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成长为独角兽

(2016-07-01 09:32:52)
标签:

广州

独角兽

惠州

互联网

生态圈

分类: 与创业者谈心

    201661我在广州对瞪羚企业做了《如何成长为独角兽》的培训。62日,又在惠州对瞪羚企业做了《如何成长为独角兽》的培训。这两次培训,我都讲了三个方面:一、独角兽成长的新机遇;二、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三、独角兽成长的机理

如何成长为独角兽


一、独角兽成长的新机遇

  现在企业对外部机会的把握是企业成功的很大因素。今天我主要讲三个外部机会:第一,社交化;第二,产业生态;第三,互联网+。这三个机会的特点是,社交化是人类的进化,产业生态是产业的新规律,互联网+是产业的变革。

  第一,社交化。社 交化是人类的进化。自从智能手机的出现开始,人类的功能有了进化,人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人的行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类进入社交化时代。在这种 进化中,中国具有很强的领先性。中国的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每年的发展战略都是从社交化出发来制定的。社交化有三个趋势:人人互联、 去中心化、数据为王。

  第二,产业生态。产业生态是产业的新规律。产业的演变从产业价值链进化到产业生态。产业价值链是跨 国公司引领的产业全球化初期。产业生态是以伟大的创业者引领的产业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时期。由创业而生成的瞪羚、独角兽成为产业引领者,在美国就是苹果、 facebook和正在蓬勃兴起的独角兽,在中国就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嘀嘀打车、美团网和斗鱼。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时时刻刻关注创业者和创业带来的 新机遇。

  第三,互联网+。互联网+是产业的变革。互联网+是中国人提出来的,对产业变革的全新理解。或许这是中国人第一 次从产业的角度在引领世界。互联网+决定了未来所有产业的新走向,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在互联网+的架构下重新认识产业,重新认识产业业态,重新认识 商业模式。可以说,互联网+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大的机会。


二、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

  接下来我说说新经济企业的新路径——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现在众创空间这么火,全国各地都在做,有些人说有必要吗?实际上,众创空间代表了新经济发 展阶段“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的关系。第一,关于想法。为什么想法成为了发展阶段?因为新经济使得出现伟大公司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伟大公司的出现首 先是因为有伟大的想法。如何出现伟大的想法?现在有两个手段:第一手段是天使投资,在全世界,天使投资不是投资给已有的公司,而是投资给创业者,投资给想 法。第二个手段是众创空间,比如36氪、创业咖啡、实验室都是用来打磨想法和商业模式的。现在很多企业投身到创业孵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想法,第二是创 业,因为进入创业时代,各地的创业越来越多,这是创新创业生态的必然结果,创业会有大量死亡,大家应该有心理准备,不要太在意。只有很多创业死亡,才能出 现伟大的公司。第三是瞪羚,进入创业时代,创业大部分是失败的,但是跨过死亡谷就是瞪羚。第四是独角兽。创业企业出现爆发式成长就是独角兽。现在产业呈现 出了跳跃式的新经济特点。我们成为瞪羚,尤其要回过头看看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不是跟上了时代?在座的企业家,可以到中关村的创业大街、深圳的创 业广场、宁波的众创空间,去听一听各种颠覆式的想法,打开自己的“脑壳”,打磨自己的想法。

如何成长为独角兽


三、独角兽的成长机理

  最后,我讲讲独角兽的成长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平台,二是跨界,三是自成长,四是生态圈。

  首先,独角兽一定是个平台。现在不管什么企业,都要问问企业自身是不是一个平台。你在新的时代,只是简单的卖产品、简单的做第二方是不行的,你无论如何都应该有第三方业务,都要想自己是不是平台,只有平台化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种子、苗子,形成生态。

  第二,独角兽企业一定会跨界。单一行业怎么做都很难实现颠覆,但是跨出两个、三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就有可能实现颠覆创新。只要出现颠覆,就可能实现爆发式成长。

  第三,独角兽一定是自成长。自生长的核心就是数据支撑的增长,我们的企业家都要关注有没有一个业务能够实现数据驱动,有没有一个业务能够实现自成长,像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大部分独角兽都是自成长的企业。

  第四,独角兽与外部的关系是生态圈。腾讯最大的优点,就是和所有外部企业的关系都是生态圈的关系,它对外宣布永远只做互联网+的“+”,不做其中的运营,这样以来,与腾讯合作的人就多了起来,腾讯成为BAT中最好的企业。现在的独角兽企业重点都是和外部形成超过战略合作关系的生态关系,这就是生态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