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我参加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和北京市发改委投资处共同举办的“新常态”下投资支撑经济增长问题专家座谈会。我在会上发言并分享了四点想法:一是北京的增长点在哪里,二是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就要有高精尖的投资结构,三是新经济是生态经济,四是投资的纵向结构。
一、北京的增长点在哪里
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2012年,中关村每年IPO数量始终维持在15-20家,硅谷IPO数量一直低于中关村,且处于下降趋势,仅在去年才再次超过中关村,这个现象已经在世界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近期,长城所出了一份报告叫《中国10家改变世界的公司》,其中5家企业在中关村。据统计,2013年中关村总收入超过3.05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41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超过20%,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北京未来增长的潜力在中关村,北京未来投资的重点也应该在中关村。
目前,美国出现了一类新的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其特点是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利用新的技术或模式进行创业并实现盈利;而传统的企业家思维一般是企业挣钱后再履行社会责任。就环境保护而言,传统企业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而社会企业家则是将污染治理作为一份事业并实现盈利。现在,美国社会企业家越来越多,我觉得北京也应该大力发展该类企业家,这将成为北京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就要有高精尖的投资结构
目前,北京正在构建“高尖精”的经济结构,总体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商业模式创新、原创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我觉得“高尖精”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投资结构是摆在北京市面前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当前,政府投资的着眼点仍然在于基础设施投资、建安投资、工业投资、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房地产投资等方面,这种投资结构与统计方式已经基本不适合北京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北京市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为代表的民间投资逐渐活跃起来,民间资本“高精尖”的投资结构正在形成。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北京市民间投资总额达1141.6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其中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领域投资增长迅猛,分别增长520%、160%和45.7%。但是,政府对这种增速视而不见,对民间投资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北京的投资不应该再关注政府投资总量增长的问题,应该在高端产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投资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在高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民间投资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样才有助于北京市“高精尖”投资结构的形成。
三、新经济是生态经济
北京的经济结构应该怎么看?现在最时髦的一个观点就是创新创业生态,研究经济的生态性。为什么用“生态”这个词?因为硅谷很多报告都是从生态的视角来研究经济发展,很少按照投资、消费这种传统的经济逻辑来说话。生态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生态系统输入的是新思想。现在,改变世界最大的动力是新的思想,资金、技术、人才都是跟着思想走。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的投资就要重点关注新的创业者、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尤其是新的创业想法与理念。
第二,打造出来的生态要远离平衡态。现在的经济已经不再是按照一定增速的预测经济,而是经常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中关村有很多爆发成长的案例(如小米、乐视等),也就是所谓的瞪羚企业。新经济增长的核心就是抓瞪羚企业,即创业三、五年内收入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一千、百分之一万增速的企业,中关村几乎每年都出现百分之一万成长速度的公司。在新经济下,投资、技术、人才都要更多地关注这些爆发式成长的企业。现在中国高新区都在研究创新生态,但是真正呈现创新生态的只有中关村。最近出现了全球化导致新的社交化出现,新商业模式以最快的速度出现。理论上,新的产业已经不是跨国公司引领,而是高成长企业引领。这是中国最大的亮点,也是北京最大的亮点。
四、投资的纵向结构
要形成良好的“规划-投资-绩效”的纵向投资结构。投资往上是基于前瞻性研究的规划,顶层研究和规划越来越重要。北京应该大力发展投资往上的部分,加大软投入,在创新投资的理念与想法的基础上做规划。北京现在软投入很少,和经济结构非常不适合。投资往下是绩效,要建立完全的第三方考核评估体系,对投资项目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评估,加强第三方投资评估的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