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看吴国历史——苏州、无锡一日行记叙

标签:
苏州无锡 |
分类: 高新区与区域创新 |
2021年6月30 日,我从苏州来到无锡,一天的行程丰富而充实,主要做了几件事:一、上午苏州:参观胥门;二、下午无锡:参观泰伯庙;三、忙里偷闲;看纪录片《回望勾吴》;四、思考:从蛮夷之地到鱼米之乡。
一、上午苏州:观胥门
6月30日早上,在从苏州去无锡的路上,我参观了胥门并了解其建筑历史。传说伍子胥主持修建的阖闾大城就是姑苏城的前身,我也一直以为苏州是最能代表勾吴王国的地方。但是这次到江苏之前,我看了纪录片《回望勾吴》,才知道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普遍认为位于无锡和常州间的春秋时期城池遗址才是阖闾城。
尽管存在争议,阖闾城作为吴国的国都也只经历了最后两代国君——阖闾和夫差,约30年左右的时间,但苏州人仍然崇拜伍子胥。时至今日,姑苏城池仍保持了伍子胥主张的“必立城廓”的风貌,苏州一带仍有很多地名与伍子胥有关,其中就包括这座城门。相比之下,苏州为勾吴王国发声更多,好像苏州才是勾吴王国正统的“继承人”;而拥有阖闾城的无锡、常州却很少发声。一个地区要挖掘自己的区域个性,其历史渊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锡和常州不应该如此沉默,应该更多位勾吴王国发声,从历史脉络中挖掘自己的区域个性。
二、下午无锡:观泰伯庙
6月30日下午,我参观了泰伯庙。在游览过程中,我对泰伯庙的历史有了详细的了解。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泰伯是吴国第一代君主,他先将王位让给三弟及其子昌(周文王),成就了后来的周王朝;后带二弟仲雍南下,到当时落后的太湖一带,建立了吴国,把先进的中原文明带到江南。据传泰伯奔吴就是在梅村、鸿山一带落脚,古时称"梅里"。
吴国从泰伯至夫差,共有25代君主: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阖闾、夫差。如今泰伯庙里不仅供奉着泰伯,还塑着泰伯、仲雍后裔28尊像。
泰伯三让王位、开发江南的事迹令后世敬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高风亮节的品格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想到现代企业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也应注重品格和创新,不断发展。
三、忙里偷闲:看《回望勾吴》
这次来江苏,使我对吴国的历史更加感兴趣,于是忙里偷闲,在路上把《回望勾吴》又看了一遍。全片共6集,分别是:探秘吴都、肇建吴国、礼邦雄邦、王图霸业、吴越恩怨、融入华夏。该片从现代考古发现切入,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吴国600多年的历史。片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辅以考古发现作为考证和补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立体且丰富的吴国。
从泰伯到阖闾,吴人经历了24代君主,终于从蛮夷小邦变成了春秋五霸之一(见于《荀子》),不仅在经济和军事上创造了历史,甚至在文化上也出现了季札这样名冠天下的学者。然而“卧薪尝胆”的故事中,男二号夫差正是吴国第25代君主。勾践24年(公元前473年),当夫差在黄池争得霸主之名时,越王勾践已经攻入姑苏台。大厦之倾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片子从文化、经济、军事甚至心理上,剖析了吴国这由弱到强而又迅速衰亡的历程,我认为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抽空一看。
四、思考:从蛮夷之地到鱼米之乡
在《荀子·王霸》中,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并列为春秋五霸,可见当时吴越两国的实力。史料记载,勾践伐吴前,越国的国力已经恢复到,即便10年没有收成人民也有3年的口粮。即使是在现在,这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粮食储备量。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已经没有了吴越的身影,其中吴国更是在春秋末年就已经灭亡。
与农耕文明更早发展起来的中原地带相比,江南本是蛮夷之地,泰伯奔吴开启了江南由蛮荒走向农耕的篇章,吴越的崛起展现了江南由贫瘠走向富庶的脚步。但吴越的衰亡并不代表江南的衰落,相反,在之后的几千年里,江南不仅越来越好,还成为华夏大地的鱼米之乡。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江南真正崛起的呢?
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中原地带进入长达100多年的战乱。为了避难,中原百姓不得不南迁,于是就来到了江南,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不止百姓,连东晋中央政府都迁到了建康(今南京)。历史的经验表明,首都在哪里,哪里就会发展得好。江南本就拥有非常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所以当大量人口落地江南,江南和中原并驾齐驱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国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所以中原地区战乱也比较多。而纵观历史,从隋朝统一天下开始,江南几乎没有大规模战争。到了宋朝,我认为更是江南崛起的黄金期。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虽然是“偏安一隅”,失去了对北方大片土地的统治,但是在学术方面却始终辐射着北方,特别是在理学方面,北方深受南方影响。可以说当时的江南是真正的中国的文化中心,已经无法和当年的蛮夷之地联想到一起了。
宋之后,一直到清末,也只有元朝对江南造成了一些破坏。但好在元朝不是个长命的朝代,很快,一个安徽人建立了明朝,并把大本营扎在了应天(今南京)。
清朝的江南有多好?我不知道。但是有一位最爱玩的皇帝——乾隆,一生中不仅六下江南,还把苏州的七里山塘搬到了自己的园林里,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地方是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