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疗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

(2009-08-31 09:08:01)
标签:

教育改革

病人

医生

医疗

医改

中国

杂谈

分类: 时评

    人们常常提及医改与教改这两个话题,有时显得很无奈。最近几天我与两个朋友聊天,得到两条“信息”:一个朋友是医生,她说她工作很忙,每天看门诊至少要接诊50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不到10分钟,如果完不成,就会造成病人积压,影响医院正常运转。而北京“三甲”医院的看病挂号难更是个普遍突出的问题。

医疗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

    另一个朋友说他的孩子上学前班,想方设法走门路,化钱托人,将孩子送到一个较好的学校,班里学生人数多达40多人,拥挤不堪,秋季开学后人数预计会达到50人以上。

 

    于是我有些感慨,这跟我30多年前的状况基本相同,那时我们去医院看病都要排长队,医生几分钟就把病人打发走了,医生接诊病人用这么短的时间,能获得病人的多少疾病信息?我们上中小学时,每个班就有50-60人,一个教师上课教这么多小孩子,用开大会作报告的方式教课,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两年钱我出访了美国旧金山,因患脑溢血需看医生,提前一周就预约了医生,在医院里一个医生和一位助手接诊我的病情,光在问诊上就化了很长时间,不仅把我的病史搞个底朝天,恨不能把我祖宗八辈的病史都要挖出来(高血压有家族倾向性),另加必需的医学检查,为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这使得我感触很深,在国内这是哪家医院也不可能做到的。我在国内医院看病时,每每向医生多问几句自己的病情,医生就表现得不耐烦,而且大医院挂号处那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大集市场面使得我未进医院先头痛。

 

    中国30年来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市场经济引领下的一些民生领域,例如吃饭、穿衣、住房和出行等,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虽然医疗和教育这两个非完全市场化的领域也有了很大变化,但是相比较那些突飞猛进的市场经济变化而言,其资源配置和服务质量不仅仅原地踏步,甚至还有些后退,看病难和上学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越演越烈。医疗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多少年来都是中国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然而很遗憾,这两个改革始终走走停停,反反复复,不尽人意。

 

    纵观中国整个需要改革的领域,我感觉凡是涉及公益性领域的改革,非完全市场化行为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介入监管,这需要政府拿出勇气、承担责任,表现魄力,进行深化改革。尽管中国太大,需要改革的事情太多,制度性的根源根深蒂固,改革所需要转弯的半径也很大,接轨国际的过程也很长,但是我们找不到无限期拖延改革的理由。

 

    这些年来国人对医改与教改的热议都表现在费用问题上,表现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而对“看得好病”和“上得好学”,即对医疗和教育质量问题关注的很少。我想如果医疗和教育质量提高了,即便费跟随成本同步上涨了,老百姓不会抱怨太大。所以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改革中应该设立这两个指标,如果那一天出现“三甲”医院门诊每位医生的日接诊降到25个病人,资源优势的中小学每个班学生数降到25个人,我们的医疗和教育改革就可以算初见成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