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的《文赋》中有如下词句: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
今人常译作:在虚无中搜求形象,在无声中寻找声音。
或,抽象的赋予具体形态,无声的给它以声响
这样的译文虽对诗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帮助但还不如不译。
近日在《创造的勇气》(罗洛.梅ROLLOMAY)中读到原文翻译成英语后,再转译成的中文:我们诗人与非存在抗争,以迫使它产生存在。而我们为一曲回应的音乐通过敲击而打破了寂静。
对此,麦克利什的解释是:诗歌所包含的‘这种存在’是从‘非存在’中派生出来的,而不是从诗歌中派生出来的。而且诗歌所要拥有的这种‘音乐’并不是从写诗的我们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寂静中产生出来的;产生于我们的敲击声的回应。这些动词是很有说服力的:‘抗争’,‘迫使’、‘敲击’。诗人的劳动就是与世界的无意义性和寂静抗争,直到他能够[迫使它产生意义;直到他能够使寂静得到回应及使非存在成为存在。它是一种旨在‘认识’世界的劳动,不是通过解释和论证或证明,而是直接认识,就像一个人认识嘴边的苹果一样。
麦氏的注解至为深刻,却似乎偏离了原作者的初衷。
我以为陆机的这一词句,妙在其揭示出创作的永恒形式。即寻求矛盾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新的意识、一种和谐的洞见或体验。虚无与有、寂寞与音都是两极相向,诗人只有勇敢地将自己投身于这两极的的交会中,才能生产出令人感动的新的生命。相反,如果只单方向地趋近其中任何一极,都难免成为一种粉饰,从而失去动人心魄的意境。
由此,每个人都可以发现或建立自我认可的这种对立的两极,在课责与叩求中令其交融激荡。其间,只要将自我融入,意念之、心悟之,自有陆机后文中所述之成就。
也许对人类而言,最根本的对立就是麦克利什所说的“存在”与“非存在”这两极。或者用哈姆雷特的话来说,就是“生存”或“毁灭”。
按我自己所能理解的古汉语,贸然望文生义做如下推测:“虚”是大丘,“无”与舞同意,“虚无”即在大丘上的舞蹈,指远古时期祭师为获得天意而操持的一种神秘肢体仪式;“课”按《说文》,试也,即考核。例如,“成器不课不用”——《管子.七发》。“责”按《说文》,求也。“有”按金文,手持肉,即手中有物。“叩”,击打;“寂”按《说文》,无人声;“莫”,冷落孤单;“音”按《说文》,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两个“以”均按本义“用”来解。则“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的意思是,用已经获得的来检验神秘莫测的天机,用内心的声音来打破孤单寂寞的心境。——笑谈。
不过,麦克利什论述中带有的“寂静的回声”确实很有诗意。有谁听到过寂静产生的回声?或可以说,寂静只能在诗人的心中产生挥之不去的回声。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今人常译作:在虚无中搜求形象,在无声中寻找声音。
或,抽象的赋予具体形态,无声的给它以声响
这样的译文虽对诗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帮助但还不如不译。
近日在《创造的勇气》(罗洛.梅ROLLO
对此,麦克利什的解释是:诗歌所包含的‘这种存在’是从‘非存在’中派生出来的,而不是从诗歌中派生出来的。而且诗歌所要拥有的这种‘音乐’并不是从写诗的我们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寂静中产生出来的;产生于我们的敲击声的回应。这些动词是很有说服力的:‘抗争’,‘迫使’、‘敲击’。诗人的劳动就是与世界的无意义性和寂静抗争,直到他能够[迫使它产生意义;直到他能够使寂静得到回应及使非存在成为存在。它是一种旨在‘认识’世界的劳动,不是通过解释和论证或证明,而是直接认识,就像一个人认识嘴边的苹果一样。
麦氏的注解至为深刻,却似乎偏离了原作者的初衷。
我以为陆机的这一词句,妙在其揭示出创作的永恒形式。即寻求矛盾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新的意识、一种和谐的洞见或体验。虚无与有、寂寞与音都是两极相向,诗人只有勇敢地将自己投身于这两极的的交会中,才能生产出令人感动的新的生命。相反,如果只单方向地趋近其中任何一极,都难免成为一种粉饰,从而失去动人心魄的意境。
由此,每个人都可以发现或建立自我认可的这种对立的两极,在课责与叩求中令其交融激荡。其间,只要将自我融入,意念之、心悟之,自有陆机后文中所述之成就。
也许对人类而言,最根本的对立就是麦克利什所说的“存在”与“非存在”这两极。或者用哈姆雷特的话来说,就是“生存”或“毁灭”。
按我自己所能理解的古汉语,贸然望文生义做如下推测:“虚”是大丘,“无”与舞同意,“虚无”即在大丘上的舞蹈,指远古时期祭师为获得天意而操持的一种神秘肢体仪式;“课”按《说文》,试也,即考核。例如,“成器不课不用”——《管子.七发》。“责”按《说文》,求也。“有”按金文,手持肉,即手中有物。“叩”,击打;“寂”按《说文》,无人声;“莫”,冷落孤单;“音”按《说文》,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两个“以”均按本义“用”来解。则“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的意思是,用已经获得的来检验神秘莫测的天机,用内心的声音来打破孤单寂寞的心境。——笑谈。
不过,麦克利什论述中带有的“寂静的回声”确实很有诗意。有谁听到过寂静产生的回声?或可以说,寂静只能在诗人的心中产生挥之不去的回声。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