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谷直播引领世界

(2017-02-05 11:52:57)
标签:

斗鱼

光谷

直播

互联网

创业

分类: 产业发展
  2017113日下午,我参加了在武汉光谷资本大厦举行的第二届光谷“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东湖高新区主任张文彤、副主任夏亚民、科创局局长李世庭、奇虎360副总裁石晓虹、中兴通讯副总裁周洪峰、斗鱼TV CEO陈少杰、雷帝触网创始人雷建平等200余人参会。会上我发表了主题为《光谷直播引领世界》的演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中国正在弯道超车;第二,光谷应成为全球直播产业引领者。
 
一、中国正在弯道超车
  中国有三大产业引领世界。最近十年,中国有三大产业在引领世界:杭州的电商、深圳的社交化、武汉的直播。三年前我去硅谷,硅谷就在讲直播,直播在硅谷热了好几年。2015年我去光谷,到了斗鱼,了解到斗鱼的直播比硅谷的直播公司大十倍。此后,我在中关村和中国各地的高新区都在讲直播的事情,甚至在中关村开了一次关于直播的讨论会。每次到光谷,我都会和若干做直播的创业者交流想法。我现在的看法是,直播的创业很多都在光谷。
  未来,中国有三大经济将引领世界。最近我在中国高新区开会,提出中国有三大经济将引领世界,分别是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这三大经济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数据,他们都是数据引领的经济,是研发支撑的经济。我们从一维的传统产业阶段,到互联网+的二维产业阶段,再到融合传感器、数字化、智能技术的三维产业阶段,需要海量数据支撑。中国所有的年轻人使用的智能手机就是在产生这些数据,这是典型的数据驱动的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这三大经济为什么能够引领世界?就是因为这些经济有海量的数据驱动。现在德国工业4.0、日本“超级智能社会”都做得很深,但他们都没有数据驱动,只有在中国这样的舞台上,真正的海量数据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说,现在的经济结构是: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数据是产业跨界的根本。在中国,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由此形成的数据量就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大机遇,也是中国走产业原创道路的根本。

二、光谷应成为全球直播产业引领者
  光谷已经出现了直播领域的独角兽。光谷为什么能成为引领者?因为光谷出现了独角兽。可以这样讲,一个地方只要出现独角兽,只要出现产业跨界,这个地方就出现了一个原创的、引领世界的产业,光谷就是要把独角兽当做最重要的事情去抓,在其中发现新业态、跨界和原创。刚才听了斗鱼陈少杰的发言,我很高兴,也很欣赏。像斗鱼这样的直播独角兽,我建议更多的是要关注创业者。BAT之所以能成为BAT,他们全都是创业者的平台,腾讯在全国有25个众创空间,马云也在全国布局众创空间。有人说BAT要变成ATD(D指斗鱼),是因为百度差在创业服务,而斗鱼要更积极地成为创业者的平台,要让创业者在直播平台上闹,闹得越热闹你越伟大。因为有斗鱼,我们认为武汉成了中国互联网第四城,就像杭州与阿里巴巴。武汉与斗鱼的成长意味着以后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直播是创新传播的一场革命。十年前中国开始搞知识管理,最关键的是隐含知识,即know-how。直播的意义在于颠覆传统知识传播方式,将know-how推到人的眼前,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传播know-how、传播创新。现在硅谷的直播开始重视远程医疗,尤其是开刀后医生的远程诊断。再比如说炒菜,一个人再会说,也要看他怎么炒,这样的知识叫know-how,只有直播才能学到。再比如说画画,说是永远说不清楚的,需要靠直播让学生有直感。所以,直播在全球范围内缩短了创新的传播距离,加速了创新的传播。武汉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多,尤其是年轻人和大学生多,这些都使武汉更有条件成为全球创新创业中心。作为直播产业的生成中心,光谷应该发挥优势,突出直播对创新驱动的巨大作用,走出一条原创产业的道路,争取引领世界。 
  直播使武汉成为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目前,我感觉光谷直播还停留在感官冲击层面、泛娱乐的直播,未来的增长点是在最有价值的know-how领域,还有凡是人们不放心的需要监测的领域都可以直播,比如看孩子、装修,凡是教育都可以直播,凡是创客都需要直播。我希望武汉能抓住直播的机遇,成为全球的产业创业中心,希望斗鱼能成为全球的直播平台、直播创业平台,挖掘这一层意义是光谷的历史使命。
  我再总结一下,光谷在新的时代要把握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尤其是三者融合的领域,我认为有两个改变世界的细分,一个是服务业中的直播,一个是制造业中的光智能,可以说,光谷只要抓住这两件事,就一定能走产业原创之路、就能改变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