
乌龙公的龙头。平时是贡在宗祠里的,龙船临下水时,村民敲锣打鼓从北帝庙里请出龙头、龙尾、罗伞和神斗插上龙船。“起龙”是端午龙舟节第一个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已有约300年历史。民俗选吉日良辰,清早由丁壮、父老来到上年沉塘的船坳(即船坞)前,焚香烛、上酒果、燃鞭炮。随着隆隆的龙舟鼓锣声,丁壮们争先跃入泥淖,锄去杂草挖开淤泥,舀却积水,待船只慢慢浮起。由于早潮已退,一般还需待下午或次日潮涨,将船起出空地,或以龙架将其支起,用柚叶或艾叶水洗净,再经数天至一周的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择时日采青、安上平时供在祠堂的龙头龙尾,这样龙舟才光彩夺目。广州周边有传统龙舟的村埠频频看到。连日雨霁交替,龙舟水涨,老城区内,天河车陂、石牌、猎德;海珠龙潭、土华、小洲;荔湾沙涌、坑口;黄埔下沙、双岗、南湾等等大小百多处龙舟纷纷出水。
http://s2/middle/5f6701b4ga57d6e9b1be1&690
上龙头。然后龙舟就要走亲戚了,广州以前河网交织,各个村水道相通,村民们端午前夕划着龙舟走亲串友,吃“龙舟饭”,是本地特有的民俗。看龙舟走亲戚:
http://s16/middle/5f6701b4g76f2f31e866f&690
当友村龙船进入景点时,东道主要对刚到来的龙船拱手行礼,擂鼓放炮欢迎,然后招手大声邀请客人上岸吃饼。刚到的龙船也要客套一下,在水上来回扒几个来回,呐喊一番,让群众看过瘾了才上岸。
上岸后,由负责神斗位的水手在岸边神台上香,其余的水手去喝茶吃龙船饼。在吃过午饭后,亲友作别珠村,回到龙船至少要来回扒三次,才肯离去。“回龙”这一礼节既表达了“有来有往”的意头,也表达了对东道主盛情款待的谢意。
http://s9/middle/5f6701b4ga57d865c9518&690
哇哇!龙舟饭!可惜我们不是本地人,没亲戚,热闹啊!据村里主事人统计,昨日友村龙船络绎不绝,一共有70多条龙船到珠村应景,每条船上有60~90人不等,中午晚上一共摆了550围宴席,热闹程度,不下过年。
http://s16/middle/5f6701b4ga57d8e72408f&690
这位在龙舟“神位”上扮演的是吕洞宾,大仙的裤子很潮啊!吕洞宾不是拿葫芦的吗?怎么拿起了扇子?原来是用来扇香火的,香火不能断,否则于龙舟安全有碍。反正大仙形象超搞笑就是了。
http://s15/middle/5f6701b4ga57db42efb7e&690
“撞啦撞啦,小心啊!嘣……”两龙舟突然相撞,数壮丁更纷纷落水,但无论是围观街坊还是龙舟手都大呼过瘾,“浸过龙舟水,今年一定有运行”。
http://s4/middle/5f6701b4ga57dc9cb1353&690
也曾想今年带豆妹去看龙舟,但是在内河桥段上等,要等老久,只听见鼓声,又不敢走开,生怕错过了,大白天日头难熬,好不容易等到了,锣鼓喧天地扑面而来,龙舟狭长,内河道窄,眨眼的功夫就从你面前穿梭而过,这就是我多年前看龙舟的印象,如今老了,折腾不起,还是在家看看新闻罢。呵呵,河边的芒果树硕果累累,只是“道旁李苦”的道理都懂吧。这个河段应该离我们家不远,如果没看错的话。
http://s6/middle/5f6701b4ga57ddb9e80e5&690
簪满鲜花的龙头,很是艳丽,不是这是否一条“龙女"?
http://s2/middle/5f6701b4ga57de4ca1441&690
大雨使河涌的水上涨了很多,公路桥下的空间已经很小了。龙舟通过时,水手们要俯着身子才能钻过去。
http://s7/middle/5f6701b4ga57de9335a46&690
牛皮鼓太高,只好放到水里,跟随着龙舟通过公路桥下。
http://s12/middle/5f6701b4ga57e16b8f96b&690
经过连日的各种热身活动,把市民的好奇心吊得足足的,到了正日这天,十里八乡的龙舟们都会集中到珠江书面,我们只要去沿江路,就能看到赛事全程。
http://s4/middle/5f6701b4ga57e1e76e543&690
哇!太高兴了!终于给我找到这张乌龙公的特写,看那船桨上面有“珠村”的标志。水手们穿的是复原了清代的龙舟水手装束,头上的帽子造价300元一个,是从村里仅存的两顶古物中,特别请了竹篾高人复制的。他们的全过程照足两百多年前龙舟习俗,是广州最原汁原味的活历史。(下图,不是上图)
http://s7/middle/5f6701b4ga57e304a3ea6&690
从空中欣赏游龙穿梭。
http://s5/middle/5f6701b4g76f306501894&690
从“起龙”“招景”“回龙”到“藏龙”,全村上下男女老少忙碌不停,现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已进入龙舟活动的最高潮——龙舟竞渡,背后沉淀着不同地域相近的端午文化,一条龙舟,把炎黄子孙系在了一起,水手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让轻舟如同蛟龙出水,希望这种健康的、积极地中华传统在我们手上传承好。
http://s1/middle/5f6701b4ga57e42d4fb1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