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萨克森尼安的开场是介绍我在美国的新发现:“硅谷是华人登陆美国的地方,128公路地区是欧洲人登陆美国的地方,华人登陆的硅谷比128公路地区要更成功一些,但是美国人自己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萨克森尼安和其他美国人的反应一样,听到这个论述也笑了起来。
这次到美国感觉到有3次留美高潮,二战后7000多大陆留学生来到美国,其中1500多人在解放后回到中国;6、70年代大批台湾留学生来美,其中很多是出生在中国大陆的,大概有1.5万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到8、90年代的3万5千大陆留学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这三波人是跨区域创业的主体。萨克森尼安提到了他们进行研究室所访谈的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台湾,公司也主要是台湾公司,当时的大陆移民创业者还很少。
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提出了有四个地方是模仿硅谷比较成功的,包括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以色列和中关村。中关村和硅谷的关系显得非常独特,中关村的发展,经历了从学习硅谷、代理硅谷到同硅谷进行产业合作的历程。而萨克森尼安对于中关村的早期历史非常熟悉,甚至采访过当年的很多创业者,但同时她也承认有五年没有来中关村了,中关村的改变应该远过她的想象。我告诉她,硅谷和中关村产业联系的建立恰恰是最最近,真正的产业联系形成是在互联网泡沫之后,这个时侯硅谷的中国人大量回到中关村,并且取得成功。这样的创业者在中关村叫留学生创业者。我们的研究觉得这是真正的跨区域创业者。
我去年在硅谷发现,硅谷的移民创业者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在硅谷多,形成了跨区域社群。上次我到硅谷之后请各个学校的校友会,请了20多天,每天都和不同社团的人吃饭,但是到最后都没吃完,这也是萨克森尼安的主要观点。而萨克森尼安对于回国创业的大陆留学生也同样如数家珍,早在2001年百度还是北大资源楼的一家不起眼小公司的时候,他就亲自到他们办公室访谈李彦宏。
我接下来介绍了硅谷和中关村的一些数据,并介绍了本书的一些核心观点:创业是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核心;跨区域社群支撑跨区域创业;跨区域创业者成为新产业的组织者,跨区域创业成为了全球链接的最高形式。这样的话中国人的优势就非常大,因为遍布全世界。萨克森尼安说许多年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若干年前就有这种观点,叫做“竹连网络”。
我认为,中国的全球链接有五种形式:外出谋生、留学、旅游、商务和跨区域创业。全球化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宗商品的国际流动;第二阶段是创新的全球化,跨区域创业者这个全球化当中最重要的人,现在硅谷中关村这个跨区域人脉网络链接会是硅谷建立全球链接的最重要渠道。对此萨克森尼安表示需要数据支撑。我告诉她中国的留学生回国创业主要集中在中关村,09年到现在中关村有37家企业上市,其中有7家在纳斯达克上市。而萨克森尼安则回忆起他在九十年代来中关村访问的时候,当时的官员还对于IPO上市一事嗤之以鼻。因此我希望萨克森尼安能够更加重视现在的中关村。
我想请萨克森尼安来给我们即将出版的书写一个序,萨克森尼安欣然接受。萨克森尼安说自己有5年没来中关村了,对于中关村的认识需要更新,就像当年她开始做印度的研究的时候还没有人关心印度,而现在印度已经是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了。
在临别时,我告诉萨克森尼安我的发现:科技园区在金融危机以后更重要了,我建议萨克森尼安应该搞一个专门做科技园区的系在全世界招人,她的研究在金融危机之后更有价值,美国的重心不应该是华尔街,而应该是硅谷。而我们长城所有80多个人专门研究科技园区,为中关村、张江等各个高科技园区提供咨询,希望伯克利能够开设专门的课程,这样长城所能够派许多人来学习,对此萨克森尼安非常兴奋。我最后邀请她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关村进一步感受一下近年来的发展。

左起:权晓泓、萨克森尼安、王德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