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科技智库应积极探索新研发制度
(2021-08-05 09:12:45)
标签:
中国科协科技智库新经济拜杜法案 |
分类: 高新区与区域创新 |
——7月3日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技智库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1年7月3日,我和王奋宇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研讨会暨科技智库建设研讨会。会议由创新院院长任福君主持,我在会上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全球化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研究科技战略意义重大;二、科技智库要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根本性制度障碍;三、新经济时代的科技智库需要提倡新研发制度;四、未来世界需要用新经济来驱动。
一、全球化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研究科技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胡志坚在二十多年前成立了一个团队来研究中国的科技战略问题,大约持续了10年。之后,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够再把团队组织起来,这次任福君率先把这个团队组织起来了,我感觉他的眼光十分超前。现在全球化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它强大的战略含义。在这个时候多做一些战略,多做一些科技战略,尤其有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成就齐桓公一代霸主。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有强大的管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重点都放在了追求人类幸福为主。而今在全球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个提法很对,包括扶贫、低碳等在内的事情,中国都有能力做成。现在中国的目标是如何融入全球体系,包括全球治理、价值观普世。中国目前的状态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如何处理与美国、欧洲、日本的关系,还有台湾问题,都需要很大的智慧。管仲那个时代,中国的智库人物居世界第一,而且那个时候的智库——稷下学宫也是世界第一。我希望我们的科技智库能开一个研究春秋战国的会,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来分析现在的国际政治形势,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更主动的地位。
二、关于拜杜法案
科技智库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拜杜法案搞不成。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明确了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能够享有利用联邦资金获得科研技术创新/专利的所有权,这实质上是通过法案方式解决了由公共财政投入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的“私有化”问题,由此极大地解决了科研承担单位主体虽然研发成果丰硕,但无法顺畅市场商业化的问题,对美国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撬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但最终成效甚微,原因在于将科研项目按国有资产管理。在我看来,科研项目经费是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并不一定都变成国有资产,即公共财政的支出,其性质不应等同于由此所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国有资产。科研项目也不应该是国有资产。如果对这两个概念定义不清,则激励院校加速成果转化的事就无法进行。改革开放以来,除了美国之外,中国的大学和科学家在世界上是最接近创新一线的。但现在的情况变成大学、研究院所都在搞审计,根源在于将科研项目作为国有资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智库对此要发声。
三、新经济时代的科技智库需要研究新研发制度
工业经济时代,拜杜法案是美国引领全球的制度创新,现在进入新经济时代,要做新经济的新研发制度,中国理应领先世界,因为中国目前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是新经济。长城所已连续6年发布了反映新经济发展的独角兽报告,报告显示全世界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哪吒企业数量最多的都是中国。中国新经济为什么发展超前?因为中国的数据资源多,依靠数据发展的模式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长城所发布了中国改变世界的十大场景。疫后,中国涌现出来很多场景创新都是由疫情刺激的。我认为,现在科技智库的重点是做新经济的新政策、新制度,其中核心是新研发的新制度。
新研发就是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共同参与到某一个细分产业的研发,是对未来产业去做平台。如果说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上亿级的规模,公司上市后做平台,要达到十亿级规模。而新研发目标就是百亿级的,因为新研发是围绕一个新产业做平台。比如北京有十大高精尖产业,基本上围绕每个产业都有一个基金,有一个平台,有新研发机构,这个平台基本上是百亿级的。最近我参加了武汉光谷光电产业的会议,会上有六七个院士专家讲技术的创新趋势,有六七个企业家讲市场,有投资人说准备给这个产业投资200亿,还有一批创业者讲创业的项目。这就是新研发。我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在新研发的制度上取得突破。
四、未来世界需要新经济来驱动
对于中美最大的分歧,我认为研究比较到位的是奇点大学的教授写的《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一书。这本书提到世界未来的4个驱动力:第一是技术,第二是DIY创新者,第三是科技慈善家,第四是崛起中的10亿人。书中的基本观点是,如果用新经济的方法,地球养活100亿人是没有问题的。美国最近几十年每个新当选的总统一上台都会有一套话,说中国14亿人如果进入现代化,世界资源消耗之大就不能想象了,地球就会因资源不足而垮掉,因为全球现在中产阶级只有15亿人,地球资源已开始难以承受了。中美之间目前在较量,但其根源上是可以上溯历史渊源的。历史上,从早期殖民时代到后来的国际援助时期,不管是英国对待印度,还是发达国家对待其援助国,对被援助国家的态度、观点是很明确的,即发达国家始终是发达国家,殖民地/被援助国家始终是殖民地/被援助国家。他们不可想象中国会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西方人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中国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发达国家,怎么办?怎么实现?这就要用新经济的方法,使现有资源增加,养活多一倍的人。我建议科协邀请奇点大学这几个教授到中国来,让他们来讲讲新经济如何养活全球100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