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课堂实录
(2011-05-18 21:28: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堂实录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8-89页“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过程: 
 
 
 
 
 
 
 
 
 
 
 
 
 
 
 
 
 
 
师:这种情况你们想到了吗?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不恰当。
师:你发现这组数据中那个数字比较特殊?
生:79,79比15大很多。
师: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偏大或偏小的数叫做极端数,师板书(极端数)由于出现了一个偏大的极端数,把平均年龄拉高了。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15这个平均年龄不能很好地表示这群人的年龄情况。 
 (此时可适时拓展:若出现了一个偏小的极端数又会怎样?)
师:那么,我们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这组人的年龄情况比较恰当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认知冲突)
 
师:哪个小组先说?(指明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用9来表示比较合适。 
生2:我们组认为用8来表示比较合适。 
生3:我们组认为用7来表示比较合适。
2、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讨论众数9的意义 
 
师:像9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给它取个名字好吗?
生(称为这组数据的)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现在,我们该怎么称呼9? 
生1:9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生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9。 
师:这两种说法都是规范的说法。说给你的同位听。 
 
生: 
师:给它取个名字好吗?
生: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只要位置在中间就可以吗?(引导学生理解“中”的两层含义:位置、大小)
生:大小也在中间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这组数据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板书排列:小→大)
生2:就是说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在一组数据中间的数。
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8还会在中间吗?(板书大→小)谁能完整的说一下? 
 
 
求中位数,明确一组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该如何求。
师:中位数只有一个,小组讨论一下吧!(此时学生们很自然的再次投入到讨论探索中,给约2分钟的交流)可以了吗? 
 
 
 
4、了解众数的不唯一性。
师:接下来,还敢挑战吗?(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出示:八个人的年龄:3,4,7,7, 8,9,9,79
生:这组数据的众数是7。
生:众数是7和9。
师:怎么是2个?
生:7和9都出现了2次。
师:哦,看来众数可以是多个,对吗?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给出一组数据:
  下面是某小学五年级各班会滑滑板的人数:19,20,21,21,24。
  师:用什么数可以比较好的反应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中位数都行)
  师:如果将24变成49,也就是:19,20,21,21,49这组数。
  中位数变了么?
  生:没有。
  师:众数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平均数呢?
  生:变了。
  师:平均数变大还是变小了?
  生:变大了。
  师:用什么统计量来表示比较好?
  生:用中位数或者众数比较好。
  师:如果将49变成56呢?(19,20,21,21,74)
  师生共识:还是中位数和众数不变,平均数进一步变大。用中位数和众数表示整体水平比较好。
  师:如果将19变成4呢?(4,20,21,21,24)
  师生共识:中位数和众数依然不变,平均数变小了。还是用中位数和众数表示整体水平比较好。
  师:怎么平均数总是在变化?
  师生共识:每个数据的变化都影响到平均数。反过来说,平均数是不是很敏感呀!
2、五年二班男女同学鞋号统计表
| 
 鞋号  | 
 35  | 
 36  | 
 37  | 
 38  | 
 39  | 
| 
 人数  | 
 3  | 
 15  | 
 20  | 
 6  | 
 4  |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这里的众数是23,所以我知道了穿35号鞋的人最多,穿37号的人最少。
师:如果你是鞋店的经理,你觉得哪种鞋号的鞋应该多进一些?哪种鞋号的鞋应该少进一些?为什么?
生1:我想多进一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鞋最多.少进一些39号的鞋,因为穿这些鞋号的人太少了。
生2: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同学们长大脚也会变大。
师:很有超前意识哟!看来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而且能够根据数据进行决策,真了不起。
四、拓展延伸
师:我们经常看一些大型比赛,他们是这样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的。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均数,把它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加载中…