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1-12-21 16:05: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论文 |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市级教学能手,多次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有幸参观了邻近乡镇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也认真聆听了同仁们的观摩课,新意勿庸置疑,值得肯定:(1)加大了电教手段的含量,即使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安置了投影仪、电视机,运用了录音机等较先进的电教仪器,这无疑为课堂增添了不少光彩。(2)课堂模式进一步改变。课堂不再像过去一样纯“填鸭”、“满堂灌”,形式灵活了许多。(3)学生确实“动”了起来。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如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者被推到了台前,使沉寂的课堂充满了活力。(4)教师的角色有所改变。教师明显由过去的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无所不能者”、“孤立者”以及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转变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者”、“促进者”等。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合作探讨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实质上却与新课标所要求的相差较大。如曾听过这样一节英语课,讲授内容是生日用语,教师先领学生认识单词,然后选取五名学生上台进行情景会话,其它同学充当观众,教师也站在一旁,最后以一位同学被罚表演而结束,整整一节课,场面气氛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课后细想,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什么,效果不太明显。如有的教师采用了讨论法,常常出现的是用极短时间加以讨论,然后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从而使讨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如何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课堂上有时过分吵闹。在新课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探讨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置身其问。根本听不清或听不到学生在讨论什么,讨论的内容学习是否有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这样的课堂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固然新课改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但同时也需要教师教学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改革,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力,这样的课改才会有实效。
再次,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可过程中,发挥传统的接受学习优势,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对自己角色的转变,如同束缚惯了的人,量解放反而觉得无所适从。
同时,教学课堂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如体定位一节课改课,标准应该是明确的、合理的,而不是说有了歌声、笑声,有了电化设置等便是课改好课。
究其原因,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步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如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就是理解不深所致。确切的说学习方式的变革绝对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把原来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拿来就能发挥作用的。在运用学习方式中,我们更多的是理解学习方式发生的条件、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有效地应用,而不是只追求表面上的程序。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单纯地模仿走向创造性的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在对待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上,也与教师对课程理解有关。对待传统的学习议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不能主观上认为接受学习是落后的,探讨学习是先进的,而应各取其长,更有易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师自身素质也约束了教师课堂技能、技巧的发挥,还不不顾及地域差异,教育现状,学习内容的需要而盲目追求时尚,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有时会起相反的作用。
要想改变这种弊端,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理论知识,多进行实践的培训,从实践中揣摩,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改;其二,应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