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要点
(2011-03-09 19:35: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论文 |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本文针对该教学法中有几个关键点:任务的设置问题、课堂的组织问题、任务的评价问题,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置;课堂组织;任务评价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见,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以往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 任务设置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任务要吸引学生
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它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开设了初中课外活动课,我对选择《小报设计》这门课的38个学生进行“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的调查?”的发现:认为对将来有帮助的有8人,觉得感兴趣的有9人,为了拓展知识面的占6人,三项加起来占60.5%,有的学生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不学好计算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为了使用的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任务吸引了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
(二)任务要分层次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
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信息技术》课的每一章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都能够设计成一个系统的任务,各个子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这个完整的大任务就是学生每一章的总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涉及到该章的许多的知识点,通常要许多课时才能够去完成,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很好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四)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
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常常只是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里来,不管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例如在江苏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二节PowerPoint文本框单元中通过对古诗的排版来学习文本的修饰,任务布置如下:
秋蒲歌(居中、黑体二号字、蓝色)
白发三千丈,(左对齐、宋体、四好字)
缘愁似个长。(右对齐、舒体、五号字)
不知明镜里,(分散对齐、隶书)
何处得秋霜。(文字加阴影、下划线)
二、 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的注意点
任务设置了以后就要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课是否成功是有很多因数决定的,其中关键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功底一方面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中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学生对有些同学来说是“零起点”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是以前的知识的重复的学习。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面对学生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初中的FLASH的教学,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工具,但还有部分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过培训班,还在江苏省的动画设计比赛中获奖。我就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和辅导基础一般的同学,实现共同提高;一种方式是当那些基础很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以后请他们做“小老师”,让他们去流动辅导几个很难完成任务的同学,让他们在辅导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提高,而被辅导的学生也能跟上学习进度,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的一堂课才是成功的。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的情景。这个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如在初中的《FLASH》的教学中先给学生看两分钟《灌篮高手》中的投篮的视频剪辑,然后要求他们做出其中的篮球飞行的轨迹,最后和学生共同从中评出最炫的一个作品。这样的教学非常的轻松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为了一个效果的实现积极的请教老师和同学。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更具发现性和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获取。
(三)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趋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完成技能的培养的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积极的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三、 任务的评价
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一)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评价的方法有两种,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
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深化对小报设计艺术的理解。
(二)评价的方式
评价的方式是要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灵活机动的使用。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优点是体现了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点评,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在任务完成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任务驱动之我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7
[2]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
[3]王卫东.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任务驱动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
[4]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