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杨德才博士谈洞见哲学

(2017-08-31 16:34:40)
标签:

洞见

人工智能

方法论

咨询

哲学

分类: 咨询与智库

    2017年8月7-8日,我邀请青岛紫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德才博士来所进行了一次关于“洞见”的哲学讨论。长城所合伙人徐苏涛先介绍了所内对洞见的研究。随后杨博士和我就洞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展开了交流。

 

与杨德才博士谈洞见哲学

      一、关于洞见问题的研讨

      杨德才博士说,我向他提出洞见问题后,他一直在思考,今天是想把他的思考结果说一下。他认为,目前的所内对洞见的分析主要停留在应用层面,要更往前走就需要从认识论角度去研究。学界都觉得这个概念很重要,但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梳理出来。如《美国认知大百科全书》还没有关于洞见的重要论述。

研究“洞见”,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洞见”(Insight)是什么,二是如何获得“洞见”(Insight)。

  如何理解“洞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这四个角度也是是研究洞见的四支力量,其中两支来自科技领域:分别是人工智能(AI)领域和神经生物学领域,第三支是来自西方的心灵哲学,第四支是来自东方的佛学。

 

      二、从人工智能角度看洞见

      人工智能领域对洞见的研究包括逻辑学基础和人工智能算法。

逻辑学方面,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建立了谓词演算系统(一阶谓词演算)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工具,把动词、谓词、宾语、理念、概念这些说得比较清楚。现在很多西方哲学和计算机语言都是以一阶谓词演算为基础的。后来,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又发展出了了二阶谓词演算、模态逻辑、时态逻辑等高级逻辑体系。

  计算方面,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一个理论:所有的计算都是Problem Solving逻辑。以前的认识论是为发现真理,但发现实际找不到绝对真理。西蒙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为解决问题,类似咨询业一样,所得到的解都是满意解,逼近真理,不求真解。问题解决导向和求满意解导向为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神经生物学领域对人脑意识的研究

      目前,计算机科学家在模拟人脑的过中开放出了PDP、分布式的、变形的计算机网络。这种网络结构是模拟人脑的最高峰和顶点,但这类网络结构和人脑还是有根本的区别。计算机有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总有物理的存在。人脑是湿件(wetware),靠电信号、化学信号来产生思维活动。人脑部分受损的时候一般只会损坏部分功能,不会像计算机一样就死机了。神经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患者大脑损坏的区域和其功能的确实来研究人脑各个部分的功能。洞见只能出自人脑,不可能出自计算机。

 

      四、心灵哲学与洞见

      美国哲学家萨皮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假设认为,人的思想取决于语言。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通过分析人的语言来分析人的认知过程。1957年,美国哲学家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对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人脑是不是机器,以美国心灵哲学家塞尔和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普特南形成了两派观点。两派争论起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物质和精神。法国思想家拉美特利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是机器。普特南认为人脑之外就没其他了,但塞尔认为人脑之外还有一个灵魂。

 

      五、佛教理论和洞见高度一致

      中国古代哲学没有认识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周易》实际上是纯二进制逻辑,从阴阳两级衍生出八卦、六十四卦,通过不断的叠加来调理论和现实的差距。道家的老子、庄子常用“象”、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就摆脱了语言的限制,这其中就蕴含了很多直觉和灵感,这和洞见是接近的。

      洞见的追根溯源,应该追到佛教。东方思想,最超然的都是起源于佛教。佛教消化印度原始宗教的内容产生了自己的教义,佛教著作大多都是洞见式的内容。道家的炼丹、出家修炼等仪式都是从学的佛教禅宗。儒家,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借鉴佛教理论来解决人世间的道德伦问题,目的是为把孔孟之道发扬光大,这不是认识论。  

      佛教有两支重要理论体系,一套是老的唯识法相宗,一套是现在的天台宗。天台宗最关键的是止观。止观是佛家认识论、修行的最基本的功法。止观就是慧定兼修,止是伏魔,观是解惑。止观是真正提升洞见的方法。美国的KK到印度学的也是这些内容。乔布斯也受到了很多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包括禅宗。

  最精华的是止观,其次是般若(梵语Prajna),般若最最精华的是金刚经,金刚金的缩写就是心经。心经把很多问题都说透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照见”和“洞见”是高度一致的。

  佛家另外一门重要学问是陈那发端的因明学,这是佛家的逻辑学,和西方三段式逻辑完全不一样。(中国古代的逻辑是战国的“名家”,后来没有传承,白马非马是名家的一个著名论点,这仅仅是概念的分析,不够深入。)中国乃至东方的认识论追根溯源都要追溯到印度的“解深密经”,止观是智顗、灌顶等用中国语言说出来的功法。

 

      六、怎么获取洞见,怎么运用洞见

      从这四个维度去深挖一些东西,就可以对“洞见”究竟是什么方面做出很有深度的成果。在方法论方面,也就是如何获得“洞见”,则可以靠冥想、头脑风暴、力行等方式获得。有了认识论、有了方法论,再去将其作为战略工具去解析商业,才能做得更好。

 

      七、我对洞见的看法

      新经济时代,世界越来越不确定,洞见也就越来越重要。硅谷对洞见的讨论非常多,所以,我们现在想把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打算年底在中关村召开一个关于洞见的研讨会。

  这四个切入角度,前两个都是科学主义的套路,我认为和洞见有本质的区别。你说到塞尔,我马上开始有共鸣。这本身也是一种洞见,或者说是佛教中的“神通”。

  人脑有两项基本能力:存储器和处理器。现在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人的大脑功能需求面临转换,对存储功能的需求大幅降低,对处理功能的需求大幅提升。咨询业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社交化时代也面临转型。原来咨询师是各个领域的专家,给客户的知识产品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移动互联网打破信息鸿沟之后,咨询业原来的模式必须要做出改变。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客户存在的最核心问题,并快速提供解决方案成为新经济时代咨询师的必备技能。洞见能力对于咨询业和咨询师的重要性也在这里体现出来

      在方法论上,要获得洞见,获得神通,我认为不能靠“打坐”这些复杂的方法来获得,而要学王阳明,在“事上磨”。在内心安定的状态,心里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而不要刻意“脑子里什么也不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