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2014-04-11 14:52:44)
标签:

苗圃

巴黎

实验室

中关村

创新

分类: 走向全球

    我经常在关于创新话题的演讲和文章中提及MIT媒体实验室,但始终没有亲自来到这个世界著名的实验室参观。2014年3月13日,我在哈佛演讲之中,又提到了在中国十分热门的苗圃。我将苗圃的源起界定为MIT的媒体实验室,对MIT的媒体实验室做了一些评论。没想到演讲完后,一位《世界日报》的女记者告诉我,他的先生李务熙正在MIT的媒体实验室里工作,如果我愿意,当晚就可以去那里参观交流。

    晚上我如约来到MIT的媒体实验室。台湾博士后李务熙是音乐、心智和机器(Music,Mind and Machine)研究小组的研究助理。他在这里工作了5年。他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幢实验大楼,给我们介绍了实验室的情况。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李务熙在向我们介绍媒体实验室 (左起李务熙、宋宇腾、刘志光和我)

 

    走进这座由著名华裔建筑师贝律铭设计的实验大楼,在大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展品,那些用现代材料和高技术制造的人体动力足踝义肢、解决城市拥挤的都市四轮转向汽车、倒三轮摩托车,配以循环播放展品介绍的影视设备,十分吸引参观者的眼球,简直是一座用现代技术理念设计未来世界的梦幻城。

    这个实验室按我的理解,实质上是个研究人与机器的实验室,是个发明未来概念产品的实验室,与通常对“媒体”所理解的宣传含义好像不太一样。我问李务熙为什么这个实验室取名媒体实验室?李务熙说了两条历史原因:一是该实验室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取个新技术设计实验室之类的名字通不过,二是该实验室致力于最新计算机技术及其最前沿产品的技术转化研究,所有这些与多媒体技术分不开,所以最后就叫媒体实验室了。

    该实验室的目标是颠覆式的创新和原始的发明,而不是一般的技术改进创新。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像科幻电影,很多发明都有些“不切实际”,如研究仿鱼类行为的氦气飞艇、悬浮于空中的立体影像、会交谈的计算机、被程序化的乐高积木、制造小腿肌肉、打印可食用的菜肴、组装歌剧机器演员,或者纺织电子布料……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创新活力,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这就是媒体实验室的精神。在媒体实验室大厅展览的不少概念设计已经应用在实际中了,其中最著名的是google眼镜,还有我去年12月在法国看到的倒三轮摩托车,在西班牙看到的微型充电都市车。

    李务熙一边带我们上上下下走过各实验室,一边介绍说,媒体实验室现拥有30多名教授和科学家,下设30个研究小组,研究助理有150名,都是跨学科的各类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们每年研究经费为3000万美元,其中75%来自企业界100多家公司的赞助。实验室的研究范围为传媒技术、计算机、生物工程、纳米和人文科学。所有这些研究内容都属于新兴交叉学科的范畴,都是前瞻性的创新研究。

    李务熙介绍说,1980年成立实验室,上世纪九十年代,其无线网络无线传感器网页浏览器等研究成果,被《连线》(Wired),《红鲱鱼》(Red Herring)等知名杂志报道,从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研究机构

    李务熙说,MIT媒体实验室是MIT的一个最具创新性的机构,有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和课题,有高技术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企业界积极参与。该实验室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每年超过180家全球性企业、多国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通过与媒体实验室的研发合作得到源源不断的前瞻性项目、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它具有独特的产学研模式。

    李务熙说,MIT媒体实验室曾经探索过在国外复制,在英国和印度都做过尝试,结果都失败了。我问他为什么失败,他说可能是对研发的理解、对原创的理解有所差别。我说,中国现在正在大力开展原始创新,MIT媒体实验室这个模式非常适合在中国发展,中国的中关村、光谷和宁波新材料科技城都探索过MIT媒体实验室这样一种苗圃。希望MIT媒体实验室能够重视同中国的合作。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四轮转向汽车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用于解决城市拥挤的都市车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西班牙街头的都市车在充电(2013年12月摄于马德里)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三D打印机打印和激光切割的倒三轮车模型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巴黎街头行驶的倒三轮摩托车(2013年12月摄于巴黎)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媒体实验室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媒体实验室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

探访MIT媒体实验室

媒体实验室的奇特的研究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