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来者谈创意

标签:
人文文化硅谷郑志凯创意创业 |
分类: 硅谷与中关村 |
——主持郑志凯《创意的未来》新书发布会
2014年5月11日,我来到北航附近的彼岸书店,主持了郑志凯新书《创意的未来》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我、郑志凯先生、清华大学高建教授、硅谷投资家朱伟仁、长城所总经理武文生跟现场的热心读者积极互动,介绍了《创意的未来》、讨论了硅谷的科技和人文精神。
一、
王德禄:今天召开郑志凯《创意的未来》新书发布座谈会,我是主持人,欢迎大家!
我今年4月去硅谷的时候,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这本《创意的未来》,我马上就看了。当时虽然没能约郑先生见面,但是从硅谷回到北京,一路上我都在看这本书,而且觉得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大家都知道,硅谷是全世界的创意之都,全世界要创新的人也都在研究硅谷。这本书有三个优点,是值得大家从这本书里面看硅谷的。
这本书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在创意之都说创意。在硅谷基本没有人能这么全面地去说问题,而是很偏执、很疯狂的,人们在不同的角度去创业、去思考。但是郑志凯作为一个投资家,是一个全面的在硅谷写硅谷的人,他写的是想法,硅谷最值钱的是什么?就是想法。如果我们大家去硅谷,去感受什么?感受他们的创新、创意,感受他们的活跃度。这是最有价值的。而这本书汇聚了这些想法。
第二点是这是一个东方人在硅谷说创意,使得这本书有了独特的价值。因为西方人和东方人思维方式不一样,东方人综合性地思考问题比较多。所以在硅谷,最伟大的创业者一定有东方色彩,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娶了一个华裔妻子;苹果的乔布斯到东方来学习禅宗文化,他超越了西方的分析理性而充满了东方直觉。所以东方人的视角来看硅谷、看创意就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三点是这本书是风投家来看硅谷。创业者跟风投家不一样,创业者要以很专研的角度,但是风投要以很宽的理解,而且是对商业的很深透的理解。这个时代风投家基本都是思想家,所以一个东方风投家在硅谷就能写出这本书。
硅谷是创意、创业、创新之都,中国现在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这个阶段对每个人来说都需要打开脑壳,这本书是打开脑壳的很好的工具。
以上是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下面请郑先生讲讲他为什么写这本书。
郑志凯:硅谷并没有什么风景、没有什么高楼,但是硅谷可贵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可以直接看见的。
这本书台湾版的名字叫做《锡兰式的邂逅》,是一篇文章的题目,针对的观点是偶发力,指人在生活中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或寻找某样东西,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你有了了解和发现,这个发现跟你原来的期望是有所不同的,不是你原来找寻的东西。在增加你的创新创意的时候,通过这样一个概念制造一个环境,让很多非常不经意但是美丽的邂逅发生,这就是锡兰式的邂逅。
硅谷有非常多的人接触了社会人类发展最前沿的部分,因此他们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对将来的社会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假如我这本书将来能有一点贡献的话,我希望是:
第一,能够让大家对于硅谷的关注从创业和科技扩展到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冲击。
第二,我们中国现在不管是创意、创新、创业上都有非常大的力度。中关村在整个中国创意、创新的版图上也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我相信在这样的发展里有很多硅谷在关注的元素或者是项目。
王德禄:我们还有一位嘉宾,就是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高建先生。高建是清华大学第一个创业教授。现在斯坦福已经有了几百个创业教授,清华也已经有了五六个创业教授,请他说说对这本书的看法。
高建:首先说硅谷。硅谷确实是一个创新圣地。很多产业往往高涨以后就开始衰退,但硅谷不是。硅谷的企业是具有持续的创新精神的,并不会因为发展壮大而懈怠。硅谷是永远和产业发展浪潮相一致的,甚至是引领的。
其次说“锡兰式的邂逅”。这种“邂逅”不是可以去创造的,而是意外的获得某种珍品。但是“锡兰式的邂逅”并不是纯粹的天上掉馅饼。机会为什么给了你呢?应该是有准备的。这种准备,是需要创造一种环境、培养一种能力。
第三说“赤子心态”和多元治理。创意往往来自于遇到的问题,很多人对问题的态度是视而不见,但是有些人对新鲜的事物始终具有敏锐性,始终有激情,充满好奇心,并且能够抓住问题,这就是“赤子心态”。多元治理指的是智商、能力以及创意的态度相结合。按照我的理解,这本书可能想表达的是“创意的胜利”。硅谷有不断地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而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力创造的前提,就是“赤子心态”。多元的智能以及弃而不舍的探索带来的偶然和必然,才是使得硅谷一直持续很好的发展的关键,这对我们中国来说有非常好的启发意义。
二、
王德禄:现在进入到讨论环节。今天共有五个问题,我们把前两个问题和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这两个问题是:
问题1:硅谷是否可以复制?
问题2:北京能否成为下一个硅谷?
谈到硅谷是否可以复制,北京能否成为下一个硅谷,先请郑志凯先生发表意见。
郑志凯:硅谷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1、硅谷最重要的成分不是科技,而是人文方面的开放和多元。2、这种开元、多种群的集聚也使得硅谷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格局。这里的地域限制并不是十分强,各个创业者都很容易在这里找到需要的资源和人才。
郑志凯发言后,我请硅谷来的朱伟人和清华大学的高建就上述两个问题发表意见。
朱伟仁先生和高建教授也都认为硅谷是可以复制的。朱伟仁认为北京跟硅谷的一大相似之处就是拥有大量的人才。北京有着大量很好的高校,大量优秀的年轻创业者,我们需要的是为创业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高建教授谈到环境和体系的建立是可以模仿的,但同时也应该重视软文化的建立。我们的文化、理念也必须有新的突破。
武文生的发言中则提及了北京要学习硅谷,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市场经济的转型、以何种投资方式来驱动创新。而北京能否成为下一个硅谷,北京年轻人毕业之后的从业方向和北京市政府的选择这两点将会成为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谈到北京是否可以成为下一个硅谷,很多听众表达出了新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杭州、深圳等地也非常有竞争力,是有希望成为新的创新之地的。
而我认为,基本上国外研究硅谷的人一致认为硅谷不能复制,而且硅谷就是空气,就是氛围。但是北京的出现、中关村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现象,让很多美国研究者来了以后大开眼界,甚至直接认为中关村就可以挑战硅谷。硅谷是创意之都、创业之都、创新之都,世界这么大,不可能只有一个创意之都。现在受硅谷影响很特别的地方有三个,一个是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一个是印度的班加罗尔,一个是北京的中关村。新经济以硅谷为代表,将来会在全世界产生若干个次中心。
中关村和硅谷的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于中国的原创思想还不够发达,年轻人敢于打破传统意识的观念还不强。所以我认为,尽管中关村IPO很多、创业很多,但是伟大的创业者都要去硅谷转一轮。现在中关村之所以出现了很好的创业者,就是因为中关村的高成长企业中,相当多在硅谷也有很深的人脉。
三、
在后面三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是独立谈的,最后两个问题合起来让嘉宾们做了回答。
问题3:硅谷真有人文吗?
问题4: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问题5:中国会为世界做出什么贡献?
说到人文,郑志凯先生表达了2个观点。首先是硅谷的创业动机:硅谷的人善于做别人还没做的事情;其次是硅谷的人更关注他们所做的事情能够给社区、给国家、给世界带来什么。人文在他看来更多的是对别人的关怀。从这个角度来讲,硅谷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土地。
我认为,硅谷可能诞生的是新文化,是新人文,这个人文是一种新的社会责任、新的伦理价值,这个东西还在发展过程中,可能还没有总结。我相信在硅谷一定会诞生出更多新的文化。
说到创新,高建提出,从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00年以后的创新数量显著增多。这段时间对中国来讲就是以原创为重要推动的一个时期。他认为中国对未来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逆向创新。以前发展中国家总是跟着发达国家的脚步,而现在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在做一些事情上会比发达国家更有便捷性,比如在太阳能、高铁等领域,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它领先的地方。在创新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在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模式。他觉得未来中国的创新对世界的贡献,就是中国的一个创新的产生也同样给世界带来影响。
郑志凯补充道,在过去,我们是一个资源稀少的经济体,一直在争取资源、增加发展。而现在,我们的产能是相当过剩的。发达国家处理过剩产能的方法就是将过剩的材料、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也就是中国的一个新的机遇。
我认为,21世纪需要的是社交化的人文。我们以前所有的人文都是在人和人能见面的前提下建立的,现在由于有了社交化,有了信任,可以在网络上形成一个自己的圈子。有这样的圈子,很多活动就在圈子里进行。所以社交化对中国而言,不光是21世纪需要社交化的人文,也是中国对人类贡献的主要可能。中国文化讲人际关系,这个文化过去是被批评的,但是现在的社交化就是讲人际关系,就是在人际关系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